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人均儲蓄存款約6萬元 是多還是少?

近日,央行公佈了2月份的金融數據。其中,居民儲蓄存款總額達到854187.5億元,同比增加11.24%,環比減少0.14%。

按照14億的人口數量來計算,國內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約為6.1萬。對於這一數據,網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是抱怨自己還沒達到這一水平,拖了後腿;一是認為這樣的存款水平並不高。

其實,日常我們說的存款,其含義和銀行存款是有點出入的。現在網絡上形容一個人日子過得還不錯,經常會說這個人有車有房有存款。這裡的存款其實是說這個人存了一些錢,而這些錢未必就存放在銀行。 還有個例子可說,那就是我們自己可能也會被親戚朋友問到“工作了這麼多年,有多少存款”之類的話,其實這裡的多少存款很明顯是指人們手上有多少錢。

國內人均儲蓄存款約6萬元  是多還是少?

弄清了其中的不同,我們再看那些把銀行存款多少和是否有錢掛鉤的言論,就會覺得沒有道理。因為一個人可能很有錢,卻沒有把錢儲蓄到銀行。關於人均存款數據的另一種看法,即認為這樣的存款水平不高,多半也是從這一角度著眼的。

那麼,要在銀行存到6.1萬元是不是一件難事呢?

從人們的收支差來看,人均6.1萬的存款額度確實算很高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國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0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1元,人均收入淨餘約為8400元。假設一個人每年的淨餘收入保持這個數據不變,又將這筆淨餘收入全部儲蓄在銀行,則需要大約7年才能存夠6.1萬元。

國內人均儲蓄存款約6萬元  是多還是少?

在人均收入淨餘不多的情況下,人均存款額度還能達到6.1萬元,又反映了人們對存款這一資產配置渠道的重視。

隨著投資渠道的不斷拓寬,人們配置資產有了更多的選擇,很多人甚至工資剛到賬就會立馬從銀行卡轉出購買理財產品,使得銀行存款在人們資產配置中所佔的比例難比以往。

但這並不是說人們已經普遍放棄了在銀行儲蓄存款。相反,國內居民對銀行存款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熱情。這不但可以從上述數據中找到答案,還可以從縱橫兩方面的對比中一窺其奧。

橫的層面,和新增存款總額、新增企業存款、新增其他存款相比,新增居民存款總額的同比增長速度在過去兩年內長期處於領先狀態;縱的層面,在過去兩年內,新增居民存款每月都保持了接近或超過10%的同比增長速度。

國內人均儲蓄存款約6萬元  是多還是少?

在投資渠道日益多元的今天,人們仍然對銀行存款偏愛有加,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銀行的角度,和其他理財產品相比,銀行存款的安全性非常高,而且收益其實並不算太低,三年期的利率一般都能達到3%~4%的水平,部分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比這還要更高一些。

二,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合理的配置方案應該是高中低風險的資產都配置一定的比例,銀行存款屬於安全資產,所以每個家庭不管風險偏好如何,多少都會在上面配置一點資金。

三,從理財者的角度看,雖然現在的理財渠道變多了,但是理財者未必對相關產品有所接觸和了解,特別是一些上了歲數的中老年人,習慣了把錢存在銀行,理財意識淡薄。此外,風險偏好也會影響理財者的投資決策,保守的理財者可能更愛在銀行存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