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講話:信息產業為什麼會造成困難?華為員工要預見未來形勢

【導 讀】2003 年,思科起訴華為;華為與 3 com 成立合資公司;華為與諾基亞簽訂技術交叉許可協議。朗訊瀕臨破產;北電財務造假,瀕臨倒閉。這不僅是華為的冬天,更是行業的冬天。跟大家講話,總的精神是怎樣客觀正確看待現在的困難,我們怎麼度過困難時期。近期孫總在歐美與業界主要公司的最高層領導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對未來的形勢形成了很多共識。應該說我們公司對未來的估計和判斷與國際大公司的估計和判斷是接近一致的,這樣有助於我們樹立信心,進而制定正確的策略。

任正非講話:信息產業為什麼會造成困難?華為員工要預見未來形勢

現在的困難是全行業的,核心團隊要預見到未來形勢的嚴峻性,要正確認識、掌握和駕馭客觀規律。

最近,研發的一些部門提出來士氣問題,市場部門也有人提出大家有勁使不出來。 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士氣在什麼時候應該好?如果士氣在市場大發展、紅紅火火的時候才好,艱難困苦時候就不好,那麼誰來完成從艱難困苦到大發展的準備?我個人的看法是,越在最艱難、越在最困苦的時候,越能磨練人的意志,越能檢驗人的道德與良知,越能鍛鍊人和提高人的技能,也越是我們的隊伍建設最重要的時候。檢驗一個公司或部門是否具備良好的企業文化與組織氛圍,不是在企業一帆風順的時候,而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古人講患難知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大家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客觀規律不是隨人的意志而轉移的。現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但這個困難不是華為公司一家的,這是全行業的困難,是全球的 IT業的冬天,包括國內外的運營商、設備商,所有的都包含進去了,可以說無一倖免。當然,華為只能講自己的冬天,我們更多地講自己存在的問題,因為我們是行業中的一部分,行業的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我們沒有資格對別人指手畫腳, 我們要集中精力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

那麼,這場困難是如何造成的?實際上是美國的新經濟炒得太熱而造成的。大家想想當時的情況,那時好象鋼鐵玩完了,汽車玩完了,什麼都玩完了,只有搞信息才賺錢,觸網即“發”,無“網”不勝。所有的上市公司,不管是賣雞蛋的、還是賣鴨蛋的,只要有一個.com,幾百億、幾千億就圈進來了。我當時就認為這是極不正常的,道理很簡單,也很樸素:人們不能吃信息,穿信息,住信息。糧食不要了,房子不要了,汽車不要了,然後人們就富裕起來了,怎麼可能?因此, 在新經濟理論虛擬財富的推動下,人們非理智的追捧,製造了整個世界對網絡企業的大泡沫。

戈爾以他高度的智慧與概括能力把多媒體通信簡單地歸納成為信息高速公路,這種簡單的歸納使全世界所有的政府和人們清晰的理解了網絡經濟,把網絡經濟迅速地普及到大眾,於是網絡經濟走下神壇,由精英經濟,變成了大眾經濟。而先行的網絡公司股價暴漲,又確實讓人看見了財富。在示範效應下,大規模的投入就開始了,持續了十幾年的繁榮,這種浪湧式的投資過剩大大超過需求,供求失衡的結果,產生了管湧和坍塌,最終因無力支撐而衰落下來。由於這種思想的推動和群體的無意識,大家對未來的估計過於美好。這實際上背離了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也背離了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規律。

信息產業為什麼最後會造成困難?因為消費者對信息需求是有限的,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天只有短短的 24 個小時,而信息資源是無限的。需求的有限性和供給的無限性,是信息產業致命的軟肋,只要這個矛盾存在,信息產業的冬天就遲早會到來,冬天是必然的。

任正非講話:信息產業為什麼會造成困難?華為員工要預見未來形勢

大家想想,光纖與芯片的原材料是河沙中提煉的硅。光纖與芯片的原材料資源是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家都拼命的投資,就形成生產供給過剩。這種需求有限而生產過剩累積,必然導致行業的坍塌和困難,於是造成了今天的過剩和行業的困難。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集中表現在供求關係上,前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後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效供給。而解決供給問題要比解決需求問題簡單的多。在傳統產業中,需求是無限的,資源是有限的,傳統產業的宏觀調控只要控制資源就可以了。比如你已經有了一個奔馳,再給一個寶馬要不要?你可 能還要。這就是對傳統財富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是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地下的石油就這麼多,如果我們把中東的閥門關了,你們家的寶馬車只能用來養雞。

傳統經濟的調節是通過調節資源來完成的,而信息產業中誰也控制不了資源,在我們的產業環境中根本就沒有可調控的手段,因此在這個環境中出現生產過剩以後,坍塌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儘管過剩了,還不斷地有新公司產生,IT專業 和非 IT專業的新人還不斷湧入到行業中,大量的資源還源源不斷地投入這個領域,這種“前仆後繼”,使過剩還要過剩。全世界有相當多的國家還沒有認識到這 一點危機,還源源不斷地把資源大規模投入進去,因此過剩經濟還將繼續過剩。

去年大家對 IT 冬天的理解還是指庫存,現在庫存消化得差不多了,但市場並沒有好轉,所以我們要充分預見到未來形勢的嚴峻性。

把泡沫炒大了,各種資源全部湧到 IT 行業來,這些都是人非理智的行為。為什麼說冬天是客觀規律?首先,儘管是人的行為,但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勸誰退出去, 包括勸自己,因此,也成了客觀規律。現在 IT 行業的人收入待遇過高,其後果是所有的人才瘋湧到這裡;IT 行業的利潤很大,所有的資金都瘋湧到這裡。人才、資金都跑到這裡來了以後,結果傳統產業既缺少人才,又缺資金。我們的 IT 行業的成長是基於傳統財富增長以後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而發展,這其中包括對信息的要求。因此,IT 行業把大量人才和資金吸收進來以後,使傳統產業的發展減慢。

其次,所有的人吸收進來以後,大家都在這裡相互競爭,使得過剩的市場更加過剩,價格體系還會進一步坍塌,最後經濟週期的發展規律促使自然形成綜合的宏觀平衡。

最近,和一些美國的朋友交流比較多。他們對新經濟的想法和反映,可以說是十分擔心,美國經濟現在很低落,十年內硅谷難以振興。硅谷這次受到的打擊是慘重的,“屍橫遍野”,至少有幾千個億的風險投資癱死,美國大公司的破產才剛剛露出冰山一角。

任正非講話:信息產業為什麼會造成困難?華為員工要預見未來形勢

那麼,美國處於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中國能不能一枝獨秀?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點,中國的運營商不會花很多錢來購買設備。

中國的電信運營商開放競爭後, 只要國家放開價格管制,他們的競爭很快會打到成本價。那麼,打到成本價的公 司,誰會用高價錢來購買我們的設備?其他網絡商也是遍體鱗傷,他們不虧損, 也是處在很低的利潤水平,他們絕對不會用更多的錢來購買東西。當然,我們的客戶迴歸理性對我們有一定好處,因為華為處在一個產品質量、服務、價格都有 相對優勢的地位。

第二點,我們不能奢望中國企業全面、迅速和整體的信息化。

從理論上看信息化很簡單,事實上很困難,難在商業模型的數字化,我們公司真正走了七、八年了, 投入了數百人,才達到現在的狀況。我們走的道路如此艱難,中國的企業隨隨便便裝幾個路由器就是信息化了?如果信息化並沒有使企業競爭力得到提升,他們會很快減慢或退出建設。

把這個問題給大家講明,並不等於大家就要帶著悲觀的情緒,認為公司沒戲了。 如果我們連真實的困難都不知道,就別提戰勝困難了。我們需要把困難真實地告訴大家,特別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團隊,如果我們沒有預見未來困難的能力,我們陷入的困境就會更加嚴重。

有人說華為公司從一個小公司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糊里糊塗、懵裡懵懂就走過來了,我接受這種說法。這種說法至少減輕了我們高層領導的壓力,不要把我們壓得太厲害了,我們也不是先知先覺的,我們也犯過許多錯誤,包括泡沫化。但是事實上,我們走過了這十年道路,每一次我們看見、預見的困難,我們解決的措施都剛好和時代的發展同步了,同拍了,所以我們取得了成功了,才會發展到今天。《基本法》上為什麼提出了“三個順應”?因為我們不能與規律抗衡,我們不能逆潮流而行,只有與潮流同步,才能極大地減少風險。因此,我們過去有能力預測我們的成功和勝利,今天我們有能力預測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那麼度過這場困難,我們的條件是比別人優越的,是有信心的。

當前,整個全球經濟在經受 IT 行業的痛苦,我們看清了全球出現一次泡沫化悲劇背後的原因,看清了事物的本質,就能夠根據本質的原因調整我們的策略,使我們同步世界的變化,這樣我們公司危機就會小一點。

冬天也是可愛的,並不是可恨的。我們如果不經過一個冬天,我們的隊伍一直飄飄然是非常危險的,華為千萬不能驕傲。所以,冬天並不可怕。我們是能夠度得過去的,今年我們可能利潤會下降一點,但不會虧損。與同行業的公司相比,我們的盈利能力是比較強的。我們還要整頓好,迎接未來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