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造”全力开动

<table> 深圳“智造”全力开动

深圳三诺公司转产口罩。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table><table> 深圳“智造”全力开动

三诺检测人员正在检查口罩质量。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table><table> 深圳“智造”全力开动

比亚迪全自动口罩生产线正在生产口罩。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table>

“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0天出产品!”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只用了48小时就建立了一条口罩生产线;用了13天时间,就实现了正常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的消毒凝胶产品研发与生产线完工。“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个代表,我们应该站出来,动用一切力量进行援产。”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深圳宝安的三诺电子厂区,口罩从一体化生产设备上24小时输出,其中一部分将通过“i深圳”平台快递到申领成功的深圳市民手中。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说,从2月20日设备到厂,仅用10天,公司就在3月1日正式投产。“不惜代价倾企业之力全速生产抗疫物资,支持国家抗疫,满足社会所需。”

疫情发生后,深圳大量制造企业迅速复工复产,甚至转产,助力缓解深圳乃至全国防疫物资紧缺的难题。“截至3月17日,深圳在产18家口罩企业生产线超过260条,口罩日产量达1027.221万只,是疫情防控之初的500余倍。”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日产千万口罩的背后,是深圳智造的快速响应,是深圳企业扛起应有责任、关键时刻的敢于担当。深圳市政府“有形之手”的惠企服务与市场“无形之手”的自发响应,在这次“大考”中交出了一份转型快、协作强、效益高、动能足的战疫答卷。

●戴晓晓 李荣华 夏凡 张秀娟

抗疫制造 形成产业应急联盟,全链条协同破题

抗疫物资生产是市民最关切的问题,其中口罩最具代表性。面对“一罩难求”的市场困境,比亚迪、稳健、富士康、三诺等一批企业利用自身的先进制造经验和无尘车间等自有优势增产转产口罩。

深企的转产实力来自自身积累,以及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在深圳比亚迪厂区,全新的口罩生产线正在运转。一台口罩机需要1300多个元器件,90%都由比亚迪内部解决。

时间倒回1月31日凌晨,王传福曾发出这样一条信息:“任何一个团队能够在两周之内研发出口罩以及免洗手消毒液防疫产品,将给予总裁奖鼓励。”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仅用7天时间,比亚迪做好了生产口罩的生产线,又用7天时间,比亚迪生产的口罩正式投放。比亚迪总裁办公室主任李巍介绍,比亚迪日产口罩增速30万—50万片,每天5—10台新口罩机实现量产,3月初日产口罩达500万只。

除了比亚迪这样的大型企业,更多企业想要投入口罩生产,需要购买口罩机。而上游口罩机短缺,正是中国口罩生产面临的突出难题。

在深圳,企业正通过全产业链协同破题。过去的几周,德福莱董事长屠国权24小时在公司盯着口罩机生产。作为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德福莱为华为、富士康、浪潮等大型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疫情出现后,屠国权决定暂停利润更高的电子产品自动化生产线业务,全力筹备研发、改造口罩机自动化生产线。

因为口罩机上游复工企业严重不足,供应链不完善,部分核心元器件缺工少料,生产一度困难重重。德福莱与10多家企业一起整合资源,分工协作,攻克元器件不足、人力不足等难题,最终实现量产。

3月11日,屠国权告诉笔者,目前公司已经生产100多条口罩机,并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兵器集团、深圳市发改委及重庆市政府等客户发货。一周之后预计可日产30条口罩机。“我们正研发超声波等核心元器件,并计划推出傻瓜式全自动化口罩机,为全球口罩供应做出企业贡献。”屠国权说。

在政策支持下,深企利用自有优势迅速增能、扩产、转产,产业链协同,全球采购,千方百计筹集制造防疫物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在产18家口罩企业生产线超过260条,其中比亚迪、稳健、宝能、富士康、长盈、深中海、三诺、思科兴等重点企业日产量合计超过970万只,占总产量的九成以上。迈瑞、普博科技、安多福等381家深圳市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在政府协调助力下快速复工复产,在深圳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协调下,深圳市企业130多家上游供应商在各地复工。

抗疫物资生产的强大合力背后,是深企在产业链协同大考中交出的质效双升答卷。深圳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会长施皓认为,深圳企业以社会效益为重,虽然一开始没有一家企业全部掌握经验、原料和市场,但大家共同配合起来生产设备,形成全产业链合作,在员工、配件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互通有无,形成一种“产业应急联盟”。

产业抱团 企业自发跨界自救,上下游合力取暖

此次疫情不可避免对各城市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传统零售业、制造业或将迎来相当规模的洗牌。如何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传统消费模式的变革,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是留给深圳企业的重要命题。企业积极转型自救的深圳探索,也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好支撑和推动。

“迭代”可谓深企这轮自救的关键词。湖南网红菜馆农耕记在深圳有29家门店,1300多名员工。疫情冲击下,餐厅实体门店日亏损超过30余万元。

该品牌创始人兼董事长冯国华说,面对巨大挑战,农耕记上线“净菜到家”业务,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通过小程序,农耕记把配好的菜打包好,配送给下单顾客,回家直接烹制。“新业务上线最初4天,订单量就以每天50%以上的速度增加。”

传统企业在转型中探索差异化优势,开拓线上新业务场景。净菜配送业务介于熟食外卖和半成品速食之间,又不同于生鲜超市售卖的由工厂生产的半成品速食,依托餐厅自有食材基地和供应链物流,节省成本又保证食材新鲜。

其中,消费社群运营的能力突破是企业转型的必答题。为保证食材新鲜,降低配送难度,农耕记就根据门店位置分区设置客服和微信群,消费者选择添加距离自己最近的客服或微信群下单。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变化不仅发生在餐饮业,深圳正引领全行业的“抱团转型”。日前深圳启动的“线上购物节”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整合八大电商平台、十大优势行业、千家头部企业资源,通过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短视频引流等非接触交易形式,助力企业实现消费提升。这是全国首个以城市组团的“线上购物节”。

在互联网产业里,另一种产业生态上下游传导式互助正在进行。深圳是共享单车企业哈啰出行的重要市场,哈啰在深圳的投放单车一部分来自华南一家自行车制造工厂。但受疫情影响,2月中旬,该厂生产进度严重滞后,开工不到半条线。来自哈啰出行精益推行部的葛彦磊“临危受命”,到工厂进行管理赋能,帮助合作伙伴解决瓶颈工序——新员工技能快速掌握、拉线产能爬坡、班组管理等问题,这是哈啰单车的产业伙伴援助计划。

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出行需求减少,滴滴在深圳倡议合作租赁公司为在租车辆顺延一个月的租金,同时与保险公司沟通,在车辆停运期间对营运车辆保险进行相应顺延,帮助租赁公司减少成本,这是滴滴的产业链生态互助探索。

企业迭代的多维探寻背后,是深圳企业在消费转型大考中交出的互助多赢答卷。深圳企业通过政府扶持的多维牵引力抱团迭代升级,激活自身动能,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既是解决当下的自救,也是引领时代的转型。

金融扶持 银行组团推帮扶产品,贷款利率最低不到2%

这个春节,深圳市源兴果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金炮一直很忧心——经营33年的企业面临巨大危机:集团共有800人,复工后仍有300人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到岗。“每年春节假期后,都是集中付货款、付工资的时候。现在货款回收慢,支出又大,预估短期有3000万元左右的资金短缺。”

此时,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主动联系卢金炮,不但允许贷款延期,还提出企业有需要可以增加新贷款。3月初,卢金炮就向该行提出一笔3000万元左右的贷款申请,利率是2.05%,再叠加深圳贴息50%政策,利率有可能低至1.025%。相比平时5%以上的利率,优惠了很多。

“这笔贷款真是一场及时雨,很温暖!让我们企业有更充足的信心做下去,我们还要规划新的产品结构,适应电商传播规律,开拓新的渠道。”卢金炮说。

幸运的源兴果品不是个例。企业加速转型背后,融资支持是关键一环。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影响下,深圳中小企业用工、社保、税务、科技创新、防疫物资紧缺都成问题,但最强烈的是金融诉求,占比37%。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合力”。深圳“惠企16条”中,“加大融资支持”是最受企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此次深圳大手笔拿出全部产业资金的10%,即约34亿元,对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贴息贷款,预计将有近20万中小企业受惠。

政策支持下,深圳金融业针对企业需求,精准设计创新金融产品。例如,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的普惠复工贷、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复工贷”“防疫贷”、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抗疫周转贷”等金融产品,都为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问题提供有力帮助。

租金、工资也是许多企业成本支出的大头。浦发银行深圳分行推出的“租金贷”可提供最高为过往6个月月均租金6倍、最高200万的授信额度支持期限最长6个月,“薪金贷”产品服务可提供最高为过往6个月代发工资总额3—6倍、最高500万元的授信额度支持。

叠加优惠政策后,银行贷款产品利率最低可达2%以下。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就针对涉及防疫物资生产、供应的企业,推出量身定制的“抗疫贷”。对于纳入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全国性及广东省重点企业名单内的企业,提供1年期融资成本原则上不高于3.05%,贴息50%后贷款利率不超过1.6%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产品不仅解企业“燃眉之急”,更着眼优势产业长远发展。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就推出最长10年、最高额度3000万元的“战疫人才贷”,为科技企业树立信心,目前已为8家市级人才企业放贷9800万元。

深圳打造线上线下的银企对接平台,政府牵头、金融机构组团提供支持。例如,3月9日,在罗湖举行的深圳银行业战疫行动之“惠·易·罗湖”双周发布专场上,九大金融机构就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复工贷”“防疫贷”“租金贷”“薪金贷”等系列产品,满足中小微企业复产复工各方面的金融需求。

从每个金融机构“单打独斗”,到政府搭台,企业与机构联动,组团线上直播对接产品,是深圳政府、市场合力探索金融扶持的精准高效答卷。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派驻罗湖区指导服务组临时党总支书记时卫干说,“许多金融机构针对罗湖的产业结构,专门设计了很多产品,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整体效果提高了。”

■样本

仅用10天产线投产,日产能将超300万只

三诺口罩投产记

深圳宝安的三诺电子厂区,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只只口罩从一体化生产设备上输出,工作人员身着全身防护服坐成一排,仔细加工。在这座智能制造工厂里,火线投产的10条全新口罩生产线,24小时运转。

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说,口罩上线可谓“披星戴月”,20日设备到厂,仅用时10天,就在3月1日正式投产,将主要供给深圳市场。未来三诺40条口罩产线全部投产后,日产能将达300万只以上,其中N95口罩10万只。

3月8日起,三诺集团开始向深圳供应5000万只口罩。“不惜代价倾企业之力全速生产抗疫物资,支持国家抗疫,满足社会所需。”刘志雄说。

将向深圳供应5000万只口罩

在三诺口罩生产车间,市面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全自动口罩生产线正在运转,这个1万平方米左右的生产区域内,200个员工分两班开工,24小时不停,日产能约60万只。

三诺集团副总经理聂沁苑告诉记者,口罩生产主要需经过物料采购、上料、加工成型等流程,此外还需经过外观检查、独立房间中的紫外线消毒、OQC检查,然后进行包装,再经过QA抽检后方可出货。

“口罩严重缺乏,且大量劣质口罩充斥市场的情况下,三诺作为中国500强制造业企业,有责任、也有这个能力来干这个事。”刘志雄说,口罩上线“披星戴月”,20日设备到厂,仅用时10天,就在3月1日正式投产。

3月8日,三诺开始正式向社会供货,将向深圳供应5000万只口罩,主要供给深圳政府和企业。也就是说目前市民通过摇号向政府申请,或是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员工,可能都将使用到这些生产线上的口罩。与此同时,多达20条的专业额温枪生产线正在紧张改建中,届时可以实现200万个/月的交付能力。

核心原材料得到政府支持协调

口罩火线生产背后,最重要在于设备、工业原料、快速制造的组织生产管理能力。刘志雄说,三诺是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具有构建智慧生态全产业链的能力,公司调了100多个技术干部进来。此外,自有自动化部门集成能力强、动化制造能力强,设备调试也比较快。“一般工厂因为赶工零件不齐,但三诺有做几千万个智能硬件大规模采购的能力,大规模采购相应的材料组织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刘志雄说,口罩上线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原材料物资紧张的情形下,深圳市区各级政府部门对三诺的口罩生产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帮助解决了生产资质、原材料供应等实际问题。

口罩中间的熔喷布层决定了产品的关键质量,目前市场熔喷布供应紧缺,这一材料原来约为2万元/吨,目前市场涨价约10倍,约30万元/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熔喷布上游原材料充足,但是制作熔喷布的机器供应不足。在熔喷布这一核心材料供应方面,三诺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我们会继续扩大产能加大生产,保质保量保障供应。”刘志雄说。

探寻科技赋能健康产业新机遇

口罩上线的“深圳速度”背后,三诺目标着眼“健康+”机遇,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健康防护标杆企业。刘志雄认为,疫情对未来人们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这让企业重新思考科技如何更好地赋能健康。早在2019年初,三诺集团就成立了智慧健康事业部,未来希望不断开发新材料和新工艺;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为全球防疫作出贡献。

“三诺还会围绕人们的工作、出行、家庭等场景,以科技和创新手段进行产品创新。”刘志雄举例说,三诺不仅规划了医用口罩、功能性口罩、时尚设计类口罩产品线,还加快了涵盖智慧工作、智慧出行、智慧家庭在内的智慧健康产品领域的布局。

例如以声觉、视觉为核心的人机交互场景类产品、感知感应类产品,在健康防护被日益重视的当下是一个重要趋势。三诺将探索用科技的手段研发生产移动语音办公电话系统、有温度传感的个人穿戴设备、非接触式的刷脸支付智能硬件、杀毒的居家产品等一系列防疫产品线,实现健康产品的多场景化覆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