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有一種失去,再無重逢,那就是親人的離開。多少個如果也換不回。

3年前,張智星七歲的女兒娜妍突然開始發燒,娜妍從小身體不是太好,全家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然而這次發燒卻持續了一個星期,去大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娜妍原來患上了白血病。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住進醫院的娜妍沒有等到出院,僅僅只過了一個月,就這樣永遠離開了心愛的親人。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娜妍離開後,張智星無法從傷痛中走出,身邊所有的一切,都充滿著娜妍的身影。她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己的女兒,甚至夢裡也是。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女兒的離去,讓張智星很內疚,沒有給女兒一個健康的身體成為了她心裡一個久久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夢裡,張智星從來沒有看到過女兒開心的笑容,她一直的心願就是“多麼渴望能在夢中見到開心的你一次。”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知道這件事後,一家韓國VR製作公司分析了娜妍生前的照片、影片、表情、動作、聲音,用了八個月的時間製作了VR娜妍,來和現實中的媽媽重逢。

韓國MBC電視臺也用這個故事製作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遇見你》。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媽媽。”

“在哪裡?”

戴上VR頭盔的張智星,再一次看見離開了三年的女兒娜妍,當場泣不成聲。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她撫摸著虛擬的娜妍,訴說自己對她的思念:

“娜妍你還好嗎?”

“媽媽每天都好想你。”

“媽媽好想抱一抱娜妍。”

看得見但是無法觸碰到女兒的張智星哽咽:“只想摸摸你,哪怕只有一次。”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看到這一幕,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在這個虛擬的場景中,娜妍把媽媽帶到了她現在的“家”。在這裡,張智星終於兌現了承諾,給娜妍補了一場七歲的生日會。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這次的生日會,旁邊擺放著娜妍最想吃的蛋糕。而這個蛋糕,是娜妍爸爸為女兒準備的生日禮物。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聽到張智星唱著生日歌:“祝我心愛的娜妍,祝你生日快樂。”娜妍的爸爸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在這次生日會上,娜妍許了四個願望:

“讓我爸爸不要抽菸了;哥哥與姐姐不要吵架;邵靜(妹妹)不要生病;還有,讓我媽媽不要再哭了。”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過完生日,小娜妍摘了一把土豆花送給張智星,跟她說:“媽媽看到了吧,我現在不生病了,媽媽再也不要哭了。”

張智星答應了女兒:“媽媽不會哭了,不想你了,但永遠愛你。”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完成最後的告別,娜妍化成美麗的蝴蝶飛走了,而張智星終於釋然的說了一句:“一路走好。”

結束這段見面之後,張智星表示:“雖然這次和娜妍相處時間很短暫,但是卻非常幸福,因為娜妍,終於對我笑了。”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對於很多人來說,死亡還是一個敏感話題,雖然人生在世,看淡生死,但是哪有那麼容易呢。

所以這部紀錄片出來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覺得,用虛假形象代替已經逝去的人,是一種不尊重。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更有不少人認為,這屬於對家人的二次傷害。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和親人二次告別非常殘忍,如同在傷口上撒鹽。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甚至,可能會造成痛苦的重複。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這些評論裡,很多人都透露出對死亡的避諱。

想必我們身邊也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當提到“死”字時,一定會呸呸呸三下,吐掉這口晦氣。

白巖松談論死亡時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

Get中國曾推出一個系列視頻節目《Get中國70問》,第一期節目的話題就是:“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在節目中我們看到,不少家長會選擇不直接和孩子談論生死這個話題,小景小姨去世,他媽媽跟他說是去走親戚了。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在紀錄片《生命裡》中,因為上海臨汾社區服務中心的舒緩療護區裡,住著的人大多數是生命不超過三個月的癌症晚期患者,平均兩天就有一位病人在這裡離世。

因此周圍的住戶覺得非常“晦氣”,便在正對著病樓的窗戶下裝了一個鏡子,覺得這樣可以將晦氣反彈回去。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死,變成了大多數中國人最忌諱的字眼,我們很少談論死亡,甚至不願意正面面對這個問題。

即使我們明白,逃避並不能讓逝去的親人回來,也不能改變生者的痛苦。

有人曾對111位喪親人士做過調查,結果發現有70%的人出現失眠,健康變差,焦慮不安等身體狀況,還有82%的人在至親去世之後覺得人生了無生趣,感受不到快樂,有抑鬱傾向。甚至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透露出,曾有過自殺的念頭。

“敬畏死亡”固然重要,但是我們更應該學會如何面對失去,那些失去至親的人,也有選擇和親人二次告別的權利。

既然這樣刻骨銘心的思念著這個人,為什麼不能談論TA的離去呢?為什麼不能來個正式說再見的機會呢?

媽媽終於實現了與逝世女兒再相見,這不是二次傷害

告別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面對,死亡也並不是真正的永別,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與逝者好好告別,才能讓生者更好的活下去。

人活在這個世上,不可能沒有遺憾,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做到,減少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