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今天,在幼兒園接兒子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拉著一個小男孩,男孩邊哭邊被媽媽拉著走,媽媽不停的訓孩子。

“別哭了!不許再哭了!聽到沒”

“一遇到事,就知道哭,他打你,你不會也打他啊,哭有什麼用”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這個場景是否很熟悉,我們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可以做到耐心,但對於孩子的壞情緒就沒有那麼多耐心了。這可能是基於我們的一個錯誤認識,認為孩子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事實上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情緒只能劃分為“正面”或“負面”,這也只是代表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讓人不舒服的負面情緒,會提醒孩子什麼事情需要改變,這樣他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的方式,學著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目前的狀態。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而斥責、懲罰,不讓孩子表現情緒,只會給孩子傳遞“表現不好的情緒是壞的”信息。就像上面那位媽媽處理孩子情緒的方法,也是很多家長常用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確實能讓孩子馬上停止哭鬧,但孩子的情緒往往得到的不是疏導,而是被壓制。 這治標不治本,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慢慢變得害怕衝突、迴避問題,逐漸壓抑內心情緒,討好他人,或者隨意亂髮脾氣,控制不好情緒,成為令人討厭的孩子。

因此,從小教會孩子做好情緒管理是很重要的。

01

情緒管理通常是說對負面情緒的處理能力,孩子最終會形成怎樣的性格、人際關係如何、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都與此相關。

情緒控制力差的孩子,在幼兒園、小學階段往往表現為不分場合的大哭大鬧、對家長依賴性過強、跟小朋友矛盾多。初中之後,情緒管理能力仍然低的孩子,問題相對更加嚴重,他們對家長、老師的叛逆心比正常孩子強很多,更容易厭學、逃學、打架、結交不良社會青年。

曾經看過一個短片,片中講了一位父親如何疏導在鬧情緒中的孩子,並且教孩子如何合理控制情緒,值得父母們學習。

孩子因為父親開了個過分的玩笑而生氣。父親給孩子解釋生氣是正常的,不需要壓抑情緒。父親教孩子接納並尊重情緒,學會放手。接著讓孩子明白,即使他有這些負面情緒,爸爸媽媽還是深愛你的,並保護你的。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告訴孩子,不喜歡的事要說學會說出來,父母知道了孩子的界限,下次才不會再亂開玩笑了。最後,提出發洩情緒的建議,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整個過程中,父親語氣一直是溫和平靜的,給鬧情緒中的孩子營造了一個安全放鬆的氛圍,這簡直是教科書式的示範。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是啊,家長是教會孩子管理情緒最合適的人。面對孩子的情緒,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不斷的去體會與行動。

03

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需要學習,處理孩子的情緒,就是父母需要特別學習的一門功課。

1、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情緒。

家長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在孩子受挫時,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打壓。

這裡要說明一點,“接納情緒”並不代表接受他們不好的行為。如不許打人、扔東西、不尊重人或破壞物品。

我們儘量不要對孩子說:“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們無意識中說的“不要哭”,實際上是對她的情緒的不接納和堵截。看到孩子傷心、生氣,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問問孩子“你怎麼了?需不需要媽媽幫忙?”

孩子知道有人能理解他,這會讓孩子感到好受些,這樣她也會更樂意去配合。她不需要通過大喊大叫來引起注意。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2、與孩子共情,孩子才會好好聽你說話

共情就是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

當孩子哭泣時不要說“別哭了!”而要與孩子共情“我知道你很生氣,要是我的話也可能會哭的”。這樣說就會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一邊,他就會更信任你,他會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他都可以依賴你。如果孩子生氣時讓你走開,你應該告訴他“我就在旁邊,需要我的時候告訴我”。

當我們用“共情”的方式回應孩子的時候,他感覺到被尊重了,就願意敞開心扉與我們進行良好的互動。孩子也就孩子明白了,儘管情緒並不好,但他們也並不會有危險,因而在不良情緒出現的時候,她能學會接受並處理它,而不是發洩。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3、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在感到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也需要大人的關心。當我們發現孩子煩躁不安的時候,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就是試著去關心孩子。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愛時,他們就會自覺地配合你,你的關愛就能消除大多數的不良行為。

告訴孩子“不管你多生氣,生誰的氣,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我們都會保護你”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如果在某些方面孩子感到孤立無援了,不安全感就會油然而生,情緒化也就隨之而來。恐嚇、漠視、打罵、不理睬孩子等行為,都是在打破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一旦被打破,要重新建立就不太容易了。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4、聆聽孩子鬧情緒的原因

只有接受他們憤怒的感受,才可能問出引起他們憤怒的原因,孩子才有空間學習同情及應對負面的技巧。當父母全身心地、友好地聆聽孩子時,孩子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向你展示他最脆弱的情緒和想法,慢慢從情緒中抽離出來。當我們的支持讓孩子知道,她能戰勝不良情緒她也開始學會了冷靜。處理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一味地認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孩子明白怎麼應對。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5、幫孩子找個安全的發洩方法,讓孩子學會自我平復

當孩子有情緒時,幫孩子找個安全的發洩方法,而不是通過罵人、打人來發洩。比如跑個步,用腳踢一踢泥土,或者做其他一些可以讓你消解掉這股怒氣的事。

教孩子在激動時深吸氣,這樣會改變他們應對沖動的方式,也可以給孩子一個物品讓他憤怒時發洩,比如軟枕頭或沙包。家長也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說說他覺得在衝動時,該如何平復自己,你們一起找一個安全的方法把不快的情緒發洩出來。千萬不要讓孩子,把情緒憋回去,容易憋出內傷。

“哭鬧”“摔東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需做好這六點

6、給孩子做榜樣

孩子潛移默化受著家長的影響,當我們大喊大叫的時候,孩子也學會大喊大叫。當我們尊敬地說話,孩子也學會尊敬地說話。你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你在生氣的時候是怎麼做的,你的孩子也在學習自我管理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教育不好孩子,就是自己本身特別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作家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教會孩子管理情緒時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父母修煉的不僅是孩子,更是修煉自己。

始終要記住一句話:溫和而堅定

作者簡介:歆小迪,80後職場媽媽,食品科學碩士,國家二級營養師,兒童早期教育研究者,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