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開篇:《默讀》為什麼叫“默讀”?

注1:解讀基於個人理解,錯漏處歡迎指正補充,感謝。

注2:文中配圖均來自在貓耳FM播出的《默讀》廣播劇海報。


斷更許久,我回來啦!這段時間在看Priest的《默讀》。作為2018豆瓣年度懸疑推理十佳小說之一,這部小說有點燒腦,所以我花了點時間做功課,目前也才剛弄完於連案。

說來慚愧,前兩年《鎮魂》風頭強勁,我沒趕上。經朋友推薦,現在才讀到P大的文,《默讀》是看的第一部,這一陣還囫圇看了一遍《殺破狼》和《有匪》。

P大的作品很多,我還只窺了冰山一角,所以這篇和後面的解讀文章只能就文論文,單說《默讀》這一部。而且平時懸疑推理和心理罪案看得少,可能狹隘淺顯,也是無可奈何了。

解讀開篇:《默讀》為什麼叫“默讀”?

說了什麼故事?

《默讀》用若干個看似獨立,實則關聯緊密的小案件串聯起一個關係三代人的故事。

多年前,鄭凱風、周雅厚、周峻茂在國外以血腥手段積累起原始資本。燕市恆安福利院以收養孤兒為名,對鄭等人輸送少女。市局局長張春久、春來集團掌門人張春齡及蘇慧、卓迎春等一眾少男少女,幼時在恆安福利院飽受欺辱。

長大後的孤兒們以張氏兄弟為首,建立起一個豢養通緝犯、侵害幼女、提供買兇滅跡渠道的巨大犯罪網絡,由鄭凱風、周峻茂、費承宇、魏展鴻等人提供資金輸送,多年來為所欲為、隻手遮天。

刑警顧釗追尋到這個犯罪集團的蛛絲馬跡,為張春久等人所害。燕公安大學教授範思遠為替顧釗報仇,揹負命案,進入犯罪集團內部安插眼線。費承宇欲將犯罪集團掌控在自己手中,和範思遠合作,但被設計的車禍撞為植物人。範思遠成立朗誦者群體,將各大未破命案的被害人親屬納為己用。主角駱聞舟、陶然的師傅楊正鋒為追查顧釗案,被範思遠利用,丟了性命。

三年後,範思遠因患病時日無多,加速了對張等人的報復,用一個個命案逼迫犯罪集團內部自相殘殺,並將張等人逐步暴露在刑警和公眾的視線之內。最後在駱聞舟、費渡等人聯手下,端了張氏犯罪集團和已然走向極端的朗誦者群體。

三代人,許多人捲入其中,令人唏噓。曾經被害的成了害人的人,曾經失去親人的成了讓別人失去親人卻覺得理所應當的人,“凝視深淵的人,深淵也在凝視你”。如何做選擇,真是一個永不過時的命題。

《默讀》是一部刑偵小說,裡面有許多對罪犯作案動機的思考和追問,如它的介紹文案所說:

“我們不斷追溯與求索犯罪者的動機,探尋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設身處地地同情、乃至於原諒他們,不是為了給罪行以開脫的理由,不是為了跪服於所謂人性的複雜,不是為了反思社會矛盾,更不是為了把自己也異化成怪物……我們只是在給自己、給仍然對這個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尋找一個公正的交代而已。”

陶然第3章說“不管因為什麼,一個孩子大老遠到咱們這來,客死異鄉,咱們得給人家一個交代”便是此理。

罪犯為什麼作案?為什麼是這個人遇害?小說中對惡行耿耿於懷的人們,最終大致分化成了三個群體,一個是以張氏為首的犯罪集團,他們自己就成了惡,並對力量執著以求。一個是以範思遠為首的朗誦者群體,他們勢與張等人對抗到底,卻走火入魔,成了另一種惡。一個是費渡聚攏起來的受害人親屬,他們求一個真相,求一個惡有惡報。

逝者已矣,活著的人仍在追尋答案。一條鮮活的生命不應該無聲無息地就被黑暗吞沒,沒有一個前因後果。生來一聲啼哭昭告降臨,逝去也應有句點,而非逗號或省略號。讓生者的恨和質問有處可去,讓他們有一個交代作為信念支撐,相信人世仍然值得一活。

解讀開篇:《默讀》為什麼叫“默讀”?

《默讀》為什麼叫“默讀”?

默讀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的解釋是:不出聲地讀書(跟“朗讀”相區別)。與朗讀相對,也就是跟小說中的“朗誦者”相對。朗讀是高聲誦讀,外放表達,而默讀是悄然無聲、不與人言。

朗誦者代表的是以範思遠為首的“復仇者”群體,他們因為在罪案中失去親人,覺得公權力無法給自己和逝去親人滿意的交代,繼而走上了以惡制惡的偏激報復道路。

他們不惜捲入無辜性命作為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從而用親人遇害的同樣方式來報復仇人。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引起警察和輿論的關注,用一種高調的方式來達到“因果報應”的效果和目的。這是毀滅性、爆發式、宣之於口的“朗誦”方式。

默讀者,代表的是駱聞舟等探尋真相的警察、費渡聚集起的受害人親屬這部分群體,是剋制、隱忍、徐徐圖之的“默讀”方式。

這裡頭充當先鋒的是顧釗和楊正鋒。這兩人只在肖海洋、駱聞舟等人的回憶和描述中出場過,但這零光片羽已然令人感動,他們對真相、正義的追索,對肩上職責的堅守,成為了刑警們的信念支柱,像薪火一樣被傳承下來。

這些警察薪水微薄、日夜奔波,處理案件要保護證人、避免誤傷,還要儘量連根拔起,給受害人一個交代,不辜負活人的期待。費渡飛車救駱聞舟被前後夾擊時,曾起了挨個碾死對方的心,被駱聞舟掰下了手。在生態園被圍攻時,駱聞舟還叮囑陸嘉和費渡不要傷了惡徒們的性命,還有很多。聽起來束手束腳不是嗎?但正是時刻有法制和理智束著,才給了普通人和這個社會以保障。

而費渡聚集的這些人,本來是和朗誦者群體一樣的人,卻因選擇不同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如陸嘉所說,他們也因為遭遇不幸無法融入平常生活,但他們求答案卻不激進偏執,想報仇卻不波及無辜,就要一個“因果報應、惡有惡報”。在費渡的帶領下,他們本來是打算跟作惡者們同歸於盡的,最後也有了另一條平緩一點的路走,懷抱著塵埃落定的踏實和曾有人共擔生死、為己考慮的溫暖。

其實我覺得,默讀的對象不只如此。駱聞舟讀費渡,費渡讀母親,費渡讀自己,也是“默讀”。無論母親,還是費渡,都藏得太深。母親是迫不得已,只能像打暗號一樣、一點一點地給費渡傳遞信息。

而費渡內心受傷太重,缺乏安全感,心裡也藏了太多的秘密,上了重重心鎖,輕易不願意表露,只有走進他心裡很深了,才慢慢地、慢慢地吐露一點。費渡自以為是惡魔,殊不知自己是小天使。

這三個“讀”都花了很長時間,要許多的細心和耐心,所幸最後心結全解,舟渡相伴。

解讀開篇:《默讀》為什麼叫“默讀”?

《默讀》其文

《默讀》通篇用名著經典人物作為章節名,串聯起關係三代人的命案,層層推進,同時摘取經典小說片段作為部分章節首段以及書中“朗誦者”群體在電臺點播誦讀的內容。

名著人物、內容與書中人物的故事交相滲透、互相呼應,既致敬了經典,也昭示了劇情的走向和人物的命運。這樣互文的設計很巧妙,剝離了這條線,小說筋骨大傷、支離破碎。

《默讀》的修辭和形容很特別,是別出心裁的奇,精準貼切的妙。每一個細微的反應都盡得其要,像把一包混裝堅果拆開,顆顆分明、整齊有序地排出杏仁、腰果、葡萄乾、瓜子各有多少顆,明明白白地將人物的心事剖在你面前。我很喜歡,並不覺得佶屈聱牙、咬文嚼字,也不覺得硬凹高冷文風,反而流暢而動人心。

比如形容費渡對駱聞舟說“我想要你”之後的感受:

“這本來只是一句信口而至的調情,可是在說出口的瞬間,卻突然在費渡心裡捲起了軒然大波,像莽莽雪原中驚破了凍土的不速春風,無中生有,席捲而至,巨大的迴響在他肺腑中激盪,震顫不休。

就好像他不經意間吐出了一塊帶血的真心似的。”(第96章)

很妙啊(後面緊接著的描寫也很妙,說費渡忘了自己的套路和技巧,憑本能去靠近駱聞舟)。費渡隨口的一句,恰恰在呢喃間無意吐露了自己的真心,話一出口,他發現這是他心裡摯誠的一句話,他真的想要駱聞舟,於是他在心裡又將這句話重複了一遍。承認自己動了心,並說出口,對費渡來說難於登天,不就是“帶血的真心”嗎?

還有形容費渡讓駱聞舟重新有了心動的感覺:

“隨著他年紀漸長,閱歷漸豐富……當年曾經真真切切在胸口灼燒過的熱流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是被什麼封印了。

如今,三藏法師途徑大路,揭開了五行山上的法帖。

山崩地裂,餐風飲露的野猴子一聲大叫,重見天日。”(第99章)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百讀不厭。

舟渡的感情線也很細膩動人,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穿插在各個案件的間隙,和案件發展一起升溫、推進,讓人嘴角上揚。每次翻開看,都不自覺扎進去,出不來。看完整部小說,明白朋友為什麼這麼喜歡了。

《默讀》人物眾多,案件交錯複雜,還有名著互文加持。這次解讀預計會做得比較細(給自己挖了個大坑),包括案件梳理、名著解析、細節分析、舟渡感情線,對沒看過小說的小夥伴也會比較友好,後面幾天更完於連案大家就造了。

其他幾個案子還在做功課中,所以也是慢慢更。希望看到大家的反饋和建議,比心~

另外我也不去瞎找圖了,後面估計會反覆用廣播劇這幾張圖,見諒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