年輕記者如何避免本領饑荒?先要解決精神貧困!

導 讀

“新聞人要力克精神貧困”,這是由這個職業的性質所決定的。

新聞是文化記錄與傳承的重要表達方式,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行為。因此,新聞人若沒有一定的文化內力,就很容易淪為文字的搬運工。

文化內力從哪裡來?從我們的思想與精神上來。但現實是,許多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往往由於閱歷不足、研究不深、思考不透、涉獵不廣,加上現實生活的困擾,很容易導致精神的貧困,進而出現本領饑荒問題。

如何力克精神貧困?新華社所屬的《中國名牌》雜誌社總編輯周志懿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他的觀點。

一、新聞人的精神貧困有哪些表現?

(1)思維過於簡單,不能舉一反三。

有人曾說過,一流記者,你告訴他做什麼,他總是能在你的要求上有所提升、有所創新;二流記者,你告訴他做什麼,他會按照你的要求做得一絲不苟;三流記者,你告訴他做什麼,他還做不好。一旦我們的精神比較貧困,不能舉一反三,最後的結果就會像三流記者那樣,甚至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

(2)學習流於形式,不能有效積累。

我們經常說的“學習”,不是在學校裡系統地學習理論,而是平時的日積月累,甚至是會議上領導的講話和要求都要熟記於心,如果缺乏這種思想性很可能就左耳進右耳出,那麼像這樣的學習會或研討會、交流會就白開了。

學習流於形式,沒有真正地消化它,沒有真正把學習到的東西、把領導每次提到的東西、老師教的東西和經驗能夠真正為自己所用。比如有同志今天介紹了她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稿源網絡,如何壯大寫稿的通訊員隊伍,我們學習到了就要立刻用上,這就是有效的積累。

(3)重複低級錯誤,不能用心力戒。

我們得成長,要眼界更寬、水平更高,我們得向優秀、高級編輯去發展,不能總在低水平徘徊。

那麼,如何避免低級錯誤,做到用心力戒?有的同志專門拿出一個本子將每次可能或已經犯過低級錯誤的地方記下來,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就是其中一個用心力戒的好方法。

(4)缺乏自我批判,不能自我成長。

一個成功的人或一個在業務上不斷進步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斷自我批判的人。要善於把自己推倒重來,不要滿足於現狀。

年輕記者如何避免本領饑荒?先要解決精神貧困!


(5)眼界侷限嚴重,不能與時俱進。

我們雖然每天接受很多信息,但對很多東西缺乏更新,尤其知識體系、思維方法和工作手段,這也是精神貧困的一個表現。

(6)滿足眼前現狀,不能自加壓力。

這裡重點提醒那些經常受表揚的同志,不能輕易滿足,要不斷自我加壓,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們離目標和要求的差距還很遠。

例如,個別同志評論寫的比較好,但不是寫所有評論都好,有些也一般,而且不能只要求較好就行,還要更好。有的版面雖然經常受到表揚,但形式上還可以創新,在稿件質量上可以精雕細刻。有的策劃還可以在思想性上提升一個臺階。

(7)缺乏系統思維,不能全局謀篇。

缺乏系統思維就是沒有系統性的考慮。什麼是系統性的考慮?比如說如何拓展作者隊伍,如何在和作者交流時做到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出門摔一跤,也要抓把土”,這就是新聞人的敏感性和能力。

再說全局謀篇,拿某報一版舉例,編輯在編版時就要想好哪些欄目是固定的,比如“大家談”這種常設的評論性欄目,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牢固通訊員隊伍,人數並不需要太多,只要夠分量、夠水平,能與時俱進就行,評論稿件缺乏問題就能解決,其他版面的編輯也可以在自己的通訊員隊伍裡物色評論稿寫的較好的通訊員,以便大家資源共享。

(8)方法效率偏低,不善自我總結。

作為一個熟練的新聞人和編輯,粗編一篇3000字的稿件,應控制在半小時之內,先大致瀏覽文章,瞭解核心後,然後從稿件的思想、主題、時效、結構、文風、措辭等入手開始修改。

二、精神貧困導致的直接後果

精神貧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本領饑荒,比如:

(1)對稿件的新聞價值缺乏基本判斷,不能有效把握。一篇稿子,始終找不出新聞點與新聞由頭,對稿件是否值得上版,應該如何上版,沒有基本把握。

(2)對開拓稿源束手無策,稿源枯竭甚至是陷入惡性循環。

這裡有三句話與大家分享:第一句,不同的人,結果絕對不一樣;第二句,不同的態度,結果絕對不一樣;第三句,不同的方法,結果絕對不一樣。開拓稿源也一樣,要在方法上進行反思,尋找措施再用行動改變。

編輯就是版面總經理,要用現有的資源籠絡通訊員,迅速形成自己的圈子。版面只是工作結果的一種體現,大量的工作還是體現在版面的背後。

年輕記者如何避免本領饑荒?先要解決精神貧困!


(3)對稿件如何處理缺乏方向感,通常是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基本上是停留在原稿上進行修修補補,而不能從稿件的本質上徹底解決問題。

(4)對採訪材料缺乏消化能力,採訪後習慣於拼接材料,也就是沒有將採訪後的東西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5)缺乏把握稿件背景的高度,難以提煉出新聞點和稿件標題。由於沒有對稿件的思想完全理解,沒有全局的把握,所以就沒有高度,很難提煉出一個好的標題。

(6)對評論的處理難以把握觀點,難以形成聲勢。

(7)對整體版面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和理解,容易形成稿子的簡單拼湊。

三、如何克服精神貧困問題?

(1)解決認識問題。認識不到位,工作效果就會打折。

首先要解決工作時間的認識問題。工作時間就是生命時間,不論你在幹什麼,工作上過的每一分鐘都是自己人生的每一分鐘,所以我們不是為公司工作,也絕不是為了工資工作,我們是為自己工作,要使自己工作的每一分時間都能出成果,使自己每一分鐘都能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其次要解決工作崗位的認識問題。在其位就要謀其政,既然在崗位就要履行職責,履行職責就必須創造價值,創造價值需要不斷提高我們的能力。提高能力就必須做精神的富有者,難以想象一個精神貧困的人還能夠不斷地自我成長。

有了以上兩個認識,我們精神上懈怠就沒有道理。

年輕記者如何避免本領饑荒?先要解決精神貧困!


(2)解決學習問題。有四個積累途徑。

要注重平時專業的理論積累。在新聞業務、傳媒趨勢、寫作技巧、藝術鑑賞等專業領域要有所涉獵,如有的版面經常發一些書法、繪畫、攝影作品,那麼就得有一些美學的功底,對藝術作品要有基本的判斷和把握。

要通過廣泛閱讀進行全面積累。多讀古文可以提升修為,對藝術類稿件的提煉有幫助。重點多讀時政新聞,多關注國家及國際經濟形勢。

要通過工作實踐總結積累。比如,通訊稿改成消息稿,要總結什麼樣的稿子能改成消息,什麼樣的稿子能改成通訊,通過改稿,及時總結髮現問題,下次注意並不斷提高。在改稿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和同事交流、領導指導來不斷積累經驗。比如會議就是一個培訓的機會,通過會議積累講話、總結、認識等經驗。

要通過自我加壓培養習慣積累。通過自檢、自查、舉一反三等自我加壓的方式實現自學已達到日積月累。

(3)解決方法問題。

先找參照物,然後模仿,最後對比。如果自己不太會寫新聞稿或某一形式的新聞稿,那就對照之前的寫得好的稿子去學習(好的稿子可能是自己寫的、同事寫的、領導寫的,或是同行寫的),寫完後與之對比,總結出差距並吸取經驗,模仿是學習的最好方式之一。這就像中國近現代史的社會發展一樣——拿來主義,不斷地去模仿,最後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來。

做好學習計劃,充分安排日程,不斷自我評價。要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將時間充分利用在學習上,特別是週末和休息時間,儘量用看書、學習來充實自己。為規範日常的學習,製作日程安排表,讓每分鐘的時間都充分的利用起來。最後不斷做自我評價和總結,當自己做得不夠時,就會有壓力,隨之也會自我加壓,學習和工作就會更進一步。

年輕記者如何避免本領饑荒?先要解決精神貧困!


筆記本、日記本、回頭看。

筆記本:工作中要學習記筆記並勤記筆記,記筆記也是要水平的,不能什麼都記,根據自己的缺陷和需要來記,記要點、記重點、記難點;

日記本:生活中要學習寫日記並堅持天天寫,再忙也要寫一寫,寫日記不但對自己每天情況的梳理和總結,也鍛鍊了文筆功底;

回頭看:記完筆記、寫完日記後要回頭看,溫故而知新,筆記如果不回頭看就會忘記,導致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經常回頭看日記會及時總結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缺陷及不足,做到及時改正,不斷完善自己,同樣還可以為後代留下一筆不小的財富。

眼向內,行向外。眼向內就是要經常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警惕、自我成長;行向外就是除了向內的思想提升外,還要自身的行動,要行動就要泡在行業裡,用行動改變未來。

最後,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如何解決精神貧困問題,就是形成習慣和生活方式。要將這些方法形成一種習慣,併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變成壓力。

有壓力就有動力,但壓力不是動力,所有事物如果換個心情或角度效果就不一樣了,沒必要非要變成壓力,要用一種享受的心情去看待學習和成長,不要被動地去接受學習和教育。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