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高句麗之戰

 說到對高句麗的戰爭,隋唐兩代四位帝王前前後後進行了數次征討,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次次出兵30萬以上,最多一次居然派出了112萬,號稱200萬的大軍(唐朝建國半個世紀都沒有派出過30萬以上的軍隊)結果次次失敗,損失慘重,可以說強大的隋帝國的滅亡跟不斷討伐高句麗有很大關係。唐太宗的征伐也被困在了安市城,成為這位偉大帝王的終身遺憾,而其他的征討多為小規模的戰爭。而到了唐高宗時期,唐朝國力強盛,唐高宗雄才大略,決定完成父親遺志,滅掉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之戰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諸子爭權,高句麗陷入嚴重分裂。唐朝抓住時機,對高句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至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軍攻克平壤,徹底平滅高句麗。

  由於這次進攻取得了全面勝利,因此史書對這場戰爭的記載很多,但是在一些關鍵性細節方面存在模糊之處,有些記載還存在互相矛盾之處。本文把各種相關史料彙總到一起,對這場戰爭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戰前形勢:泉蓋蘇文死,諸子爭權,泉男生向唐朝求援

  有關蓋蘇文死後諸子爭權的情況,《資治通鑑》記載如下: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麗泉蓋蘇文卒,長子男生代為莫離支,初知國政,出巡諸城,使其弟男建、男產知留後事。或謂二弟曰:“男生惡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為計。”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還奪其權,欲拒兄不納。”男生潛遣所親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懼,不敢歸;男建自為莫離支,發兵討之。男生走保別城,使其子獻誠詣闕求救。

  新舊唐書東夷傳的記載與此基本一致,只是明確指出泉男生撤往國內城。〔國內城位於現吉林省集安市,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移都平壤前,425年間,國內城一直是高句麗的都城。〕

  《泉男生墓誌銘》對這一過程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二弟產、建,一朝兇悖,能忍無親,稱兵內拒。金環幼子,忽就鯨鯢,玉膳長筵,俄辭顧復。公以共氣皇分,既飲淚而飛檄;同盟雨集,遂銜膽而提戈。將屠平壤,用擒元惡。始達為骨之郊,且破瑟堅之壘,明其為賊,鼓行而進。仍遣大兄弗德等奉表入朝,陳其事蹟。屬有離叛,德遂稽留,公乃反師遼東,移軍海北,馳心丹鳳之闕,傷躬玄兔之城。更遣大兄冉有,重申誠效,曠林積怨,先尋閼伯之戈;洪池近遊,豈貪虞叔之劍。皇帝照彼青匠,亮其丹懇,覽建、產之罪,發雷霆之威。丸山未銘,得來表其先覺;梁水無擊,仲謀憂其必亡,乾封元年,公又遣子獻誠入朝。

  此處的“金環幼子,忽就鯨鯢”,指的是泉男建在奪權後,殺害了泉男生的兒子泉獻忠(《新唐書泉男生傳》)。從墓誌的記載來看,泉男生在得知男建奪權的消息之後,並沒有立即徹底倒向唐朝,而是一面派大兄弗德到唐朝請求支持,一面組織軍隊殺向平壤。但是,泉男建控制著高句麗王高藏,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因此,泉男生的軍隊出現倒戈叛逃。在這種情況下,泉男生才撤往國內城,派出大兄冉有向唐朝求援,後又派其子泉獻誠入朝求救。至此,泉男生完全倒向唐朝,唐朝消滅高句麗的機會來了。

二、唐軍救援泉男生

  高宗在接到泉男生的求救信息後,迅速進行了部署。據《新唐書高宗本紀》記載,“(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六月壬寅(六月初七日),高麗泉男生請內附,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安撫大使,率兵援之。左金吾衛將軍(《資治通鑑》記為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左監門衛將軍李謹行為後援。”下面對此詳細分析。

  1、唐軍將領

  高宗派出的接應大軍,從領軍將領方面看,還是相當有分量的。

  契苾何力和薛仁貴不必說了,都是唐軍中叱吒風雲的人物。侍御史洛陽賈言忠在評價徵高句麗的各位將領時,認為契苾何力“沉毅能斷,雖頗忌前(忌人在己前),而有統御之才”,認為薛仁貴“勇冠三軍”。

  李謹行,靺鞨人,偉容貌,勇蓋軍中,具體可參看《新唐書李謹行傳》,從他後來與吐蕃的交戰情況看,李謹行有一定的指揮才能。

  高侃,早在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時任右驍衛郎將的高侃,就率軍征討突厥車鼻可汗,至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侃擊敗並俘獲車鼻可汗。出兵接應泉男生時,高侃擔任營州都督。營州都督曾由程名振擔任,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程名振去世,麟德年間,李謹行接任營州都督,可以看出,出兵接應的時候,高侃擔任營州都督的時間並不長。討平高句麗後,高侃因功晉升左監門衛大將軍,與高句麗餘眾及新羅軍隊進行戰鬥。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侃擊敗高句麗酋長劍牟岑的叛軍。咸亨二年(公元671年),高侃在安市擊敗高句麗餘眾。咸亨三年(公元672年),高侃在白水山擊敗高句麗餘眾,後又擊敗新羅增援高句麗的軍隊。綜合來看,高侃也算得上是一員百戰宿將。賈言忠認為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

  龐同善,在五位領軍將領中,只有龐同善的情況不好判斷,因為相關史料很少,只知道他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升任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兼安撫大使,與契苾何力同為李績的副手,這說明朝廷還是比較看重他的。賈言忠認為他“雖不善鬥,而持軍嚴整”,這一點倒是與任雅相有些相似,可能也是扮演政委的角色。

2、唐軍數量

  史書對此次戰爭的記載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特點,那就是沒有記載唐軍的總兵力,因此只能進行推測。

  筆者在拙作《龍朔元年征討高句麗之戰》中,推算出龍朔元年征討高句麗的唐軍每道有兵1萬人左右,這一情況在5年後的乾封元年是否仍然適用呢?如果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時,唐軍每道仍有1萬兵力的話,那麼,這時出兵接應的唐軍只有兩位行軍總管,還有兩位擔任後援,這四人的官位差別不大,領兵數量不應該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唐軍總共只有4萬人,這樣的兵力顯得有些單薄,因為當時高句麗部署在遼水一線的軍隊有15萬人(《舊唐書契苾何力傳》)。據此看,唐軍每道1萬人的編制在乾封元年似應有所變化。

  那麼唐軍當時到底有多少人呢?史書記載,平定高句麗之後,朝廷命薛仁貴率軍2萬留鎮高句麗故地,這2萬人是否有可能是薛仁貴的本部兵馬呢?參考劉仁願留鎮百濟的情況,當時劉仁願率1萬軍隊留鎮百濟,這1萬人是劉仁願的本部兵馬,而且,在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劉仁願率軍代替劉仁軌舊鎮之兵的時候,劉仁軌請求暫留舊兵,劉仁願說:“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雲吾多留兵眾,謀據海東,幾不免禍。今日唯知準敕,豈敢擅有所為!”可見當時唐朝留鎮將領不敢多留兵。據此看,薛仁貴的2萬人很可能就是他的本部兵馬。如果此推論成立的話,那麼,契苾何力的接應大軍總數當在8萬人左右,數量不是很多,但足以經略一方。

3、接應過程

  泉男生的部隊在鴨綠江畔的國內城,而契苾何力的唐軍在遼水一帶,唐軍是如何接應泉男生的呢?當時高句麗在邊境的兵力情況是:“高麗有眾十五萬,屯於遼水,又引靺鞨數萬據南蘇城”(《舊唐書契苾何力傳》)。在這種情況下,唐軍深入高句麗腹地到國內城接應泉男生的可能性很小。而泉男生當時雖然很狼狽,但畢竟是蓋蘇文之子,此前領兵打過仗,又曾擔任過莫離支,因此,高句麗軍隊不會特別積極的攻打泉男生。據此分析,當時的情況應該是泉男生率軍從國內城出發,向遼水挺進,高句麗軍隊雖不會積極的進攻泉男生,但是,泉男生要領兵出境還是會遇到阻攔的,因此,契苾何力的唐軍在遼水一線向高句麗軍發動進攻,撕破高句麗的遼水防線,把泉男生接應出來。

  至於具體的作戰過程,《資治通鑑》記載道:“(乾封元年)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泉男生帥眾與同善合。”而《舊唐書契苾何力傳》有這樣的記載:“高麗有眾十五萬,屯於遼水,又引靺鞨數萬據南蘇城。何力奮擊,皆大破之。斬首萬餘級,乘勝而進,凡拔七城。”我認為,龐同善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九月的作戰,與契苾何力擊破高句麗遼水守軍的作戰,是同一次作戰,因為只有撕開遼水防線,泉男生才能出來,此外,龐同善是契苾何力的部屬,他的戰績可以記在契苾何力的名下。至於契苾何力佔領南蘇城以及“乘勝而進,凡拔七城”的戰果,則是在後來的大規模進攻中取得的。

  救出泉男生,對唐朝有重要的意義。泉男生在高句麗軍隊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在遼東、特別是在國內城等處還有不少親信部隊,此外,泉男生與契丹、靺鞨的關係比較密切,他倒向唐朝,可以使親高句麗的白山靺鞨也倒向唐朝,這都為日後唐軍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唐朝也慷慨的對泉男生加以籠絡,任命他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新唐書泉男生傳》和《泉男生墓誌銘》記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兼持節安撫大使),封為玄菟郡公。泉男生的作用,在唐軍此後的進攻中很快體現了出來,下文再具體介紹。

  另外,在泉男生降唐後不久,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高句麗的另外一大貴臣、泉蓋蘇文的弟弟泉淨土也向大唐和新羅獻地投降。《三國史記》記載道:“貴臣,以城十二,戶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來投。及從官二十四人,給衣物、糧料、家舍,安置王都及州府。其十二城並遣士卒鎮守。”

  泉男生和泉淨土先後投降,高句麗陷入嚴重的分裂之中,唐軍大規模征討高句麗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唐滅高句麗之戰


三、唐軍大舉進攻高句麗

  (一)選將及部署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唐朝開始正式進行征討高句麗的選將和部署。

  據《資治通鑑》記載,“十二月,己酉(十八日),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以司列少常伯安陸郝處俊副之,以擊高麗。龐同善、契苾何力併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如故;其水陸諸軍總管並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並受績處分。河北諸州租賦悉詣遼東給軍用。”

  據《新唐書高宗本紀》記載,“十二月己酉,李績為遼東道行臺大總管,率六總管兵以伐高麗。”

  據《新唐書東夷傳》記載,“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與契苾何力、龐同善併力。詔獨孤卿雲由鴨淥道,郭待封積利道,劉仁願畢列道,金待問海谷道,併為行軍總管,受績節度;轉燕、趙食廥遼東。”

  綜合以上情況看,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十八日,朝廷正式確定了征討高句麗的將領名單和作戰部署。

  根據朝廷的安排,李績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是出征唐軍的總指揮,李績麾下有三位副手,分別是郝處俊、契苾何力和龐同善。郝處俊的具體情況可參看新舊唐書郝處俊傳,此人頗有膽略,但是個文官,後官至中書令,他在軍中,可能主要是搞政治工作的。以上4人構成了征討大軍的總指揮部。

  總指揮部下轄六位行軍總管和一位運糧使。

  獨孤卿雲擔任鴨淥道行軍總管,此處的“鴨淥”,可能應作“鴨綠”,

  因此,獨孤卿雲的部隊應該負責進攻鴨綠水,並經過鴨綠水攻向平壤。獨孤卿雲曾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跟隨鄭仁泰率軍防備吐蕃,他的作戰能力不得而知。

  郭待封擔任積利道行軍總管,唐後來設置的積利州在遼東半島,因此,郭待封的部隊應該是負責從水路進攻遼東半島,然後攻向平壤。郭待封是名將郭孝恪的兒子,能力平庸,後在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戰中,因違抗軍令而導致唐軍大敗,郭待封減死除名。

劉仁願擔任畢列道行軍總管,畢列道,《新唐書劉仁軌傳》和《三國史記》均記為“卑列道”,據新羅王金法敏致薛仁貴書記載,“又之城,本是,打得三十餘年。”可見卑列城在高句麗南部,而劉仁願當時又是留鎮百濟的唐軍將領,因此劉仁願的部隊應該是從百濟故地向北進攻高句麗。劉仁願帶兵打仗的能力是很不錯的,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隨同蘇定方征討百濟,後在唐軍主力撤離的情況下,率1萬留守軍隊與百濟叛軍進行艱苦戰鬥,最終取得了勝利,期間還成功的向蘇定方進攻平壤的唐軍主力運送了軍糧。但是,劉仁願的結局卻是悲劇性的,這一點下面再講。

  金待問擔任海谷道行軍總管,《三國史記》記載,“又徵我兵(新羅兵),從、二道,以會。”可見海谷道的部隊是新羅兵,但是當時新羅高級將領中沒有叫金待問的,這裡的“金待問”當是“金仁問”之誤。金仁問是新羅王金法敏的弟弟,長期在唐朝為官,文武全才。

  高侃,在接應泉男生時,擔任遼東道行軍總管(《新唐書高宗本紀》),此時不知是否發生了變化,他的部隊負責對遼東的攻略。

  龐同善在擔任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後,其原行軍總管的位置應由別的將領接任。

  在確定了以上的行軍總管之後,用排除法可以確定,竇義積是唐軍的運糧使。

  此外,在接應泉男生時擔任後援的薛仁貴和李謹行應該也參加了這次進攻。薛仁貴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他在進攻中還接連取得大捷;至於李謹行,史書沒有記載他在進攻中的表現,但是,他是靺鞨人,不參與高句麗戰爭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接應泉男生與大舉進攻高句麗間隔的時間很短,期間又沒有發生什麼突發事件,朝廷沒有理由把李謹行撤下來。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次進攻,唐軍的主力部署在遼東,薛仁貴、高侃、李謹行和獨孤卿雲等的部隊都在遼東,泉男生的策應部隊也在遼東,唐軍計劃在奪取遼東之後,渡過鴨綠水,攻向平壤。

  為配合主力部隊行動,唐軍還從另外三個方向向高句麗發起進攻:郭待封從水路進攻,先攻打遼東半島南部,然後指向平壤;劉仁願從百濟故地向北進攻高句麗;新羅軍從本國出發,進攻高句麗。

  這次唐軍投入的總兵力有多少呢?

如果契苾何力麾下的4位將領全部參加了進攻的話,那麼契苾何力率領的唐軍仍為8萬人。

  李績新增的軍隊數量史料也沒有記載,但是,《舊唐書李績傳》提到,李績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後,“率兵二萬略地至鴨綠水”。行軍大總管率領的總兵力顯然不會是2萬人,結合上面介紹的新增的4位行軍總管的部署情況看,在遼東陸路作戰的只有鴨綠道行軍總管獨孤卿雲,因此,這2萬人很可能是獨孤卿雲的本部兵馬。

  劉仁願擔任卑列道行軍總管,他所率領的唐軍應該就是原留鎮百濟的1萬唐軍,但是,據《三國史記》記載,“命、從”,金仁泰是金法敏的弟弟,在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蘇定方唐軍主力回國後,金仁泰率新羅軍7000人協助劉仁願鎮守百濟故地。如果此次金仁泰所率的新羅軍數量不發生大的變化,那麼,劉仁願的唐羅聯軍大約也是2萬人。

  郭待封的軍隊數量,各部史書均未記載,但是,郭待封率領水路唐軍進攻平壤,責任較大,因此,他的軍隊數量不應少於2萬。

  至於金仁問海谷道的新羅軍,數量就比較難確定了。《三國史記新羅本紀》提到此次新羅出動了30位將軍,而金仁問傳則提到,“與,出兵二十萬”,新羅不可能出動這麼多軍隊。在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征討百濟的時候,新羅出動了5萬精兵,不知這次是否能達到這一數字,此處暫且存疑。

  據此看,李績擔任行軍大總管後,新增的3位唐軍行軍總管共帶兵6萬左右,再加上金仁問的新羅軍,在此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中,唐軍總共投入的兵力在15萬人以上。

  在完成相應部署之後,唐軍向高句麗發動了全面進攻。

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二)新城之戰

  新城在遼水以東,緊鄰遼水,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李績到任之後,迅速開始進攻新城。

  據《資治通鑑》記載,“績初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

  李績進攻新城的時間,《舊唐書東夷傳》記為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二月,《新唐書東夷傳》則記為正月,總之是在年初。

  這一仗打得並不順利,據《舊唐書東夷傳》記載,李績“引兵於新城西南,據山築柵,且攻且守,城中窘迫,數有降者”。

  在契苾何力接應泉男生的時候,高句麗在遼水部署有15萬軍隊,強渡遼水戰役,唐軍只斬首萬餘級,因此,唐軍渡過遼水後,高句麗的這支主力部隊仍在,很可能部署在新城附近,所以李績採取了穩健的打法,在新城西南,依山築起軍柵,且攻且守。《資治通鑑》也提到,“龐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破之”,由此可見,唐軍在新城並沒有絕對優勢,打得比較艱苦。

  經過七八個月的反覆拉鋸之後,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九月辛未(九月十四日),新城人師夫仇等人抓住城主,開城投降。

  唐軍佔領新城,在遼東打開了局面,但仍未消滅高句麗在遼東的主力,因此,唐軍很快展開了新一輪的進攻。從唐軍以後的作戰行動看,我認為唐軍的具體部署是這樣的:

  契苾何力坐鎮新城,繼續負責攻略遼東。他首先派出高侃向金山進發,結合地圖來看,高侃此行的目的似乎是要進攻北面的扶余城,因為金山恰好在新城與扶余城之間。據此看,契苾何力也採取了穩健的打法,先肅清北面的高句麗軍,再向東推進。

  李績則率領獨孤卿雲的部隊,向鴨綠水方向進攻。欲與郭待封、劉仁願所部及新羅軍合擊平壤。

  下面分別介紹契苾何力與李績的進展情況。

(三)金山大捷

  先看契苾何力的情況。攻克新城後,高侃就率軍向扶余城方向進攻,走到金山的時候,遭到高句麗軍的襲擊,高侃所部戰鬥力不弱,但是在高句麗軍的進攻下,還是敗了下來,“高麗鼓而進,銳甚”(《新唐書東夷傳》)。

  在此危急時刻,薛仁貴率軍增援,“擊虜斷為二,眾即潰”(《新唐書薛仁貴傳》),亦即從高句麗軍的側翼發起進攻,把高句麗軍切成兩截,高句麗軍陣形散亂之後,很快全線潰逃,唐軍乘勝追擊,取得了重大勝利,《舊唐書》和《資治通鑑》均記載唐軍在金山大捷中斬首5萬餘級,高宗得知戰報後,還寫手敕嘉獎薛仁貴:“金山大陣,兇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言語之中,表露出喜悅振奮之情。從斬首的數量來看,高侃和薛仁貴等人在金山遭遇的是高句麗的一支絕對主力,很可能就是從新城一帶退下來的部隊,這支部隊,是高句麗在整個遼東的主力,在遼水時有15萬人,在遼水之戰和新城之戰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是仍有相當的力量,此次金山之戰,這支高句麗軍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幾乎全軍覆沒,唐軍此後在遼東的中部、北部再也沒有遇到高句麗的大規模野戰部隊。

  在此需要提到的是,《新唐書薛仁貴傳》把金山大捷的戰果記為“斬馘五千”,從高宗的手敕和唐軍此後的行動來看,斬首5000的戰果似乎不太可信。

金山大捷後,唐軍迅速改變了原定的作戰計劃,不再向扶余城進攻,而是改為向東進攻,“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合”。在進攻這3座城的時候,唐軍幾乎沒有經過什麼戰鬥。據《新唐書泉男生傳》記載,泉男生“舉哥勿、南蘇、旨巖等城以降”,此處的“旨巖”是“蒼巖”之誤,可參看《三國史記》轉錄的泉男生傳。而據《泉男生墓誌銘》記載,“公率國內等六城十餘萬戶,書籍轅門;又有術底等三城,希風共歟。”此處的“術底”應作“木底”,而國內城後來成為唐朝哥勿州都督府的駐地,因此不能確定哥勿城與國內城是否是同一座城。可以確定的是,金山大捷之後,南蘇、蒼巖、國內和木底等9座城紛紛向唐軍投降,其中,南蘇、蒼巖、國內等6座城10餘萬戶是在泉男生的直接帶領下投降的,木底等3座城是在泉男生的號召下投降的。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南蘇城,高句麗軍在遼水佈防的時候,曾“引靺鞨數萬據南蘇城”(《舊唐書契苾何力傳》),而泉男生是“率其眾與契丹、靺鞨兵內附”(《新唐書泉男生傳》),據此看,據守南蘇城的數萬靺鞨兵很可能也向唐軍投降了。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金山之戰後,高句麗在遼東中部的統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狀態,這也可以證明金山大捷斬首5萬的輝煌戰果是可信的。

(四)平壤受挫

  再看李績方面的情況。

  就在李績攻克新城前後,郭待封率領的唐軍也基本完成了對積利一帶的攻略,因此,李績在率軍攻向鴨綠水的同時,命令郭待封自遼東半島出發,直指平壤,而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的記載,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七月,“命、從,又徵我兵,從、二道,以會。”這樣,就出現了4路唐軍(含新羅軍)會攻平壤的局面。

  然而,由於各路軍隊配合不力,這次進攻打得非常混亂。

  各部史書關於這場進攻的記載如同這場進攻本身一樣混亂,下面先把有關記載列示出來:

  據《資治通鑑》記載,“郭待封以水軍自別道趣平壤,績遣別將馮師本載糧仗以資之。師本船破,失期,待封軍中飢窘,欲作書與績,恐為虜所得,知其虛實,乃作離合詩以與績。績怒曰:‘軍事方急,何以詩為?必斬之!’行軍管記通事舍人河南元萬頃為釋其義,績乃更遣糧仗赴之。萬頃作《檄高麗文》,曰‘不知守鴨綠之險。’泉男建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據鴨綠津,唐兵不得渡。上聞之,流萬頃於嶺南。”

  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記載,“(公元667年)秋八月,王領大角乾等三十將軍出京。九月,至漢城停以待。冬十月二日,到北二百里,差遣村主大奈麻,率騎兵八十餘人,歷,至移書,以督兵期,大王從之。十一月十一日,至,聞歸,王兵亦還。十二月,留鎮將軍,傳宣天子勅命,助徵,仍賜王大將軍旌節。”

  據新羅王金法敏致薛仁貴書記載,“至二年,聞大總管徵,往,遣兵集於界首。兵馬,不可獨入,先遣細作三度,船相次發遣,覘候大軍。細作回來並雲:‘大軍未到。’且打,開通道路,佇待大軍來至。其城垂垂欲破,使人來雲:‘奉大總管處分,兵馬不須打城,早赴,即給兵糧。’遣令赴會,行至,聞大軍已回,兵馬,遂即抽來。”總章元年討平高句麗後,“漏雲:‘前失軍期,亦須計定。’”

綜合以上史料,本文把這次進攻的情況梳理一下。

  根據史料記載,新羅王金法敏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八月就率軍出征了,九月抵達漢城。但是,新羅軍不願繼續孤軍前進,想等待各路唐軍到達平壤後再前進,在此期間,新羅多次派出細作,探查唐軍情況,發現唐軍沒有到達平壤,因此,新羅軍也不再前行,而是開始攻打高句麗邊境的七重城,七重城原本是新羅的城,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一月被高句麗侵佔。

  正當新羅軍快要攻克七重城的時候,十月二日,李績派使者江深來催促新羅軍趕往平壤,並且向新羅軍傳達了明確的指示:新羅軍不用攻城,不要戀戰,應快速向平壤唐軍運送軍糧。當時李績具體在什麼位置呢?《三國史記》說他在平壤以北200裡,參考唐軍後來的戰鬥行動,李績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渡過鴨綠水後,前進200餘里,攻克辱夷城,有人考證認為,辱夷城在現在朝鮮永柔境內,而永柔在朝鮮西海岸附近、清川江以南,距離平壤不遠,據此看,當時李績應該是在鴨綠水。再結合《資治通鑑》的記載看,李績在鴨綠水還遇到了一點麻煩。

  李績在攻克新城後,立即率軍向鴨綠水挺進。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在下,未及成列,我軍(高句麗軍)三萬掩至,軍中大駭。據胡床,方食幹糒,簡精銳,擊敗之。”郝處俊是李績的副手,他進至安市城,很明顯是為了打通通往鴨綠水的道路。在安市擊敗高句麗軍後,李績順利進抵鴨綠水,但是,這時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元萬頃事件”。元萬頃時任唐軍的行軍管記,李績命他寫一篇征討高句麗的檄文,這位先生不知是怎麼想的,居然在檄文中批評泉男建“不知守鴨綠之險”,說來泉男建這個傢伙雖然比較的混蛋,但是重兵守險的道理應該還是懂的,可能是當時被唐軍搞得手忙腳亂,一時忽略了鴨綠水的守備,正好元萬頃提醒了他,因此泉男建也很有意思的回覆說“謹聞命矣”,同時迅速派兵加強鴨綠水的守備,使得李績無法渡過鴨綠水。當然,元萬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高宗流放到嶺南去了。

  既然李績無法渡過鴨綠水向平壤進攻,為什麼要催促金法敏快速向平壤挺進呢?新羅軍運送的軍糧又是供給誰的呢?

我認為,李績讓新羅軍支援的很可能是郭待封的部隊。新羅軍在九月進至漢城,派出細作沒能找到唐軍,之後就忙著攻打七重城去了。郭待封很可能是在新羅撤回細作後不久就趕到了平壤附近,不過這個傢伙的運氣也比較背,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李績原本派出馮師本帶著糧仗供應郭待封,但是馮師本船破失期了,郭待封軍中缺糧,陷入窘境。說來郭待封也有幾分可愛,他想向李績求援,又害怕求援書落入高句麗人手中,暴露軍中情況,因此就給李績寫了一首離合詩,胡三省註解說:“離合詩,離析字畫,合之成文,以見其意。”更可愛的是,李績忙於戰事,剛開始沒有讀出其中的意思,發怒說:“軍事方急,何以詩為?必斬之!”還好上面提到的那位元萬頃給李績解釋了一下(當時元萬頃還沒有寫那篇倒黴的徵高句麗檄文),李績明白後,又給郭待封送去了糧仗。而李績很可能感覺自己送出的軍糧還不足以滿足郭待封所部的需要,因此才命新羅軍快速向平壤郭待封的部隊運糧。

  但是,新羅軍行動不夠迅速,十月二日在七重城接到指示,十一月十一日才到達獐塞。這裡可以參看一下新羅軍在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年初的運糧行動,那一次,新羅軍正月二十三日渡過七重河,二月一日就到達獐塞。當然新羅軍籌集軍糧還需要一些時間,因此無法肯定的說新羅軍在磨洋工,但是,新羅軍未能及時運送軍糧造成的客觀結果是確定的,那就是郭待封因軍糧不足而被迫撤退,李績因合圍平壤的計劃落空從鴨綠水撤退,而新羅軍見唐軍已經退走,也撤退了。

在這次會攻平壤的行動中,卑列道行軍總管劉仁願情況如何呢?據《資治通鑑》記載,“(總章元年)八月,辛酉(初九日),卑列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劉仁願坐徵高麗逗留,流姚州。”據《新唐書東夷傳》記載,“劉仁願與績會,後期,召還當誅,赦流姚州。”劉仁願是什麼時候出現了逗留、後期的情況呢?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八月的時候,征討高句麗戰爭勝利在望,軍情已不很緊急,劉仁願不應該因為那時出現逗留、後期而被嚴懲。參看金法敏致薛仁貴書的記載,總章元年討平高句麗後,“漏雲:‘前失軍期,亦須計定。’”此處的“前失軍期”應該是指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月至十一月新羅軍未能及時趕到平壤,據此看來,劉仁願會不會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處分的呢?劉仁願曾在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年初參與了向平壤蘇定方所部運送軍糧的行動,那麼,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月,李績在命新羅軍攜軍糧趕往平壤的同時,很可能也給劉仁願下達了類似的命令。此外,據《三國史記》記載,“(公元667年)十二月,留鎮將軍,傳宣天子勅命,助徵,仍賜王大將軍旌節。”劉仁願遲至十二月才來傳敕命、賜旌節,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劉仁願早已經受領了向新羅王金法敏傳敕命、賜旌節的任務,但是中途接到李績的命令,攜軍糧趕往平壤,可能因為道路崎嶇,或是遇到了阻擊、襲擾,或是百濟故地形勢不穩,劉仁願也錯過了軍期,趕到平壤的時間比新羅軍還晚,等到劉仁願到達的時候,不但郭待封早已撤走了,就連新羅軍也撤退了,所以劉仁願才在十二月向金法敏傳敕命、賜旌節。如果這種推測成立的話,那劉仁願後來被嚴懲就可以理解了,由於劉仁願、金法敏錯過軍期,導致唐軍會攻平壤的計劃落空,李績非常生氣,但是當時軍情緊急,李績暫且隱忍不發,等到戰爭勝利的時候,再進行處置。由於本人手中資料不很充分,在此聊備一說。

  總之,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唐羅聯軍會攻平壤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各路軍隊相繼撤退。

  某牛人的人生經歷:始從文,連考三年而不中。遂習武,練武場上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改學醫,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史官贊曰: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五)扶余大捷、薛賀水大捷

  金山大捷後,契苾何力麾下的唐軍一鼓作氣,從遼水邊上的金山殺到鴨綠水中上游的國內城,進展確實很順利,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唐軍挺進到國內城,扶余城已被唐軍甩在了身後,而扶余城卻沒有投降,該城守軍雖然不多,不足以對唐軍主力構成威脅,但襲擾唐軍後勤部隊還是辦得到的,因此,扶余城一帶的高句麗守軍就對唐軍的後勤補給構成了威脅。

  為消除威脅,唐軍需要回軍向西北挺進,攻打扶余城,但是,如果派出的軍隊太多,就會浪費很多時間,貽誤戰機,在這種情況下,此前在金山之戰中打出狀態的薛仁貴,提出了小部隊遠程奔襲的打法。薛仁貴只帶了兩三千軍隊(新舊唐書薛仁貴傳記為二千,《資治通鑑》記為三千),快速攻向扶余城,“賊眾來拒,逆擊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余城”(《舊唐書薛仁貴傳》)。攻克扶余城的時間,《資治通鑑》記為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二月壬午(二月二十八日)。《資治通鑑》提到,薛仁貴是“為前鋒以進”,這說明唐軍還有後續部隊趕往扶余城,不過他們已經沒有什麼仗可打了。

  扶余城被迅速攻克,導致“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資治通鑑》),唐軍補給線的威脅消除了,高句麗在遼東北部的統治也宣告結束。

  就在唐軍攻向扶余城的時候,“泉男建復遣兵五萬人救扶餘城”(《資治通鑑》)。泉男建的這一舉動令人頗為費解。在此本文用一點篇幅分析一下泉男建自開戰以來的部署。開戰之後,高句麗軍先是部署在遼水,後在新城,然後北面在金山,南面在安市。從這種部署看,泉男建一直在硬碰硬,希望在遼東的某個地方阻擋並打敗唐軍。這種戰略並不明智,葬送掉了高句麗的很多有生力量,在多次碰壁後,泉男建調整了部署,採用了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泉蓋蘇文的戰略,北線守鴨綠水,南線守平壤。可是,南線形勢剛剛有所緩和,泉男建的部署又變了,當時,泉男建在屢次受到打擊以後,手中已經沒有多少機動部隊了,而遼東的唐軍此前一直沒有遭受大的損失,戰鬥力很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泉男建為了救援遠在北面的扶余城,從鴨綠水發兵,那實在是渾的不能再渾的打法了。因此,我認為,要麼是泉男建嚴重誤判了形勢,要麼他不是去救扶余城,而是趁契苾何力麾下的唐軍攻打扶余城的時候,放手一搏,與李績決戰。

泉男建的部隊走到薛賀水的時候,與李績遭遇,薛賀水之戰爆發。

  當時,在薛賀水的唐軍應該不止獨孤卿雲的2萬人。契苾何力麾下的唐軍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去攻打扶余城,而是南下與李績會合。據《資治通鑑》記載,李績在薛賀水擊敗高句麗軍後,乘勝攻克了大行城,而據《舊唐書契苾何力傳》記載,“(契苾何力)乃回軍會英國公李績於鴨綠水,共攻辱夷、大行二城,破之。”既然在乘勝追擊時,李績與契苾何力的部隊共同攻佔了大行城,那麼,契苾何力的部隊也很有可能參加了薛賀水之戰。

  薛賀水之戰的時間,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是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二月戊午(二月初四日),但《資治通鑑》沒有引用,不知是何原因。

  薛賀水之戰的過程比較簡單,據《資治通鑑》記載,“泉男建復遣兵五萬人救扶餘城,與李績等遇於薛賀水,合戰,大破之,斬獲三萬餘人,進攻大行城,拔之。”薛賀水大捷的戰果,《舊唐書高宗本紀》有更為詳細的記載:“遼東道破薛賀水五萬人,陣斬首五千餘級,獲生口三萬餘人,器械牛馬不可勝計。”

  扶余大捷和薛賀水大捷之後,高句麗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野戰主力了,它在鴨綠水以西的土地也丟失殆盡。

(六)鴨綠水之戰

  據《資治通鑑》記載,“績既克大行城,諸軍出他道者皆與績會,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拒戰,績等奮擊,大破之,追奔二百餘裡,拔辱夷城,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

  李績攻克大行城後,其他各路唐軍,如郭待封、薛仁貴等,相繼與李績會合。北線唐軍會師,力量大增,而高句麗經過幾場大戰,精銳損失慘重,此後的戰鬥已經沒有什麼懸念了。會師後,李績進攻鴨綠柵,擊敗高句麗守軍,渡過鴨綠水,接著追擊了200餘里,攻克了辱夷城,本文上面已經分析過,辱夷城在現在朝鮮永柔境內,距離平壤不遠。這時,高句麗已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諸城紛紛投降和逃遁。

(七)平壤之戰

  攻克辱夷城之後,諸道唐軍開始向平壤進發,“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績軍繼之”(《資治通鑑》)。

  這裡想說明一點,據《舊唐書契苾何力傳》記載,“績頓軍於鴨綠柵,何力引蕃漢兵五十萬先臨平壤。”我認為此記載不確。

  首先,李績當時並未頓兵於鴨綠柵,《舊唐書契苾何力傳》提到,契苾何力與李績共同攻克了辱夷城,而辱夷城在鴨綠水以南,因此,李績只是隨後跟進,沒有受阻。

  第二,這裡的蕃漢兵五十萬似乎有些誇張,契苾何力若真有50萬軍隊,征討高句麗就不用這麼費事了。如果契苾何力還是率領著他的那4部兵馬,那麼他的部隊仍然是8萬左右,此外,考慮到泉男生的部隊可能跟隨著契苾何力,泉男生內附的高句麗軍和靺鞨軍當有數萬人,加總來看,契苾何力率領的蕃漢兵大約有10多萬人。

  唐軍到達平壤的時間,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三國史記》提到,“(總章元年)六月二十二日,……、、等領等七郡及兵馬,赴軍營。”這說明,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六月二十二日以前,唐軍就已經到達平壤,並在平壤建起了軍營。

  當北線唐軍向平壤進軍的時候,一度無所作為的南線唐軍和新羅軍也開始行動了。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下半年進攻平壤受挫後,朝廷開始對南線的唐羅聯軍進行整合與協調。

  據《資治通鑑》記載,“(總章元年)正月,壬子(二十七日),以右相劉仁軌為遼東道副大總管。”關於劉仁軌的具體職務,各史書記載不盡相同。《資治通鑑》、《舊唐書高宗本紀》只記為遼東道副大總管,新舊唐書劉仁軌傳記為熊津道安撫大使兼浿江道總管,《新唐書高宗本紀》記為遼東道副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浿江道行軍總管,而《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則記為遼東道安撫副大使、遼東行軍副大總管兼道安撫大使行軍總管。

  綜合以上記載,基本可以確定,劉仁軌當時擔任的職務有4個:遼東道副大總管、遼東道安撫大使(或副大使)、熊津道安撫大使、浿江道總管。熊津道是百濟故地,浿江道是高句麗浿江(大同江)以南的地區。唐朝此前任命的3位副大總管全都在北線,沒有人到南線主持大局,這是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平壤受挫的重要原因,在吸取教訓後,高宗往南線派了一位熟悉那裡情況的副大總管。劉仁軌的職責大致可以從他的後兩個職務中看出來。熊津道安撫大使,其職責大致是安撫百濟故地,這明顯是在幫助卑列道總管劉仁願,使其能夠放心北上。浿江道總管,其職責應該是攻略高句麗浿江以南的土地,這說明劉仁軌不是隻帶著指揮機構去的,而是帶著一道兵去的,根據本文上面的推算,劉仁軌率領的部隊可能在2萬左右。

  劉仁軌接受任命後,先到達百濟故地進行安撫,當時,劉仁願的部隊應該也撤回了百濟故地,劉仁軌與劉仁願共同做了安撫工作。在穩定了百濟故地之後,劉仁軌又前往新羅開展協調工作。

  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記載,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六月十二日,劉仁軌到達党項津,新羅王金法敏派金仁問前去迎接。劉仁軌到新羅的主要任務是督促新羅出兵,當時高句麗已經只剩下一口氣了,看到有桃子可以摘,新羅王自然很痛快的答應了,在六月二十一日確定了出征將領的名單,六月二十二日,金仁問率新羅先頭部隊出發了,六月二十七日,金法敏出京向平壤進發,六月二十九日,新羅大隊人馬出發,而後,“等遇,進軍於下[在今北二十里]”,七月十六日,“王行次,教諸總管往會大軍”。

至此,南北線唐軍及附屬部隊完成對平壤的合圍。

  完成合圍後,唐軍對平壤城發動了進攻。進攻平壤的過程,史書的記載比較簡單,此處引用《資治通鑑》的記載如下:

  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績降,績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績,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績縱兵登城鼓譟,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

  金法敏致薛仁貴書中有以下記載:

  蕃漢諸軍,總集,出兵,欲決一戰。兵馬,獨為前鋒,先破大陣,城中,挫鋒縮氣。於後更取驍騎五百人,先入城門,遂破,克成大功。

  《新唐書泉男生傳》有以下記載:

  使浮屠信誠內間,引高麗銳兵潛入,擒高藏。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李績包圍平壤月餘後,高句麗王高藏就派出泉男產等98名臣屬向李績投降,但泉男建仍拒城死守,還頻頻派兵出戰,由此可以看出泉男建當時已經陷入絕望,準備拼個魚死網破。

  在泉男建的多次出戰中,規模比較大的是蛇水(又名蛇川)之戰,高句麗軍被擊敗,新羅軍在此戰中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後泉男建把軍務委託給了僧人信誠,而信誠則在泉男生的勸說下,同意向唐軍投降並作內應,打開了平壤的城門,李績則派出精銳部隊快速入城,登城吶喊,並在平壤城四周放火。這些精銳部隊中,既有新羅的500騎兵,又有泉男生的高句麗兵,據此推想,李績並不是對哪一族的軍隊特別重視,而是從全軍中挑選精銳。

  這樣,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癸巳(九月十二日),唐軍攻克平壤,泉男建自殺未遂,被唐軍俘獲,高句麗滅亡。

唐滅高句麗之戰


(八)獻俘、封賞、善後

獻俘、封賞和善後的內容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此處引用兩段史料。

《資治通鑑》的有關記載如下:

李績將至,上命先以高藏等獻於昭陵,具軍容,奏凱歌,入京師,獻於太廟。十二月,丁巳(初七日),上受俘於含元殿。以高藏政非己出,赦以為司平太常伯、員外同正。以泉男產為司宰少卿,僧信誠為銀青光祿大夫,泉男生為右衛大將軍。李績以下,封賞有差。泉男建流黔州,扶餘豐流嶺南,分高麗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擢其酋帥有功者為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參理。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總兵二萬人以鎮撫之。

關於封賞,《新唐書東夷傳》有以下補充:

以獻誠為司衛卿,……何力行左衛大將軍,績兼太子太師,仁貴威衛大將軍。

至此,高宗皇帝完成了征討高句麗的大業,自太宗皇帝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開始,至高宗皇帝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止,唐朝經過23年的艱苦努力,終獲全勝。

唐滅高句麗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