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15萬錦衣衛做了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泰唔國際



明朝那有15萬錦衣衛呢…?

根據史料記載推測來看,明末錦衣衛最多也就是幾千人而已。

指望這幾千人,能力挽狂瀾?

而且這些錦衣衛有兩個問題,一是沒戰鬥力。二是一盤散沙。

雖然在萬曆三大徵時期的朝鮮之役中,不少錦衣衛隨軍出征,負責刺探情報甚至暗殺對方高級將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到了明末崇禎帝在位時期,錦衣衛早已經如同這個腐朽的帝國一般,爛到根子裡了,根本沒什麼戰鬥力可言。

而且崇禎帝繼位不久就誅殺了魏忠賢,使宦官勢力一蹶不起,而宦官的勢力體系廠衛系統也跟著被打壓,錦衣衛的日子自然更加不好過了,生活質量都保證不了,要戰鬥力沒戰鬥力,要動力沒動力,指望錦衣衛力挽狂瀾,簡直是不可能的。

還有就是當時錦衣衛是一盤散沙,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是投降派,而其他錦衣衛也是各有各的打算,有的如同駱養性那般等著投降,有的錦衣衛是自殺殉國,有的錦衣衛則是去守城,為保衛大明盡了最後一份力。

本來就幾千人馬,沒有戰鬥力,還一盤散沙,肯定起不到什麼作用啊。


宋安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簡單說一說。

第一,錦衣衛並非作戰部隊。

錦衣衛雖然名義上是有義務保護皇上,實際上類似於今天的中央警衛團,主要是保護皇帝的個人安全,防止宮廷政變、政敵暗殺等等,而不是同敵人軍事作戰。

期間,錦衣衛還充當間諜以及 皇帝御用公檢法的角色,成為皇帝的一把刀。

其實說來說去,錦衣衛不是作戰部隊,也不可能和敵人作戰。

第二,錦衣衛規模其實很小。

很多人認為錦衣衛有10多萬人,這是一種誤傳。

據黃仁宇老師統計,1580年太倉庫在京師的現金支出,京城巡捕、錦衣衛等共50,000兩。明朝末年,士兵每年也有20兩左右的軍餉,那麼由此計算錦衣衛最多不過5000人,少則2500人,就是一個普通的衛所而已。


大家知道如果錦衣衛有10多萬,每年要多少錢嗎?最起碼要四五百萬兩,這同區區5萬兩相差太遠。

所以,錦衣衛就這點兵力,面對李自成10多萬大軍,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第三,錦衣衛還是做出一定程度抵抗。

李自成殺來的時候,一說北京只有1萬左右士兵,其餘都是空餉,其實根本沒有人。

以北京城之大,區區1萬人就算守1個城門都困難,別說守整個城。

所以,北京淪陷已經是必然。

即便如此,錦衣衛的二把手,指揮同知李若璉,仍然率部堅守崇文門。

在城破的時候,李若璉自殺殉國,拒絕投靠李自成。

死前李若璉的遺言:“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


不過,大部分錦衣衛,尤其是基層士兵,都是樹倒猢猻散了,都跑掉了。

有的甚至投靠了李自成甚至滿清!


薩沙


十五萬錦衣衛肯定是誇張了,據記載,當時錦衣衛一年的開銷是50000兩左右。如果有十五萬錦衣衛,一年五萬兩根本開銷不到。明末,當時,普通士兵一年俸祿是十五兩。算下來我們發現,明末錦衣衛的數量應該是4000人不到。


有朋友可能問面對明朝滅亡,錦衣衛為何沒有救國,

原因如下:

一:救不了國

當時,李自成進京時,軍隊達到了二十萬之多。而錦衣衛只有區區四千人。李自成軍隊是錦衣衛的50倍。如此大的兵力差距,錦衣衛也沒有辦法。


二:沒有戰鬥力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錦衣衛個個都是高手,一個打幾十個都不成問題。

但,事實是,錦衣衛沒什麼戰鬥力。錦衣衛主要負責情報的收集以及保護皇上,傳達消息之類的事情。

說來說去,錦衣衛是沒法和李自成的軍隊比的。李自成軍隊都是刀口裡面討生活,一路打仗打出來的。如果真的一挑一,錦衣衛肯定不是對手。


三:錦衣衛也是反抗過的

李自成攻城之際,當時錦衣衛指揮李若璉負責守崇文門。

在崇文門被破以後,李若璉奮力反抗,最後被李自成的人活活打死了。


錦衣衛,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他們依靠著錦衣衛這個身份欺負百姓罷了。遇到真正的軍隊,錦衣衛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李自成攻城之際,大部分錦衣衛跑掉了,小部分進行了反抗。但無論如何,最後的結局都是明朝滅亡了。


唯戀無名


提起錦衣衛,大家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甄子丹出演電影的《錦衣衛》裡武功高手形象。

他們沉默寡言,冷血殘酷,武功高絕,以一當百,忠於皇上,既是特種兵,又是高明的間諜。

翻開史書,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皇朝政權——大明。在崇禎17年準備滅亡之時,卻沒見這些錦衣衛高手出來捍衛大明王朝。

那段危急萬分的時間,錦衣衛們去那裡了呢?幹了什麼了呢?

讓筆者帶大家重回那個大夏將傾的年代吧。大家緊跟我的文字,腦海浮現相同的畫面。

甲申之變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丙申,整個京師颳起大風,狂沙漫天,白日黑如夜晚。辛丑夜晚,有人聽到南京大明祖墳孝陵鬼哭哀嚎。 種種預兆彷彿在宣告大明氣數將盡。

第二日,大風凜冽,天色灰暗,志得意滿的李自成率領大批農民軍,從剛攻陷的宣府鎮出發,一路鋪天蓋地的朝居庸關湧來。

(出發)

居庸關守將總兵唐通立馬膝蓋一軟,和監軍太監杜之秩積極準備投降儀式。

為表誠意杜之秩特意出城三十里擺上歡迎的儀仗隊,迎接李自成大軍。

居庸關裡不肯投降的另外一位總兵馬岱,揮刀砍殺了自己的妻子,帶著少量的親信忙命逃向山海關。

京師附近的一些小郡縣,聽到居庸關都投降了,立馬派人來投降,表示歸附大順政權。

(李自成進軍路線)

而那些朝廷的小官小吏們,兩極分化,不是順勢投降,就是跑路了。 李自成大軍,一路向京師撲來,昌平州守兵望風而降。守將李守釒榮自殺殉節。

崇禎急得團團轉,馬上下檄傳給吳三桂,命令他火速入關勤王。吳三桂點起大軍,剛從寧遠趕到山海關,聽到昌平州已經投降了。吳三桂心思活躍起來了。

而李自成的前鋒軍隊,在接收了昌平州後,當夜就跑到京師平則門附近,四處劫掠放火。

(劫掠)

京師附近密密麻麻都是來躲避的難民。他們苦苦哀求守門官放他們入城。守門官不予理睬。

天還沒亮的時候,李自成大部隊終於浩浩蕩蕩的到來。剛到,就試探的攻擊了平則門,彰義門。

城外京師三大營,立馬崩潰投降,因為他們等這一天很久了,明廷有5個月沒給他們發軍餉工資了。

襄城伯李國楨滿頭大汗,闖進皇宮求見崇禎。

太監剛想阻止,李國楨大喊:“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顧著君臣禮儀!” 那太監忙問:“局勢危急到什麼地步了?” 李國楨回答:“守城的士兵們都不聽命令,懶懶散散的坐在地上,有些連武器都沒拿。拿鞭子剛打罵起來一個,另一個又坐地上了。”

崇禎聽後,召集太監們,讓他們全部去守城。 一眾太監聽到命令後,牴觸的大聲譁然:“那些文武大臣呢,為什麼不叫他們去守城?”

又有太監大叫:“我們連武器盔甲都沒有,怎麼守?用雙手嗎? "有節氣的太監就說:“現在是我們誓死報國的時候了。”

(下令太監守城)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親自指揮大軍攻城,先發一陣大炮攻擊城牆上的守兵。然後,再招呼一輪密集的箭雨。然後派大頭兵扛著雲梯攻打西直、平則、德化三大門。

賊駕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化三門,勢甚危急。——《明史紀事本末-七十九》

守城的士兵亦各有心思,他們故意沒放炮彈,只放火藥點空炮。放空炮之前還揮手示意,叫李自成的賊兵們先後退點。

連筆者也看不下去了,這樣放水的守城兵,大明不滅都不行。

(李自成軍在京師外)

這時候我們都希望,出現一群威風凜凜、武功高強的錦衣衛。來力挽狂瀾。 咦 ,錦衣衛們呢?怎麼不出來拯救危局?

原來,這錦衣衛共有5000人左右,並無網上誤傳的15萬。因為如果真有15萬,那麼單發軍餉就值關寧鐵騎軍餉了(450萬兩),而且真有15萬,崇禎又不會傻的不下命令去調動。明顯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個普通的衛所而已。崇禎也知道這點錦衣衛面對李自成的大軍,是於事無補的。

(自發守城的錦衣衛)

那時候錦衣衛大頭子掌衛駱養性,是個標準的投機分子。此刻也躲在家裡觀察局勢變化。

錦衣衛最高長官都沉默,沒下任何命令。部下的錦衣衛們,有的自發上城幫忙守城門。有的也有樣學樣,躲在家裡觀察或等待駱養性的命令。

(觀察局勢的錦衣衛)

自發守城最高職位的錦衣衛是李若璉,他是錦衣衛指揮同知,參與守城,被分配到崇文門守城抗敵。

守城兵馬嚴重奇缺,有兩面城牆,只有一個士兵在守。

三月十八日申刻。廣寧門附近的回族人趁亂打開了門。

十八日,賊攻廣寧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野史無文、鄭達》

在崇文門的李若璉聽到城破後,跪地痛哭。不久,他起身整理好飛魚服,拍去灰塵。

(李若璉)

向皇宮方向拜了三拜,在紙上寫了自己的官職名字,然後找了根繩子,上吊自盡了。

外城破了之後,絕望的崇禎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妃子,持劍砍斷了自己的大女兒左臂。

把他的三個兒子:太子、永王、定王分別送到外戚周、田二氏家裡藏匿。

然後崇禎易容改裝,帶領幾十個小太監,手持武器,想趁亂混出東華門。

(崇禎換上普通服裝)

剛走到門下,夜黑混亂,被城門上守城的太監下令士兵們放箭扔石頭,打回了。

崇禎又想走安定門,誰知大門被鎖死了,堆滿了石頭木樁等雜物,打不開。

天準備亮了,又到了早朝時間。 崇禎無奈回到御前殿,叫小太監撞鐘,召集百官,想開最後一次朝會。但是沒有一個文武官員來上朝。

崇禎黯然的和王承恩來到煤山,崇禎披頭散髮,光著左腳,右腳穿了一隻紅鞋,然後吊死在煤山。王承恩也陪著崇禎一起吊死了。

並留下一段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吊死煤山)

眀亡……

而錦衣衛最大的掌衛駱養性,早在農民軍攻入城的時候,就順勢投降了。

後來劉宗敏用夾棍追餉的時候,駱養性主動獻出了三萬兩白銀,所以他沒有被夾。他的兩個弟弟,養心、養志沒有獻銀,被拷打致死了。而他後來又在清軍入北京時,順勢投降了清廷,被封為天津總督。

另外附上錦衣衛幹部下落名單:

指揮以上幹部:掌印都督駱養性, 降順後獻銀3萬兩 ,後又降清堂上指揮王鵬翀、喬可用 獻銀得免。這兩人後來都降清任鑾儀衛正二品鑾儀使。西司房提督孫光 ,被順軍拷打追贓而死。西司房堂上指揮劉應襲、馬國瑊、齊昌國 被拷死。北鎮撫司理刑指揮梁清宏, 被拷死。北鎮撫司掌刑指揮吳邦輔 ,被夾 ,後逃往南京。南鎮撫司堂上指揮李若璉 ,分守崇文門,城破後自殺。東廠掌印指揮使趙泗洲, 被拷死。(東廠的辦事人員是從錦衣衛分派的)巡捕提督崔繼光, 獻銀得免。街道房提督黃涪 ,削髮為僧。 千戶以下幹部 :千戶高文彩 ,與兒子殺掉全家後自殺。北鎮撫司理刑千戶寧光宏, 被拷死。百戶周某 ,自殺。百戶冷逢陽 降順,為李自成管理鑾駕。百戶蔣之鄂 ,被拷死。

《明史紀事本末》,《爝火錄一》,《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六 明史》,《清實錄》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數十萬男兒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這是明末的悲哀,明朝手頭上沒有軍隊?不是!

明朝軍隊不想保衛明朝,不想保衛自己的家園和妻兒老小,不敢和叛軍、後金軍一決生死?也不是。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呀!

拿洪承疇來說,他難道沒本事?清軍南下之時,他當的可是一個妥妥的佛擋殺佛的“帶路黨”!他難道怕死?他年過花甲還在率領清軍攻打雲南!

洪承疇怕的是什麼?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怕的是死得不值當,這不是在給洪承疇洗白,而是想說洪承疇的心理也是很多前線將領的心理,因為崇禎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信任,更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人身財產安全保障。

打輸了,要被問罪殺頭。

打贏了,要被打壓懲罰。

賣力拼命的人不討好,反倒是投機的人成了棟樑,比如東林黨,還有左良玉那樣的人,這就是明末的現實。

所以,明末缺的實際上從來都不是敢於拼命的人,而是缺少願意為崇禎和東林黨諸公拼命的人。

說回正題,明朝即將滅亡之時,號稱擁有15萬之數的錦衣衛當時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站出來為明朝抵禦叛軍和清軍呢?

所謂的“號稱”說白了就是“吹”出來的實力,只是用來嚇唬人的,並不是真正的實力,古代戰爭中動輒率軍幾十萬,實際上很可能只有一半兵力,甚至不到一半。

明朝身負皇恩的錦衣衛也是如此,錦衣衛雖說是特務機構,在明初時是皇帝眼前的寵兒,可是自從西廠出現之後,錦衣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這也就意味著錦衣衛拿不到那麼多的經費。

經費不夠,怎麼養得起那麼多人呢?養不起。

或許有人會說,經費不夠的話,難道他們不知道去搶?他們當然知道,但是好不容易刮出來的錢,他們當然會裝進自己的口袋裡了,又怎麼可能會用於擴充錦衣衛?

更何況,錦衣衛人數最多能有多少,想必朝廷也有個規矩,不可能仍由錦衣衛擴充,否則的話必然會對朝廷構成威脅。

用今天的話,叫作編制。

我相信錦衣衛肯定不會沒有編外人員,但是編外人員頂多也只能為錦衣衛打探消息,收集和傳遞信息之用,或者充當一般的打手而已。

所以說呀,錦衣衛沒有15萬那麼多,別說15萬了,一萬都沒有,也就五六千而已,明末之時崇禎可拿不出那麼多錢來養15萬錦衣衛。

崇禎哭著求著向朝中的袞袞諸公借錢來支撐朝廷運行的時候,注意是借,不是讓他們毀家紓難,可諸公卻是一毛不拔。

崇禎都已經淪落到了要借錢度日的境況了,再讓他拿出那麼一大筆錢出來去豢養一批鷹犬,他還真捨不得。

說完了錦衣衛的人數不可能有15萬那麼多之後,再說說錦衣衛的性質。

錦衣衛明面上說皇帝侍衛,可說到底是維護皇帝獨裁統治的特務,暗中為皇帝監察百官、審訊犯事官員。

所以,在西廠還沒出現的一段時間之內,明朝官員莫不談錦衣衛而色變。

錦衣衛只是一群兼任侍衛和捕快工作的特務,他們並不是軍隊,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

讓他們穿著飛魚服,挎著繡春刀在街上耀武揚威,他們在行。

讓他們捕風捉影地陷害官員,拷打官員,他們在行。

讓他們打著錦衣衛辦案的旗號侵奪別人的財產,他們在行。

總之,讓他們關起門來欺負自家人,他們很在行,可是讓他們提著刀槍上戰場去和敵人打仗,那他們就是外行了。

有幾分血性的,可能還能壯著膽子這麼做,那些怕死的恐怕就是要麼躲起來了,要麼乾脆投降了。

再回到開頭所說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和明朝軍隊不願為了崇禎而戰這個問題,這也是錦衣衛多數人沒有站出來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曾經的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後來不也當起了清朝的官嘛?這種事在當時是見怪不怪的,哪怕自稱最有風骨的讀書人,如錢謙益,也嚷嚷著頭皮癢而剃了頭。

所以說,錦衣衛本來就只有幾千人,有血性的敢拿著刀和叛軍、清軍作戰的就更少了,更何況錦衣衛頭頭不出頭,又有幾個人會主動站出來呢?

將熊了,隊伍哪還有什麼士氣可言?所以只能沉默不戰。

再說了,以崇禎和東林黨對武人的無情打壓,尤其是文官對錦衣衛更是恨之入骨,錦衣衛自然不捨得脫下飛魚服上戰場,因為他們一旦上了戰場,那就等於是成為東林黨砧板上的魚肉,任東林黨宰割。

所以,沒幾個人會站出來為崇禎和東林黨賣命,多多少少總會覺得不值當,這就是人性使然了。

明末之禍,崇禎個人要擔起八成以上的責任。


史不知味


其中的原因很容易想到,大廈將傾,錦衣衛又非李鴻章等人,心懷有家國,負重前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奢望,何況是背水一戰呢?


錦衣衛在明朝人的眼中,就是代表了殺戮與血腥。這種不受任何機構控制,唯獨以帝王的命令馬首是瞻的人物,成為監督朝臣舉止的一把利刃。從朱元璋開始一直至崇禎帝期間,錦衣衛採取了世襲制不斷擴增人數,到了崇禎年間發展到15萬的規模。這般大的規模,又是直接對帝王負責,恐怕無論是遇上李自成的軍隊還是多爾袞的軍隊,都可以進行一搏。

但可惜的是,15萬的軍隊,空有名頭,其實內裡就是一團爛棉絮。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帝的命令早已經如同一張廢紙,名頭上好聽的15萬大軍早已經潰散成一盤散沙。

當時的錦衣衛首領是駱養性,雖然在李自成打入北京城之後,崇禎帝給予厚任,來顯示皇恩。但很明顯,駱養性並沒有領情。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駱養性是袖手旁觀。若只是坐以待斃便罷了,駱養性在崇禎帝自縊之後,卻投靠了敵方將領李自成,幫助其瓜分明朝的天下。待多爾袞破關之後,又果斷投靠了多爾袞。如此軍心不定之人,焉能委以重任?奈何崇禎帝沒有看清這一點,使得錦衣衛的作用無法在最後一刻發揮出來。15萬人的軍隊就因為駱養性一人,耗損了大半。至於其他忠於明朝之人,雖建立南明小王朝,但終究是以卵擊石。



其次錦衣衛並非是正規的軍隊,也沒有接受過嚴格的軍隊訓練。他們的名聲是不好聽,讓人聞風喪膽,好似武功高深莫測。但這其實都是狐假虎威的結果,古人對於皇命有種至高無上的認可,錦衣衛又是帝王直屬,更是在外代表了帝王的命令,自然而然一傳十十傳百,將錦衣衛的功力越傳越玄乎。但其實真正遇上李自成的農民軍,真得是不堪一擊,就算是15萬人作戰,恐怕也難敵李自成的軍隊。

崇禎帝上位之後,大肆肅清朝堂,魏忠賢就是第一個例子。魏忠賢的倒臺,連帶著東廠也逐漸垮掉。本來東廠和錦衣衛可以相互制衡,為了爭帝王寵愛盡力辦事。但是魏忠賢的倒臺卻讓錦衣衛獨大,甚至開始了消極怠工,自然也對崇禎帝的命令不屑一顧,或者造假來欺上瞞下。結果等到李自成的軍隊來到,崇禎帝只能是自食惡果。



無論是從哪一條原因來看,都是明王朝埋下的禍根,以及崇禎帝的魚目不分所導致的。說到底,崇禎帝一點也不可憐,縱使明王朝滅亡是多年來累積下的禍根,但是崇禎帝親小人遠賢臣,害死袁崇煥損失了第一道關卡,重用駱養性損失了第二道關卡,每一條的罪行都足夠致崇禎帝死命,最後落個孤苦伶仃自縊在煤山也不足為惜。


小鎮月明


崇禎如果看到這個問題,估計會一臉懵逼,朕還有15萬錦衣衛嗎,在哪呢?我怎麼沒有看到。其實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這是沒有的事,否則崇禎也不會被李自成逼得上吊了。

一 錦衣衛有多少人

錦衣衛是在朱元璋時期設立的,前身是"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說白了,就是儀仗隊。後來性質慢慢變了,承擔了刺探情報、監視朝臣的任務,朱元璋時期的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4萬多人,這裡面錦衣衛可謂“功不可沒”。

錦衣衛,其實也是屬於明朝衛所制度裡面的一部分,明朝每衛轄士兵約5000人,相當於現在一個旅,所以錦衣衛編制是5000人。不過,錦衣衛的人數在明朝各個時期都不固定,一般是遵循這樣的規律,皇帝剛上任時,勵精圖治,凡是親力親為,肯定會裁減錦衣衛人數,而越到後期,皇帝越懶政,這時候有需要錦衣衛替他監視朝廷內外,錦衣衛的人數又多了起來。到明朝末年,錦衣衛已經十分臃腫了,因為崇禎生性多疑,對大臣、武將都不放心,需要錦衣衛去探聽他們的言行,所以錦衣衛人數越來越多,估計超過10萬。

二錦衣衛的職責

錦衣衛相當於明朝的情報+特務機構,當然,也充當皇帝的打手。提起錦衣衛,一般都是不太好的印象,臭名昭著,錦衣衛的大牢詔獄,更是官員的噩夢,進了詔獄,就別想有好日子過。但是,錦衣衛也有正面的時候,比如在萬曆時期明朝對日本的戰爭中,錦衣衛在戰場上積極探取日軍的動向、兵力、佈防等情報,為明軍作戰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三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在幹什麼

錦衣衛雖然人數眾多,但都是分散在各地的,短時間內不可能召集起來,而且錦衣衛不是作戰部隊,所以就算把錦衣衛召集起來,也別指望他們能守城作戰。

明滅亡後,清朝接管了明朝留在北京的官僚機構,也包括其錦衣衛。起初清廷沿用了錦衣衛的官名,但取消了錦衣衛偵緝、監獄的職能,只管理皇帝儀仗人員。但後來清廷將錦衣衛改名為鑾儀衛,從此僅存的錦衣衛之名也徹底消失了。


歷史風暴


我是莫地方,我來回答。

簡單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樹倒猢猻散”

錦衣衛職能不屬作戰部隊

錦衣衛作為明朝蒐集情報機構,由明太祖朱元璋創建,建立後主要職責護駕、偵查、逮捕、審問等職能,就跟民國時期中統、軍統等情報部隊一樣,並不屬於作戰力量。

明朝期間不少重案都少不了錦衣衛影子,他是皇帝手中一把利刃。

錦衣衛不屬於作戰力量,只能算是情報機構。

錦衣衛規模

錦衣衛是皇帝用於監控百官利刃,可其人數遠遠沒達到十五萬之多。

根據相關史料查詢錦衣衛人數最多五千人左右,不可能達到十五萬人之多,要養活十五萬人可不容易,這需要龐大軍費,崇禎時期缺錢情況來看這是不可能事情。

我認為錦衣衛十五萬人之說不可信。

崇禎用錯人

錦衣衛作為皇帝護衛隊,其統領必為親信,可駱養性靠不住,這要崇禎北京城破之時孤立無援,只能吊死煤山之上。

那個時候北京雖有十多萬兵馬,可大多都在吃空餉,真正作戰部隊,能有一萬多就已經很不錯,這如何跟李自成十多萬部隊作戰,不是以卵擊石之舉。

北京內外無援,城破是早晚之事。

錦衣衛雖有戰鬥力量,可錦衣衛一把手駱養性不率部抵抗,反而躲在家中,這要錦衣衛群龍無首,雖有錦衣衛二把手李若璉雖死戰不退,無奈怎麼抵擋住李自成軍隊。

錦衣衛表現要人失望,他們對內兇悍,對外也不發揮自己職責,可以說是悲哀。

北京城破之時,錦衣衛小規模抵抗是有,可大多數還是選擇逃命。

駱養性下場

北京城破後,駱養性雖投降李自成,可其作為錦衣衛首領還是給李自成關起來,可無奈李自成輸給清朝,他看準機會投降清朝,成為天津總督,幾個月後因擅見弘光帝使臣左懋第等人,免去天津總督,後在順治六年死去。

駱養性有負崇禎厚望,他沒在崇禎最需要其出來保護,而是做個事外人,可以看出他是牆頭草兩邊倒。

綜合所述

錦衣衛作為護衛部隊,本身就不是作戰力量,他們強大武力更多就是電視小說渲染而已,可以說打起來戰鬥力必然不強,再加之駱養性這位指揮使又不出來指揮,自然底下人也就“樹倒猢猻散”。


莫地方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統一中原地區以後,開始不斷加強皇權。1382年,朱元璋廢除了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設立了錦衣衛來接替他們的事務。

原本的親軍都尉府是負責皇帝安全的,皇帝的貼身侍衛就由他們安排,既然錦衣衛接替了它,那麼就應該負責皇帝安全。那麼李自成打進紫禁城時,錦衣衛去哪了呢?


錦衣衛是精兵,但是他們與普通士兵有著本質的區別。

《明史》記載,錦衣衛“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這裡看出,錦衣衛的職責主要有兩方面的,一方面就是負責皇帝儀仗,另外一方面就是從事一些特殊軍事活動。

錦衣衛是皇帝手裡的一張王牌,但是他們從事的大多是一些蒐集情報,查找證據的工作。等到證據確鑿了,他們可以抓捕任何人,就是皇親國戚也不例外。

從這裡可以看出,錦衣衛士兵所要掌握的就是一些特殊技巧,對作戰能力很少有要求。其實錦衣衛不可以算是軍隊,充其量就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李自成帶領的,可都是身經百戰的士兵,錦衣衛沒有作戰經驗,根本沒法抵抗。


就算是錦衣衛都是以一敵十,那麼他們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抵擋多少敵人呢?

之前看到網上說明朝末年有錦衣衛10萬多人,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錦衣衛駐紮的地方是皇宮,皇宮能有多大?駐紮10萬錦衣衛,這根本不可能。那麼錦衣衛究竟有多少人呢?

錦衣衛其實就是皇帝身邊的親信和大內侍衛,錦衣衛雖然只有明朝有,但是皇宮禁軍歷朝歷代都有。一般皇宮禁軍就在3000人左右,所以錦衣衛差不多也是這個數目。畢竟京城的安危主要看周邊軍隊,而不是皇宮侍衛。

錦衣衛就算是以一當十,可是李自成帶著數十萬人,來勢洶洶,錦衣衛那點人還不夠他們塞牙縫。


問題出在了錦衣衛指揮使的身上,原來是崇禎用錯了人。

錦衣衛的最高統領叫指揮使,錦衣衛指揮使是正三品官員,在當時僅次於六部尚書,在朝廷裡也是很高的職位。

錦衣衛的最後一任指揮使叫駱養性,此人的職位是從父親那裡接過來的。

在李自成入關後,距紫禁城五十里外的居庸關守將已經投降,駱養性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於是後來投降了多爾袞。

錦衣衛指揮使都投降了,錦衣衛自然是不攻自破。

當然也並非沒有錦衣衛抵抗,錦衣衛中的另一位頭目李若璉在李自成打來時,死守城門,最終被李自成手下活活打死。

錦衣衛是明朝皇帝的特務機構,平時保護皇帝安危還可以,等到真正面臨大軍,錦衣衛還是不行的。


斯幽說歷史


作為皇權附屬品的特殊產物,錦衣衛自朱元璋朝設立,到南明永曆帝結束,延續290餘年。錦衣衛是明朝獨有的,鞏固皇權的一把利刃,他們只能握在皇帝的手中,“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錦衣衛彷彿成了索命無常,走到哪裡都是一場血雨腥風。“胡惟庸案”、“藍田案”都是錦衣衛辦理的,誅連4萬餘人眼睛也不眨一下。

錦衣衛的權利極大,他們的首領被稱為指揮使,位居正三品。可以說,在朝廷上除了皇帝他們不敢動,什麼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統兵大將都是他們“刀下的魚肉”,朝堂之上沒有不害怕他們的。那麼,這麼厲害的錦衣衛在明朝滅亡時都在幹什麼呢?有沒有參與救國呢?

其實,在明朝末期,錦衣衛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且不說錦衣衛已經不單純屬於皇帝,他們涉足黨爭、內部廝殺不斷;另外,此時的錦衣衛已經淪為東廠的附屬品,處處看著東廠的臉色行事,很少見凌駕群臣之上的模樣。但要說錦衣衛已經敗落,那肯定是錯誤的。崇禎皇帝雖然著手治理過,但收效甚微。

另外,錦衣衛本身屬於禁衛軍,主要擔任的就是貼身護衛、儀仗等職能,並不等同於一般的士兵,因此錦衣衛並不能作為戰士。在明朝滅亡時,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龜縮在家中,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他立刻獻出3萬兩白銀,以求活命。清軍入關後,更是率領錦衣衛殘部歸附清廷,謀求了一個好差事。

不過錦衣衛也不都是貪生怕死之徒,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璉就在崇文門上浴血奮戰,直到城破殉國。

關注“微歷史看客”,每天帶你瞭解歷史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