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要想唱出“味儿”,要达到四项要求

唱念要讲究“字儿”、“劲儿”,也要讲究“味儿”,三者缺一不可。有的人嗓子很好,高低音都有,甚至音色也不错,但唱出来就是没有韵味,如白开水一般。也有的人天生一开口就挂味儿,这当然有天赋的因素,用专业标准来衡量,需掌握四项要求:


A、掌握声音的共鸣——赵震民在《声乐理论与教学》中谈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时说:“经过共鸣的基音不再是细微的,音色被美化、音量被扩大。这种具有丰满泛音和集中亮心的声音,有个性、有感情、有魅力、有表现力、有穿透力,是最美、最好的声音。”也有人说:“共鸣是声音、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吐字、声音和感情表现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共鸣的声音具有了音乐性,我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即使是在学唱阶段也要认真地用上气息,在共鸣位置上唱,养成良好的开口习惯。


B、装饰音的掌握——戏曲的唱腔中有许多装饰音,如:上装饰音6 5 1 等等,下装饰音55 1 等等,还有颤音和上颤音、下颤音,颤音也称波浪音,而音的波浪状态又有大、小、快、慢之分。在演唱延长音时,一个音拖好几拍,不能直筒筒地唱,一定要用波浪音来装饰才动听。另外有滑音,卢文勤先生在《京剧声乐研究》中说:“滑音的构成是基于京剧在唱旋律时具有圆润滑行和逐步过渡的特点上的。无论上行下行,音程的转换总是不露棱角,很少有阶梯式的跳跃的感觉。在递升递降时所经过的音也不要求非常明显,不是含糊不清而是含而不露。可以说除了个别润腔处,随着感情风格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有意识地唱清轮廓露出棱角产生阶梯式的跳跃感觉之外,大体以圆润滑行为主。”如以《霸王别姬》中“劝君王饮酒听虞歌”的“饮酒”两个字为例:“饮”是3 1 的上行滑音,“酒”字1 3 5 的切分音用的是下行的滑音。


C、气口——行腔时的气口,根据各种板式节奏,以及吐字、气息等需要分别为:换气、偷气、缓气、送气几种。气口不仅仅是为了及时补气,更主要的是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作特殊的处理。因此要根据唱腔旋律的分句和唱词的内容,感情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好各种不同的气口。


换气——“行腔而不善换气,则其腔必飘忽无力。”唱腔有高低缓急,不能只用一口气唱完,必须善于换气,否则便会唱得神衰气竭。这个换气不是停止演唱的大停顿,而是利用在行腔或是字句之间的空隙进行呼吸。没有充足的气源不可能唱出优美动听的唱腔,更难完成诸如高音、长音这样的高难度技巧。放音必先吸气,吸气是准备放音。


偷气——是在演唱快节奏板式或是腔少字多的情况下,利用瞬息空间,快速短促的呼吸。有时在演唱高难度长腔或花腔时,也非常需要偷气,也可称之为垫个小气口。


缓气——指的是气在上、中、下丹田之间的循环,我也称之为气息按摩,一般用在节奏较慢的唱段中使用,演唱效果便可婉转而严谨。


送气——一般用在浊音字或唱腔的尾音。在唱到腔尾时,通过送气的方法使声音再往外推进,则需要让气息流动,不能滞息,更不能憋气。要练习演唱时存气的功夫,用气要留有余地,否则到腔尾需要送气时就无气可送了。有时尾音如打静脉针的推针一样,慢而有力,有时又如波浪的行进。


气口掌握得不好会影响演唱的节奏,如果气口前的一个音拖长了一点,就会影响到下一个音的准时发出。过去老前辈称这种现象犹如卖布商人“卖一尺饶一寸”的作为,言下之意就是你唱得太长了。这不仅影响了节奏的准确性,还会显得很拖沓,不干净利落。因此在气口前的那个音的收音动作一定要干净准确。常言道:“换不好气,唱不好戏。”如果气换得不好,不但会影响演唱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还会影响整段唱腔的艺术性,甚至会使声音越唱越紧,越唱越憋,越唱越吊,以至声嘶力竭。由此可见,掌握好气口既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更是演唱的一项基本功。


D、节奏——节奏是表达唱腔情感内容的重要手段,节奏也叫作尺寸,掌握节奏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演唱技巧。所谓“慢而不坠,快而不乱”就是要求唱慢板时要“紧”,不能松散,要徐中有节,神气一贯。而唱快板时要“稳”,要疾而有度,字句分明。散板的特点是无板而自由,全靠演唱者自己掌握。曲之有板者易,无板者难。有板者,听命于板眼,尺寸自然合度。无板者须自己斟酌缓急。体会收放。过缓则散漫无律,过急则短促无情。慢与紧,快与稳,散与准都是辨证关系,快而不慌、慢而不坠。不同的唱腔以及不同的板式,都会有不同的节奏变化。甚至于在一句唱腔里也会有节奏变化,那就是演员和演奏员根据唱词所提供的词意和曲意,作一些特殊的处理。


如何使唱念有韵味,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还要培养对曲目的艺术处理与表现能力,以优美的嗓音、完美的音乐表现力和充沛的感情来演唱,是戏曲声乐练习和演唱艺术的灵魂和最终目的。要深刻分析理解唱词的内容,挖掘词意,以便准确地表达曲目的思想内涵与感情;熟悉曲目的旋律,了解调式、调性、结构,掌握节奏及变化,了解作曲的要求及意图,准确地表达曲目的风格与特点;要充分地运用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对曲目进行细腻的艺术处理,塑造音乐形象,以丰富的想象力对曲目进行再度创造。另外还需提高演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加强对美与丑的鉴辨能力。使唱念紧密配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和教养,给人以美的享受,唯其美,就更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弦,使观众产生共鸣。


戏曲发声的训练,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同时也是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其中的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由于学生的条件基础不同,情况千变万化。这就需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不能以一套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教学,科学的嗓音教学法,都应有助于完成“探索性的、诊断性的、建设性的、再教育的和习惯养成的目标,这些目标允许随时修改教授程序。”( 维克多·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 “我们应该主动地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都亲自试一下,然后进行比较鉴别,对各种教法中的优点兼收并蓄,才能博大精深,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演唱水平……。我们应当打破所谓的门户之见,发扬共同的探索的精神,以求得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 王宝璋著《咽音技巧与艺术歌唱》)


京剧要想唱出“味儿”,要达到四项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