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就是嬰兒的語言!醫生教你這樣聽

“哭鬧”就是嬰兒的語言!醫生教你這樣聽

作者 | 幹玎竹

嬰兒的哭鬧讓人心浮氣躁。但其實,在寶寶還沒有學會很流暢說話的時候,“哭”就是他的一種語言。嬰兒哭鬧是表達不愉快感覺的一種重要方式。今天,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兒早中心申曉娜醫生就來教會家長,如何聽懂嬰兒的哭鬧。

申曉娜指出,嬰兒哭的原因很複雜,分為生理性哭鬧和病理性哭鬧,聽懂不同的哭聲,才是照顧好嬰兒的最基本的條件。餓了、困了、肚子痛、想玩、求抱抱……寶寶的哭聲裡面也蘊含著他們的訴求和健康狀況。

什麼樣的哭鬧聲是正常的?

生理性哭鬧往往哭聲洪亮,有回聲,精神好,反應正常,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說的“吃的好,喝的好,睡的好,臉色紅潤,予以餵奶,喂水或者安慰後哭聲停止。

常見嬰兒哭鬧錶現的需求:

「飢餓或口渴感」

常見表現:飢餓或口渴感是最常見的生理性哭鬧原因。出生1月時,一半以上哭鬧是由於飢餓或者乾渴引起的。這種哭聲短而有力,比較規律,有換氣的間隔。有的伴隨頭部左右轉動,口唇不停地吸吮,伴伸舌和吞嚥動作。

解決方法:遇到這種哭鬧錶現時,寶媽媽們可以用奶頭或者手指觸及寶寶的口角,寶寶就會立即轉向奶頭或者手指側,口唇做出吸吮動作。同時判斷一下上次餵奶時間,一般間隔3小時就得喂一次。若寶寶做上述反應,說明寶寶餓了,給予餵奶或者喂水,哭聲停止。

「疲倦睏乏」

常見表現:一般在睡覺前常有煩躁哭鬧的表現。

解決方法:建議寶寶父母熟悉寶寶的作息時間,每天讓寶寶有固定的睡覺時間和餵奶時間。寶寶到睡覺前出現哭鬧,很容易鑑別出生理性哭鬧,給予一般撫摸,輕輕拍拍背等滿足後,哭聲停止。

「出牙」

常見表現:經常在寶寶出牙的月齡,一般早在3至6個月,有的寶寶出牙晚,會出現月齡靠後些。大多數在傍晚時哭鬧。

解決方法:如果經常出現傍晚時哭鬧,並在出牙的月齡,並觀察嘴裡有無白色牙露出,寶媽媽們應該想起出牙引起的哭鬧,適當安慰一下寶寶,即可停止哭鬧。

「生活規律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玩」

常見表現:白天一直呼呼大睡,晚上就玩,混淆了白天,黑夜區分。

解決方法:一般滿月左右寶寶睡眠16-18個小時,晚上睡眠時間明顯多於白天。如果您家寶寶出現黑白顛倒,建議您幫助其改變作息。一般我會建議寶媽們儘量白天多和寶寶玩耍,保持室內陽光明媚,不要窗簾遮擋,讓寶寶有白天夜晚的分別。同時白天家長們正常音量說話,有的父母白天也輕聲細語的,怕吵到寶寶,其實這種做法不推薦。

「排尿,排便」

常見表現:新生兒排尿前或者排便前可有不適感,在膀胱中尿液充盈或直腸中大便充盈可有哭鬧。表現突然哭鬧,下肢活動多於上肢。有的寶寶會有面色漲紅或者用力的表現。

解決方法:這種情況比較簡單,寶媽可以摸摸寶寶肚子鼓不鼓,勤換尿片,溫水清洗乾淨,不適感消除後,寶寶哭鬧停止。

「太熱或者太冷」

常見表現:太熱表現面色發紅,摸後背,脖子可感覺潮溼或有汗液。輕度熱時會蹬被子,嚴重者有發燒症狀。

太冷為四肢涼,哭聲低,全身蜷縮,動作減少。摸其腹部,感覺發涼。

解決方法:給予減少衣服,被褥等降溫措施和保暖措施。

哪些哭鬧是孩子生病了?

病理性哭鬧往往哭聲異常,哭聲尖銳嚎叫,也可表現哭聲低弱,聲音嘶啞,予以餵奶及安慰仍哭聲不止。

病理性哭鬧錶現:

「腹痛」

最常見病理性哭鬧的原因。若寶寶出現長時間,無法解釋的陣發性哭鬧,哭聲尖銳,嚎叫,給予餵奶,喂水均不緩解,可考慮腹痛。常見腹痛疾病包括急性腸套疊,急性腸炎等。遇到這種情況,及時醫院就診。

「佝僂病」

一歲以內小兒多發,寶寶表現為夜間哭鬧不安,易醒,頭部多汗,枕禿,搖頭等缺鈣症狀。遇到這種原因的哭鬧,應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的服用鈣劑,多曬太陽。

以上是給父母講解的簡單的區分生理性哭鬧和病理性哭鬧的方法,如果寶寶持續哭鬧,給予安慰等措施後,仍哭鬧不止,建議到醫院就診,排除病理性哭鬧。

三種方法可減少寶寶哭鬧

申曉娜醫生提醒寶爸寶媽們,可以試用以下幾種簡單方法,能有效幫助減少寶寶的哭鬧。

「包裹法」

胎兒在媽媽子宮裡是被緊緊包裹著的。包裹法模擬子宮環境,讓寶寶感覺重新回到子宮,獲得被保護的安全感,減少哭鬧。包裹方法為,用長布將寶寶上肢,下肢像包粽子式的方式包裹好,儘量包裹緊些,但注意不要妨礙呼吸。

「側抱」

側抱或者豎直抱會比平臥在懷裡增強寶寶安全感。

「安慰聲音」

對著寶寶耳朵“噓噓”,並輕聲拍拍寶寶背部,可以讓其獲得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