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李德全、谢冰心、孙维世从这里启航!

北京记忆丨李德全、谢冰心、孙维世从这里启航!


五、校长


贝满女中从建立到1922年,一直是由美国传教士任学校负责人的。1922年,学校董事会聘请管叶羽先生担任校长。他是在北平的教会中学里任校长时间最长的,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


在旧社会,由于时代、历史的局限,他难以了解革命,理解共产党。他自己是大学教授出身,不愿接触政治,但他为人正派、待人宽厚、一生务实俭朴、对工作精益求精,在贝满女中工作20多年,治学有方,德高望重,为这座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虽说管校长想不问政治,但他是有鲜明的政治态度的。概括地说,他喜欢“廉政亲民”,这无疑表现出他是憎恶祸国殃民者、痛恨军阀反动派的,他的行动也表现了这一点。


1924年,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贝满女中1915届校友——因受反动的执政府迫害而求助于他,他毅然让李德全住到学校近半个月,以致事后他自己被拘禁。


对学生历次参加政治活动,他确曾劝阻和禁止过,但更多地他是出于关心和爱护学生,当学生真的出去参加时,他却又十分惦念。地下党员陈琏被捕时,他是十分愤慨的。国民党当局向他要进步师生的“黑名单”时,他则断然回绝。


贝满女中的校训“敬业乐群”是在他的主持下制定的。他经常向学生进行“校训”教育,同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这表现在他专心致志于教育事业,认真管理领导学校;也表现在他善于团结同仁,关心师生,获得广大师生爱戴。


他到校时虽是20年代初期,但已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到校不久,他就使学校的学制随时代需要而改为六年。


在发展建设学校的同时,他倾心建立建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管理日臻完善。他对宗教是信奉而不迷恋,不宣传,不允许宗教干扰教学。他深知办好学校的关键靠教师,因此择师极其严格,对教学质量有明确要求及保证措施。


他对学生关怀备至,既似严父又如慈母。他不仅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好,而且他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和健康。他坚持用的教育方法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他还坚决主张学生要能自治、自理。


管校长为贝满女中可谓呕心沥血,而在他个人思想生活的表现上则是高洁清廉、淡泊名利、且安于清贫。他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不仅让在这里工作、学习过的师生们敬佩、赞叹,而且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他于1952年病逝,但他的精神则永存于广大师生的心中。


1948年,管校长年事已高,又体弱患病,就委任陈哲文先生代理校长职务。陈先生是1937年到校的,曾任语文教师及教务主任,1952年正式任校长。他就任代理校长时已是解放前夕,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中,他突出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畏艰难险阻、坚决保护师生。


他抵御反动派对学生的诱惑,关心当时学生的思想情绪。他紧紧依靠地下党组织,向地下党员及时反映情况,通报信息。此时,他自己也参加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联盟》,参加了“北平市中学迎接解放委员会”的工作。


解放后,在政治上他一直要求进步,积极靠拢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以一位优秀的、进步的民主人士的身分主持学校工作。1951年,他参加了赴朝慰问团。1954年,他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区长。


以后又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任副院长。他曾担任过北京市政协委员,及国家教委教材审查委员等多项社会工作。1983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已从北京教育学院退任为顾问。


陈校长和管校长一样,也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敬业乐群”的。他不仅在政治思想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业务上表现出具有精湛的水平和不凡的能力。在作风上他也是宽厚、朴实的。多年来他一直把全副精力倾注在培养和教育青年的事业上。


在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他可称得上是一位专家,他在语文教材编写上及教学改革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学校管理方面,他也不断积累了经验。他是在北平解放前后这段重要日子里,为贝满女中的发展、建设、变革做出了贡献的。


他教过的学生都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牢记他的教导,以致几十年后还有很多人和他保持密切联系。校友们聚会时经常要请他到场。


六、教师及教学


贝满女中建立之初,教师全是美国人。后来逐渐聘了一些中国教师。到学校在政府立案后,教师中除极少数是外国人外,大多数已都是中国人了。学校聘请来的教师大都是业务扎实、治学严谨、学有成就、品德优良的。


学校给教师的聘书是一学期发一次。一旦学校发现有的教师在业务上不能胜任,或者有不足为人师表的表现,下个学期就予以解聘。而教学较好的教师,常常能在学校延续工作很多年。


这些教师在工作中勤恳认真、业务精湛、很有主人翁感。他们大多非常热爱学校,不是着眼于聘金稍高,而是认为学校环境好、学习气氛浓、学生素质好、领导得人心。


有的教师是在这座学校里工作终生的,有的教师是放弃了其它更高的职位而坚决来到这所中学工作的,有相当一部分女教师由于在这所学校工作,到很晚才考虑结婚,个别还有一生独身的。


他(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学校、对学生、对自己的工作都怀有热爱的感情,以在这里工作而感到心满意足、感到自豪。若把贝满女中这些出色教师的名单列出,恐怕举不胜举,这里仅举三、五例:


前面提到的“五四”运动参加者钱中慧校友,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母校教几何课。她教课非常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深受学生爱戴。


语文教师陈介白先生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修辞学、应用文、古文都讲活了。有时讲完一篇古文,当堂就让学生背诵。


英语教师林瑜铿、林懿铿姐妹二人的教学极有特色。她们把各年级的教材全部连贯打通,做成近1万张卡片,重新编出新教材,使学生英语水平大大超过一般中学。


物理教师孙念台,业务精湛、知识渊博。教课中,不仅注意讲理论,还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好。一次,讲静电反应,他让全班40余名学生拉起手,然后在一个人手上通上静电,使全班人都有感受。几十年后,学生对这一实验仍记忆犹新。


生物教师常凤笄,工作态度严肃,教学一丝不苟。业务好,师生关系好。为了教学需要,她曾在一个暑假内亲手绘制100多张挂图。


历史教师宋毓真,业务水平高,语言生动,引人入胜。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感情充沛,爱憎分明,给学生印象深刻。


正因为贝满女中有这些出色的教师,其教学则堪称是达到了一流水平。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多面性,重视启发学生多读书、活读书,求精求深。特别注意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会写读书笔记,在作文中会搜集材料,开阔思路。


史地教学注意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培养兴趣。英语教学授课量较大,既注意因材施教,又注意全面提高,特别是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求课堂上都用英语授课、对话。


数学教学除注意讲清概念、明辨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验证外,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提高周密思考、逻辑推理的能力。理、化、生教学重视概念讲述的明晰准确,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实验,注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音、美教学注意启发学生兴趣,培养鉴赏能力。体育教学注意严格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项目的技能技巧,更注意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各科教学各独具特色,一致显示出较高的水平,达到良好效果,促进学生们获得优异成绩。


使教学得以达到一流水平的另一条件是学校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学校教室有大、小两种,大教室设课桌椅,供文、史各料及自习之用。小教室设扶手椅,四面墙壁都是黑板,供理科课程及外语课使用,上课时半班学生一齐上黑板是绝无问题的。


学校里有仪器完备、药品齐全的实验室,有藏书量较大的图书馆和颇具规模的阅览室,不仅有平时上体育课的正规操场,还有容量不小的风雨操场,有音乐、美术的专用教室,更有数间琴房放置着供学生学琴、练琴用的钢琴。


七、课外活动


贝满女中的课外活动是有其独到之处和相当丰富的。学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当然是做了精心安排并给予了有力的领导,但更为突出的是学生本着“自治”、“自理”的精神组织领导了各种课外活动。


其组织结构是新颖的,而学生自治会是仿照当时政府机构的形式称为学校市。图示如下:


学校市从市负责人到下属院、局工作人员全部是学生,但各院、局都聘请教师一人担任顾问。学校市的全部工作、活动是纳入整个学校教学、教育计划之内的。学校市协助学校贯彻“学生守则”,为保证学校各项制度的实施做些具体工作。


“警察局”是帮助学校维持秩序的。平日上课时,课间经常换教室,要通过院内或上、下楼梯,学校要求一律靠一侧行进,大礼堂的座椅是一排排横的座椅。学生集会时,进、出哪个门,走哪条路,谁先谁后,学校都有规定,“警察局”对这些做出了保证。


“卫生局”负责组织一些有关卫生方面的活动。如每学期都要进行的宿舍、教室清洁比赛,检查饮水室水杯的清洁等等。


“社会局”是负责组织高初中联合起来搞一些大的活动。每年新生入学有隆重的迎新会,每年圣诞节组织热烈的庆祝活动,尤其已形成良好传统的是每年为毕业同学举行盛大的欢送会,这个会总是安排在毕业典礼的当天晚上,高、初中联合准备节目,每年在这个会上都要演出一个大型多幕话剧,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局”是初级市议会独有的,它组织班级间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独幕剧比赛等。


“膳务局”和“教育局”是高级市议会独有的。高中学生年龄较大,所以高中部的伙食由膳务局负责。“教育局”除开展班级间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常识测验比赛等经常性活动外,还要负责本校工友的夜校工作,组织高中住校同学为工友讲课。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开展“平民教育”活动,贝满女中也与有关方面合作在京郊东坝建立一所小学。这个时期,“市议会”的“教育局”长要兼任东坝小学校长。每年的年刊出版工作也由教育局负责组织。


比较突出的是贝满女中有一个水平较高的歌咏队。在30年代,它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唱片。它和隔壁育英中学组成的联合歌咏队更有悠久的历史,他们每年都要公演一次。


解放前,曾公演过《可爱的中华》及神曲《弥赛亚》等。刚刚解放后,就又公演过《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每次参加市、区演出,都表现出较高水平,名列前茅。


体育方面的课外活动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平时学生除体育课外,每周都有两次课外体育活动。此外还有篮球、排球、田径、体操等运动队。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参加。


每年学校都要举行运动会,在运动场上,各年级都要表演团体操,穿插在田赛、径赛之间。每年都要在班级间开展排球比赛、篮球比赛、以及垒球比赛、拔河比赛等。


在市运动会上,贝满女中也常得到不少团体或个人冠、亚军称号,或获优异成绩、创新纪录等。


八、著名校友


贝满女中从1898年有第一届毕业生,到1951年更名,共有51届毕业生。她们中间有国家部级领导、教授、研究员、医生、护士、大、中、小、幼教育工作者,厂长、经理、工程师、技术员、作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工作人员或地方与部队的干部。


她们中有的人至今仍在祖国各条战线辛勤地工作着,也有离退休后仍继续做出奉献或安度晚年者,也有一批人定居海外。校友中有建树者不乏其人,可以说每位校友大都无愧于这座学校的光荣传统,都在不同程度上留给这座学校以光彩,她们的名字已铭刻在这座学校的史册上。


这样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有贡献、有成就的佼佼者该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出一些校友代表,她们各以出色的成绩而名闻遐迩、享有声誉,显示了贝满女中的精神,称得上是贝满女中的著名校友。如:


杨崇瑞(1912届校友),我国妇幼卫生战线的先躯,曾任联合国妇幼保健组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司司长。


李德全(1915届校友),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部长,冯玉祥将军的夫人。


谢冰心(1918届校友),著名女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


景晏茹(1922届校友),老教育家,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代表,北京市模范教育工作者。


王诱瑛(1926届校友),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


全赓靖烈士(1928届校友),1940年参加革命,1945年在广东省始兴县掩护群众、伤员撤退时,不幸被国民党军队逮捕,1946年遇害。


宋毓真(1929届校友),老教育家,北京市著名历史教师。


王承书(1930届校友),著名物理学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常委,是中国科学院资格最老的女学部委员。


费璐璐(1932届校友),曾任北京市司法局顾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顾问,市政协委员等职务。关心失足青少年和失学青年,为他们做了大量工作。


汪溪(1933届校友),原名汪春熙,原《北京周报》社长兼总编辑。


洪盈(1933届校友),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沈阳药学院教授。


尚幸如烈士(1936届校友),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转业后,曾任广州高等院校党委书记。1958年赴国外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张蕙芬(1937届校友),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代表,曾任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谢希德(1938届校友),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上海市政协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部委员,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


蒋丽金(1938届校友),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孙维世烈士(1939届校友),著名革命家、戏剧家。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兼导演。“文革”中牺牲。


李葆奎(1940届校友),种子专家,原北京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


金秀英(1941届校友),眼科专家、曾出席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在传染性眼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杨贵贞(1941届校友),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免疫学专家,曾任白求恩医大微生物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出席过世界免疫学会议。


张继恒(1942届校友),北京市特级物理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北京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


邓团子(1944届校友),曾任闽东新技术开发公司总顾问。


全如玢(1944届校友),作曲家,曾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多部优秀影片配曲。


孟昭和烈士(1945届校友),解放后参加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1951年为抢救溺水同志而牺牲。


陈顒(1947届校友),原名郭盛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著名导演。


王碧云(1949届校友),全国政协台湾籍委员,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总政歌舞团优秀演员。


王文华(1949届校友),原中国叉车公司副董事长,北京叉车总厂厂长。


李敏(1949届校友),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草地科学家,多年工作、战斗在草原上,被誉为“当代昭君”。


姜培芳(1950届校友),北京市第一届学联副主席,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著名麻醉师,曾多次参加国家领导人医疗小组的工作。


于善瑞(1950届校友),中共十三大代表,原河北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


潘捷(1951届校友),著名播音员,从1953年“五一”节开始,多次在天安门城楼负责向全国进行实况广播。


冯友(1951届校友),药物分析检定专家,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被誉为“华夏好后裔”。


此外,还有在贝满女中就读过的国家女篮教练周懿娴,北京市外语特级教师方碧辉,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模范教养员、北京六一幼儿院院长林静华等人。她们是1951年以前入学的校友、毕业时校名已改。


结束这篇介绍时,想再录下一首歌词。歌的题目是“你永远记得佟府么?”由陈哲文校长于1945年写初稿,1983年改词。


你永远记得我们佟府么?

它便是我们第二安乐家。

静静的曲巷门前少人喧,

深深的庭院丛树碧无瑕。

朝阳里琅琅诵破万卷书,

笑语间尽是手足情欢洽。

你永远记得我们佟府么?

它便是我们第二安乐家。

累累的紫籐迎风弄清影,

修修的绿竹戴雪尤潇洒。

明月下共述鹏程万里志,

高歌中一吐慷慨激昂话。

佟府胜过故乡,我们安能忘。

人生标的何处,凭你指方向;

遭遇坎坷谁顾,唯你相扶将。

饮水思源无相负,

佟府啊,我安能将你忘。


我们想,这首歌词的内容可以是对贝满女中全貌的一个概括性的、艺术性的介绍,也反映了众多曾在这里工作、学习过的师生们对它的感念之情,更表现了他们是在怎样记取着这所学校所给予自己的教诲与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