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琵琶曲再現清末危局——記老電影《甲午風雲》

從半個世紀前的中國電影技術水平來看,1962年出品的《甲午風雲》絕對稱得上大片鉅製。時至今日再看這部震動無數國人的老電影,仍有震撼人心之感。

當然時代使然的關係,《甲午風雲》電影中有大量的細節刻畫是嚴重失實的。所以《甲午風雲》改叫《鄧世昌演義》或許更加精準些,因為影片著力刻畫了鄧世昌這位不負生前身後名的民族英雄,又難免誇大了他在甲午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相比之下,職位遠高於鄧世昌、在戰爭中分量更重的北洋大臣和管帶們都成了跑龍套的背景板。與此同時,人物臉譜化程度、京戲的配樂也很符那個時代剛剛把故事從戲曲舞臺搬上銀幕的特質。

“十面埋伏”琵琶曲再現清末危局——記老電影《甲午風雲》

《甲午風雲》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戲曲風十足的配樂,尤其是刻畫鄧世昌降職後獨自在房間裡憂國憂民、彈奏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時候,激昂緊張的音樂將晚清社會重大變革、國家積貧積弱、北洋將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對朝廷前景黯淡的苦悶進階表達了出來。

該場戲鄧世昌並無一句臺詞,但是在超強的琵琶彈奏配樂的襯托下,其偉岸的民族英雄形象立即深入人心,堪稱絕妙!

“十面埋伏”琵琶曲再現清末危局——記老電影《甲午風雲》

最後一根琴絃掣斷,一切戛然而止。這極富中國風的樂曲突然終結,讓觀眾耳內反而一陣嗡嗡,心中充滿了對深愛的祖國面臨存亡危機的憂愁與苦悶。

激昂的琵琶曲在片頭以及片尾鄧世昌壯烈殉國的時候都有出現,前後呼應,昇華了整部電影的主題,達到了最後的高潮。

“十面埋伏”琵琶曲再現清末危局——記老電影《甲午風雲》


文學影視公眾號:芳緋文學(fangfeiwenx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