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2016年,生孩子這個話題然是家裡的火藥桶。

每逢提起必然是我和整個家庭的對抗。28歲,走入婚姻三年的我,依然奉行自我追求,自由至上,丁克主義。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與老公大學相識,磕磕絆絆戀愛8年才修成正果,“寵愛”是他的致勝法寶。對於一直千依百順表示不需要孩子養貓寵我就好的老公突然和傳統的父母統一戰線積極催生這件事,我是非常不爽的。最終妥協的結果是我撂下狠話,堅定原則:

一 表明討厭孩子的立場。

二 表示同意生孩子是對家庭的巨大犧牲妥協。

三 聲明只管生不管養,任務完成即甩手帶孩子全權交給他們。

所有人只要我肯鬆口就已經阿彌陀佛,什麼條件都滿口答應,更何況,還有“走著瞧”和“真香怪”兩個致勝法寶呢,鹿死誰手猶未知。

其實自己心裡也是有數的,強迫症加完美主義的我斷不可能對自己的孩子放手不管,所以當初做下這個決定真是帶著滿腔悲壯,董存瑞邱少雲此刻靈魂附體。

猶記得初次產檢B超檢查,醫生再三確認然後斬釘截鐵的告訴我:兩個,雙胞胎。這晴天霹靂的消息震的我哭聲響徹醫院,門外的老公初聽到以為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嚇到魂不附體,大驚大喜之後又不敢喜於言表的心情想必終生難忘。

後來的結果自然是當初嘴有多硬打臉就有多痛,姑且按下不表。這兩年來一直在思索為什麼養育孩子這件事情曾經在我心裡是如此妖魔化的存在,之後的反差又為何如此強烈。

  • 原身家庭的愛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我的父母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幼時姊妹眾多缺衣少食,成年後上山下鄉苦中作樂,結婚時一無所有,憑一己之力養兒育女勤儉持家,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女平安,最好的期待就是平凡安穩。是請回答1988裡的德善爸媽,是那個年代千千萬萬平凡父母的縮影。

略有不同的,是母親家裡祖上原本富裕,後家道中落加上特殊時代背景,外公外婆原本是城市中的手藝人卻只能務農,而種種的艱辛困苦竟湮沒不了那一點掙扎和傲氣,對待子女比起原生的農民家庭多了幾分規矩教養。母親作為家中長女,後又添了五個妹妹和一個小弟,其中一個不幸幼年夭折。隨著姊妹增多生活日益艱難,更加從小目睹父母的艱辛掙扎,以及“不蒸饅頭爭口氣,凍死迎風站”的家風教育讓她從小要強,從小自立,從小習慣了為弟妹犧牲為父母分憂。父親早逝時幼弟年僅八歲,這個堅強雷厲的大姐更加“長女為父”,年紀輕輕就撐起了一整個家的重擔。後來弟妹一個個長大成家立業,外婆老有所依,姊妹間少有的相親和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母親都是優秀的,甚至是偉大的。

父親出生於“紅色家庭”,在那個年代境況自然比母親優越的多,然而作為庭子女中不那麼受寵的那一個,成年後便迫不及待的想要獨立。於是他們在做知青的時候相識了,她潑辣能幹又善良悲憫,他外表內向又風趣帥氣,她鋒芒,他內斂;她一心為家,他渴望小家;天作之合。

於是自然而然的,在育兒的路上她扮演了“嚴母”,他扮演了“慈父”。而共同的是永遠把家庭擺在第一的珍視和對待子女傾其所有的愛。 這些飽含了愛的教育和用心,成為做為女兒的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 自信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在那個嚴格計劃生育的時代,“哥哥”是一種稀有物種,而我就是那為數不多的擁有稀有物種的女孩。父母在哥哥八歲時才千辛萬苦偷偷生下了我,對於身在事業單位接受黨的領導的他們來說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三十出頭的年紀正是玩心收斂心智成熟迴歸家庭美好的時候,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寶貝女兒真是灌注了全身心的愛與期待,更何況這個小女兒自小聰明伶俐,外表乖巧惹人愛。

自信心來源是什麼呢?它大概根植與和諧的家庭,從小得到父母的關注,高質量的陪伴,和身邊的讚賞與驕傲。幸運如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父母雖然工作很忙,但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我的關注。印象最深的是中午放學回家,家裡沒人但桌子上擺著剛做好熱騰騰的飯菜和小紙條:爸爸媽媽中午有應酬,自己吃飯休息。背後是媽媽抓緊一點點的時間騎著自行車飛奔回家,爭分奪秒做好孩子的飯,怕冷掉小心的放在電飯煲裡卡好之後又匆匆留下紙條飛奔離去的身影。父親天生冷漠臉,家裡的孩子都怕他。唯獨對我是千依百順的嬌慣和寵愛,幼年時最歡樂的事情就是和和老爸互相“欺負”打鬧。

比如他的名場面之一就是回家先一頓沒病亂呻吟,噓嚷自己的女兒在家裡又如何如何委屈了把女兒惹的悲從中來放聲大哭,再抱在懷裡耐心哄好,樂此不彼。。。

母親是特別自尊又要面子的,而女兒就是她最大的“面子”。不管在家裡對女兒多嚴厲,在外面都一定是各種誇讚和驕傲。女兒唱歌好聽,女兒畫畫好看,女兒的作文被誇了,女兒彈梁祝特別好聽,女兒成績好從來不用操心學習。。。從小我就在身邊各式人群的“花式誇讚”,母親的超級關注和父親的無敵寵愛中長大,培養出的自信心報表爆棚,時至今日,依然認為自己的人生有無限可能。

高中畢業填報志願,班主任提了一嘴不要侷限於省內的高校,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千里之外的院校。畢業那年恰逢經融危機工作難找,愁雲慘淡的給家裡打電話,老爸一句:不用發愁,大不了回來老爸養你!後來在離家千里的陌生城市獨自闖蕩,心裡竟從未有過一絲膽怯和迷茫。與老公相識時他是草根,出身清貧一無所有,畢業幾年沒有絲毫積攢也活的瀟灑樂呵,堅信未來可期前途光明。一路走來總是有人說命好,旺夫,殊不知那是年幼時來自家庭的深情饋贈,讓我勇往直前的面對人生紛亂抉擇,堅定而樂觀的邁出每一步,我從未懷疑人生,命運亦還以眷顧。

26年前,5歲的我就被送去唸小學,愛動,跟不上,老師找媽媽:不行就算了吧,晚一年再上。媽媽一邊每天回來給我加課補習陪我一起學拼音,一邊給各科老師送禮物私下拜託老師多多關照,所以我記得的只有所有老師的溫柔疼愛和特別關心,還有年紀小卻成績棒的驕傲。那顆強大的自信心,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發芽生長。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我在前方披荊斬棘,只因我知道,一回頭你們永遠都在。

  • 言語表達的能力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4歲前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直接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水平。

我們家的每一個人,都是“話癆”。哥哥和我都曾是班裡的“故事大王”,我們是各種演講朗誦比賽,辯論賽,主持人賽的常客。而這一切,大概都來源於從小愛講故事的爸媽和濃厚的家庭交流氛圍。

從沒有記事起,每天最大的樂趣和期待就是聽媽媽講故事。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我的爸爸媽媽靠的是買回一本一本的故事書,在工作之餘自己念熟了再回來聲情並茂的講給孩子聽。小時候總是求著媽媽一個又一個的講故事聽,她偶爾會回答:“媽媽肚子裡的故事都講完啦,還沒長出來,要過幾天才能有。”“那,先把長出來的那一截講給我聽吧!”。。。現在想想,爸媽為了趕上孩子聽故事的進度,每天都在拼命的讀故事吧~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從三歲起,媽媽就會要求我們把聽到的故事講給她聽,並且饒有興趣。

那麼小小的孩子,把小腦袋裡留下的印象用七零八碎的語言表達出來,開始的時候一定也是邏輯不通亂七八糟的吧,然而媽媽鼓勵我們給她講,給爸爸講,給鄰居講。。。久而久之,就培養出了在任何場合都敢娓娓道來的小故事大王。

後來長大了,可以自己讀各種故事,我家的飯桌就變成了辯論舞臺。別人的家裡或許教育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許講話,或許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問孩子學習的情況,而我們家的飯桌,是天南海北五花八門,從最近看的電視劇到某一個階段的歷史趣聞,從國際新聞到針砭時弊,從某一種蟲子的特殊進化過程到宇宙的浩瀚蒼穹,都可以成為飯桌上的談資。而且常常是劃分陣營各持己見,為了駁倒對方搜腸刮肚的尋找各種知識依據,避免被對方抓到漏洞則要特別注意言語措辭。媽媽本就是有名的嘴巴厲害“誰也說不過”,這輩子唯一的“對手”就是自己培養出來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女兒。而爸爸則是不鳴驚人四兩撥千斤,總在“戰況膠著”之時神來一語,幽默化解。結婚以後我總是抱怨老公一吃飯就不會用嘴說話了,只顧埋頭苦吃毫無趣味,後來和他的家人在“尷尬的沉默中”共餐幾次之後總算了解了箇中緣由,從小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對麼重要。

言語表達的能力,影響深遠。這世間人與人所有的關係,幾乎都需要言語表達來維護。不論是社交,戀愛,工作還是家庭,因為不懂得表達而導致的誤會和悲劇比比皆是,而因為懂得表達所帶來的感情、社交和事業的紅利,更是人人羨慕的財富。感謝從小到大所有的講述,交流,爭吵,狡辯給我培養出的“三寸不爛之舌”,讓我的人生之路少了許多的誤會波折,多了許多的平坦順暢。

  • 終身閱讀的習慣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從我記事起,每天晚上睡覺前看到的父母就都是倚在床頭燈下看書的身影。後來這個身影又多了兩個:我和哥哥。

在那個工資微薄的年代,父母就把很多的“鉅款”用在了買書上。工資才二十幾塊,5毛一本的紅樓夢全集硬是買了全套。我也有自己的心頭愛,連環畫式的故事集,字還沒認全就可以拼湊著拼音讀的津津有味。後來出了一套一套的童話繪本,擺在新華書店裡,每天上學前總是早早溜到店裡一本接一本讀到快打鈴了才戀戀不捨的跑去學校。硬殼全綵繪的【葫蘆娃全集】,太貴了只能買一本,至今還對沒買到手的那本念念不忘。

家裡國內外名著,愛情武俠,懸疑官場擺滿了整個書架。然鵝書總是不夠讀的,所以爸媽就成了縣裡的圖書館的常客。每次三本書,每週一借。小小年紀的我也擁有自己的借書證。開始跟在爸爸屁股後面,進去之後分道揚鑣,他去成人區我去兒童區,一磨蹭就是一下午。後來自己去,週末一起床就騎著自行車早早過去,瀏覽完了書架上的少兒雜誌,再借幾本喜歡的大部頭,溜到圖書館裡的內院長廊,那裡有一小片花園,種著不知名的藤蔓,茂盛到可以當做搖椅斜躺在上面。還養了一群小鴿子,總是嘰嘰咕咕的在泥地裡啄來啄去。

僻靜的走廊裡常常一個人也沒有,小小年紀的我時而看看書,時而看看鴿子,消磨過一個又一個趣味盎然的日子。有時午夜夢迴,還依稀看得到那個院落的模樣。

手裡的書即使一遍又一遍的讀也很快就看完了,雜誌時代到來,家裡訂了種種:讀者,青年文摘,讀者文摘,婚姻與家庭,知音。。。家裡的洗手間裡永遠擺滿了各種書和雜誌,有時坐下來才發現居然沒有書看了,真是如坐針氈渾身不自在,連抓到旁邊的洗髮水瓶、洗衣粉也要拿來讀一讀包裝上的說明書方能緩解心頭的刺撓。父母從來不限制我們讀書的種類,從小學時自己的書,雜誌看完了就去偷書架上的成人書籍,家裡的【知音】、【婚姻與家庭】來看,五年級的暑假偷看古龍的【陸小鳳】,讀到“開車”的章節真是既興奮又緊張。後來自己有了零花錢,大半都用來買書和雜誌了。【科幻世界】【花溪】【漫友】【萌芽】這些風靡一時的雜誌,都曾是我的最愛。即使在高考前夕那麼緊張的時刻,我也沒有中止過“課外書”的閱讀,在被窩裡還看完了郭敬明的“鉅著”。

廣泛的閱讀提升的不僅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還有視野格局的開闊以及對這個世界旺盛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養成終生閱讀終生學習的習慣。

時至今日,我也無法忍受一天沒有“文字”的日子,把所有的碎片時間都用來閱讀和汲取知識趣聞,不論是娛樂八卦還是天文歷史,都是興趣所在。即使一邊開車的時候也在各種聽書。多年的閱讀習慣讓我對文字的吸收理解速度明顯高於常人,或許這就是我總是可以“一心二用”的秘籍所在,眼睛裡看著耳朵裡聽著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卻能夠互不影響同時進行,就像電腦的“多線程”操作功能。

感謝原身家庭培養的閱讀習慣,讓我養成了有趣的靈魂,成為盆友圈裡那個話題聊不完,什麼都懂一點的那個“神奇的人”。而最重要的是,書籍和閱讀彷彿打開各種新世界大門的鑰匙,讓我學會多元思考,勇於自省,這一生都得以不斷的成長和自我完善,永遠可以迎接更好的自己。

這也是我能夠寫下這些文字的最重要原因,原身家庭的影響讓我得以衝破原生家庭的束縛,站在更多維的角度,審視它,理解它,擁抱它,放下它,顛覆它,為我的子女創造更為完善的原生家庭。

感恩父母,我之所以看的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原生家庭的過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父母應當對孩子的承擔起的基本責任有:

一 生存,讓孩子吃飽穿暖。

二 安全,監護他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三 愛和歸屬感,讓孩子知道你愛他,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歸屬。

四 尊重,給孩子價值認同,培養他的自尊體系。

五 自我實現,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發現發展自己的天賦。

然而在這個個人主義至上,離婚率高達44%的年代,想要達到以上的條件是多麼的奢侈。可能遠比你想象的多的多的孩子,在經受原身家庭帶來的身心磨難。但是沒有一個父母不想好好教育自己的兒女,如同平平凡凡的我和你。所以當我站在為人父母的角色面對自己的孩子,發現自己必須去探究原生性格中,潛意識裡,各種缺陷的來源,才能克服他們避免對自己孩子造成同樣的傷害。

產生這樣的想法,來源於一個契機。那是寶寶們一歲十個月的時候,一次家族旅行。有兩件事情深深觸動,震撼了我。

一件,主角是十二歲的小侄子和她的媽媽。

一家人開心出遊的早晨,僅僅因為一件微小的事情演變成一場母子間的家庭大戰。我的母親,侄子的奶奶叫孫子早餐時喝一些稀飯,孫子不肯喝,作為媽媽的嫂子突然回憶起在家中孩子也總是這樣在吃早餐的時候挑三揀四,也許還有其他違背“忤逆”她的行為,總之她決定借這個契機發作了。然而十二歲的年紀,正是自我意識和自尊體系蓬勃發展,叛逆心起的時候,斷不可能那麼輕易的乖乖聽話。

第一場交鋒,母親出言威脅恐嚇,兒子不服。

第二場交鋒,母親開始責罵,甚至動手,兒子更加不服,反而反抗的更加強烈。

第三場交鋒,母親開始啟用眼淚攻勢,關上門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控訴自己對孩子的犧牲付出以及孩子的行為多麼讓自己失望。兒子服沒服不知道,總之一整天沒理媽媽。

長達三個小時的激烈對戰,母親全程言多且密:就這麼點小孩竟敢不聽話了?以為自己長大了不用父母管了?你今天必須。。。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你是兒子就得聽我的,我今天就得讓你服軟。兒子呢,全程沒什麼語言,就是沉默的反抗。

但是那種瀕臨爆發邊緣的憤怒,悲傷,從每一個肢體語言中展現出來,讓我心驚又後怕。

後來我知道了,這就是典型的家庭中的“權利爭奪”,父母把家庭當成戰場,總是要伸張和爭奪自己的作為父母的“天然權利”。然而你的對手是誰呢?你的孩子。如果你贏了,輸得是誰?你的孩子。輸掉了他的自信,他的自尊,他對家庭的安全感,歸屬感,他對父母無條件的愛。。。你真的贏了麼?

二件事,是在返程的高鐵上,我和自己的女兒。

三個成人帶兩個幼兒,行李眾多,不小心把裝滿食物的袋子丟在了安檢處。可是八小時的路程必須要吃東西,爸媽一輩子節省慣了捨不得高鐵上的天價套餐。強行買了兩份,一份給我和寶寶,一份給爸媽。可能是車上人多擁擠,女兒的狀態非常不好,又哭又鬧不配合吃飯。我強忍著耐心哄著,突然她一個掙扎把整份套餐都打翻在地上。

瞬間就爆發了,大聲的呵斥她,你太過分了我不喜歡你了。。。父親心疼孫女伸手來接,我順勢就把她丟過去:你走吧,我不要你了。女兒的哭聲撕心裂肺,至今仍存在我的腦海裡。那一刻的她,被最最依賴的媽媽拋棄,一定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全感。從孩子出生起我一直沉浸在他們帶來的喜悅和幸福感中,

第一次面對孩子如此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甚至,在那一刻感覺自己討厭他們。

回來之後,小侄子憤怒壓抑的樣子和女兒的尖利哭聲一直困擾著我,讓我開始思索親子關係中,這樣的悲劇是否終究無法避免。幸運的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閱讀習慣讓我遇到了很多正確的書籍:【親密關係】【正面管教】。。。他們讓我重回年幼的自己,發現自己的潛意識並從中抽離出來,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性格弊端,並決心做不一樣的父母。

有一句話說,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很多時候的確如此,但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更沒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必然有被童年治癒的地方,也必然有需要被治癒的童年。理性,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才能夠真正的與它和解,與自己和解,與孩子和解。

  • 缺失無條件的愛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中國人總是習慣性的用威脅和恐嚇來控制孩子且毫不自知。

如果一個女生對她的男朋友說,你要是今天下班不來接我我們就分手。這視作恐嚇吧?如果一個上司對他的下屬說,你如果不能完成這個月的銷售目標,下個月就不要來了。這視作威脅吧?可當我們面對孩子呢?你要是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哦!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要是不乖乖吃飯一會就不許看電視。你期末考不好假期就不帶你出去玩了。。。如此種種脫口而出。

父母們為什麼總是輕描淡寫毫不在意的重複這些話呢?第一,它總是很管用。第二,孩子嘛是不會真的離開放棄你的。而事實是,你每一次說出口的時候都在破壞你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揮霍孩子對你無條件的愛。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很容易這樣被你控制?因為在他人生最初那些年的依戀期裡,充滿了對你無條件的愛,和刻在基因裡的深深依戀,你就是他的全部依靠,不管你對他做了什麼說了什麼甚至虐待他,他都依然愛你,不離不棄。你用他最恐懼的方式威脅他控制他,自然百試百靈。

作為成人的我們,是否能夠在被一個人狠狠揍過一頓之後就立刻靠過去想要抱他呢?孩子對你可以。我們是否能夠長期被一個人嘲諷嫌棄責罵卻依然愛他,渴望待在他身邊呢?孩子對你可以。

你真以為那張很快就若無其事對你綻放笑容的小臉,忘記了的你說過的話嗎?你以為那個臉皮很厚怎麼打罵都不在意的熊孩子,真的不會受到傷害麼?那只是因為孩子無法承受“失去你”這樣天塌般的後果,所以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選擇性的忽視和遺忘了。而那些傷痕,全都刻進了潛意識裡,變成了他的習慣,他的“本性”,他的宿命。有可能,正是你恨鐵不成鋼的宿命。

對孩子來說傷害最重的一句話是什麼,知道嗎?就是:我當初就不該生下你!你殘忍的否定了他的一切,他的價值他的悲歡甚至,他的存在。我們會輕易的對自己的同事,朋友說:你早就應該去死!這樣惡毒的詛咒嗎?不會。但為什麼對孩子卻能那麼輕易的說出口?因為你從來都沒有意識到,對孩子來說從自己最依戀最愛的那個人口中聽到這句話,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情。

所以父母們總是發現,小時候乖巧懂事的好寶寶到了十幾歲的年紀突然就叛逆了,不聽話了,那些曾經管用的招數瞬間就不靈了。那是因為孩子的自我開始萌芽,他們日趨覺醒的自尊體系不允許自己再那麼任人攻擊控制。而你則認為孩子的翅膀硬了,皮癢癢了,應該更加嚴厲的讓他意識到父母的權威,於是你變本加厲,而他只能選擇反抗,或者逃避。結果要麼親子關係潰不成軍,要麼孩子開始早戀,成癮、沉迷於電子遊戲,甚至加入暴力組織。。。

一個強勢的總是用威脅來控制子女的媽媽,對女兒的影響和對兒子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當一個女兒總是被媽媽不斷的挑剔和恐嚇,她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努力去討好自己的母親,然後成為和她母親一模一樣的人,徹底失去安全感,強勢粗暴的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一切。而兒子更懂得保護自己,他會關閉掉和母親溝通的通道,選擇“充耳不聞”,轉身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

所以這個社會上有越來越多“很作”的沒有安全感的女孩子,和越來越多沉迷於電腦遊戲無所作為的男孩子。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有很深的體會。我無法客觀理智的接受任何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尤其是來自母親的,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裡那就意味著指責和否定,意味著你不喜歡我你不要我了。每當母親指責我的某件事或者僅僅是抱怨一下,潛意識裡的那個小女孩就會立刻跳出來激烈的反抗,然後深深的恐懼,拼命努力去證明,改變。即使是現在,我也有著強烈的想要換房子的執念,因為母親總是說我的房子不好,而我腦海裡心心念念理想的房子,其實根本就是母親期待的樣子。而我的哥哥,則總能淡定的面對母親的叨叨,不管母親說什麼指責什麼,他一定立刻好言回應,雖然可能根本不會付諸行動。但是在母親的眼裡不論實際做了什麼,“態度端正”的哥哥總是稱心的,總是和她吵架的女兒是卻上輩子的仇人。

當我意識到這一切之後開始嘗試著改變,我可以做到不去恐嚇自己的孩子,包容他們成長過程的各種淘氣,做一個講道理有耐心的媽媽。然而我還是無法變成溫柔的妻子,耐心的女兒。

我還是會在伴侶達不到自己的期待時歇斯底里,還是會忍不住和自己的母親不斷爭吵。我最深恐懼的就是她說:我無法和你生活在一起,我要遠離你。而她深諳這一點,每次都可以一招就把我擊敗的體無完膚。顛覆自己的潛意識,是多麼的難。

我嘗試著改變冷戰的模式,在爭吵之後立刻主動去緩和關係,即便不總是奏效。某次,我很認真的對她講:哪怕我們吵的再兇,我都依然希望你在我身邊,我永遠都講不出,不想見你這樣的話。或許,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區別。

成年後我的理智很清楚的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有多深,他們不過是在發洩怒氣。然而潛意識裡的小女孩,會把這一切都當真。

請不要再對你的孩子說,我不喜歡你了,不愛你了,不要你了,因為,他們是真的真的會當真的。

  • 犧牲型的父母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華燈初上炊煙裊裊,忙碌的主婦在廚房裡為家人孩子準備豐盛的晚餐。做著同樣事情的主婦,卻很可能帶著完全不同的心境。

第一種:內心充滿了幸福和愉悅,她覺得自己在為這個家庭奉獻付出,她享受給予的快樂,家人滿意的吃著自己所做飯菜的場景讓她心滿意足。

第二種:我在為這個家庭犧牲。為什麼總是我來做,又必須做這些事情?

每天的重複真是讓我煩透了。而他們一點也不懂得感恩,還總是對飯菜挑三揀四,想到一會還要洗碗,心情真是糟糕透了。

我能夠理解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奉獻就意味著犧牲,弟弟妹妹吃飽了自己就吃不飽,買了孩子的玩具就買不了自己的衣服,沒有外賣餐廳可以選,沒有洗碗機,沒有洗衣機,負擔不起上門服務的家政。。。但依然有著奉獻型心態和犧牲型心態的顯著區別。奉獻型的父母給孩子灌輸的更多是苦中作樂幸福點滴,家庭完滿的小確幸。而犧牲型的父母則更喜歡強調自己的付出,為了孩子做出的巨大犧牲,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從而對自己產生更多憐憫。

從小到大父母一直把做飯當成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和負擔。即使我已經完全有能力讓全家隨時去餐廳飽餐一頓,也依然如此。犧牲者心態恐怖的地方在於,它其實並不來自子女真正的需求,而是來自自我本人的思想禁錮,卻一定要把它強加在子女的身上。你或許不會意識到,比起每天都有豐盛的晚餐,子女更希望擁有快樂的情緒穩定的父母。

我想我曾經對養育兒女恐懼至深的心態,就來自於此。總是被灌輸,父母為了養育自己犧牲了事業犧牲了自由犧牲了金錢犧牲了對於更多幸福生活可能的選擇,被灌輸養兒育女是一件成本極高又得不償失的事情。孩子帶來的,總是犧牲大於快樂。所以才會那麼討厭小孩子,生孩子的心情如同赴死。

然而最不快樂的,其實是犧牲者本人。孩子在沙土裡翻滾打鬧玩的興高采烈,奉獻者看到的是孩子的天真可愛並深受感染,犧牲者看到的是衣服髒了回去又要洗。孩子第一天邁入小學校門,奉獻者看到孩子的成長憧憬孩子的未來充滿期待欣慰,奉獻者則看到從這天起要面對輔導不完的作業和整日對成績的憂心。兒子有了喜歡的女孩子,奉獻者覺得兒子終於變成男子漢了開始想象他初次帶女孩回家的樣子,犧牲者滿面愁雲的想臭小子又要花老子更多的錢還不一定成功。

慶幸的是,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感受到的是無窮無盡的喜悅和幸福感。我一度變得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社交,把所有工作外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去哪裡都想帶著他們,否則就覺得時間被虛度了。但我從來不覺得這是犧牲,

選擇讓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是我,不是孩子。而且我深知這樣親密無間的時光會是如此短暫,很快他們就會頭也不回的奔向自己的世界和你Say byebye了。我是如此珍視,被他們依戀無條件愛著的完美時光。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陽光之下並無新事。平凡的我們其實所經歷的事情無非大同小異。只是蒼穹之下山巒之上,有人看見繁星滿天宇宙浩瀚,有人只想著一會下山的時候會不會被石頭絆倒。

  • 失控的情緒
愛,過——來自一個成人的原生家庭感悟

曾經看過一則笑話,兒子長大了有一天看到育兒的科普,對爸媽講:知道嗎,打孩子其實是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的,那我小時候被打豈不都白捱了?沒想到媽媽輕描淡寫的說道:那時候打你其實主要是為了出氣,教育不教育的不重要。

好笑嗎?

再想象這樣的場景,你工作了一天累極了回到家,這天被告知自己又不在明年的升職名單上,據說是被某個領導的親戚搶佔了名額。終於明天是週末了偏偏不能好好休息,弟弟在外面又惹事了要去幫他擺平。偏偏這個時候孩子湊過來,一臉期待的問你: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去公園玩?明天嗎?頓時所有的怒氣都滔滔湧出來:你這個孩子怎麼那麼不懂事!說了帶你去就一定會帶你去著什麼急?每天都問問問就等不了了?就不該一早告訴你,學習就沒見你那麼積極過。趕緊滾去寫作業去!孩子被你一通指責,臊眉耷眼的走了。

你覺得心中的鬱氣似乎發散了不少,開始愧疚剛才對孩子是不是太過粗暴了。然而轉念又一想,小孩子麼,很快就沒事了。待會吃了飯給他幾塊糖吃就好了。

道歉?對自己的子女道歉?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為什麼人們總是習慣於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給他們最親近的人,他們的伴侶他們的孩子。因為人們從小就在這樣的模式中長大,因為人們不過是仗著他們愛你,總是會原諒你。

人類在幼年時期,心理和思維都沒有發育健全,無法消化處理那麼負面的情緒和傷害,所以進化出一套自我保護機制,就是暫時性的忽略掉忘掉那些情緒和傷害。但是這些傷痕從來不曾消失,而是根植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伴隨著他形成自己的人格,尋找自己的伴侶,選擇人生的模式,教育自己的子女。。。

有些女生總是會遇到渣男,遭受一個又一個男友的家暴,出軌,拋棄,於是崩潰的感嘆自己的命運就是如此不幸。然而其實有太多的根源都是原生家庭裡酗酒暴力的父親,或者單親缺失的父愛,讓她潛意識裡的那個小女孩對愛產生了畸形的認知卻根本無法自我察覺,只能被“命運之軌”一遍又一遍的碾壓。

當你的孩子突然大聲和你爭吵,摔門,離家出走,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可能面對的就是鏡中的自己。當你又一次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能不能按一下暫停鍵仔細的分辨一下,

讓你憤怒爆發的,究竟是孩子的過錯還是你自身情緒的失控。你究竟是在教育,還是在發洩,你的潛意識裡,住著怎樣一個小孩。

最後,希望我們能認識到,維護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勝過一切虛無的權利爭奪,臉面攀比,應當盡我們所能,對孩子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