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中國的新冠疫情已經堪堪接近尾聲,這幾天,又一次全程盯著疫情的鐘南山院士也抽空接受了採訪,回顧這次疫情給我們的教訓,並給即將復學、開課的學生們送出了自己的寄語。

名人給學生的寄語經常流於四平八穩,就像三伏天裡電風扇吹出的風來,有用卻未必會涼且爽。但鍾南山就是鍾南山,他面對鏡頭給全國學生們的寄語,竟然拋開了我們的所有期待,甚至拋開了他自己的專業,強調和提醒大家的是——請學好語文

“國士”鍾南山說:“我經過了至少七十幾年的學習,關於學習的最大體會就是,要學好基本功。只有具備了最基本的知識以後,你才能夠往上走。而在基本功裡,學好語文最關鍵。學好了語文才懂得如何對事情進行分析、總結、綜合。我們在很多科研工作、科研領域中都需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這尤為重要。”

和家人一起看完了這段視頻,他們問我:“就學語文這點小事,竟然要讓鍾南山專門強調一下,值得嗎?”

其實,這已經不只是鍾南山院士第一次表達這個意思了,網上能找到這樣一條新聞:

2018年7月,鍾南山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的南山小作家班揭牌儀式上就說:“一個人要達到很高水平,德智體美都是基本功,在‘智’的方面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語文。”以他的身份反覆“力挺語文”,值得嗎?

太值得了!但我心裡也有些悲哀,身為語文老師的家屬,家裡人對語文地位和價值的認識太讓人洩氣,跟整個社會的大氛圍一樣。

給鍾南山的這段“挺語文論”劃個重點

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分析一下他這幾句話裡的層次和重點:

01

鍾南山成為醫學專家,貴為院士,靠的是七十多年的鑽研和學習——這位坐在鏡頭面前,仍然有些疲憊的老人,是一個終身學習者,而一個終身學習者必然要有一個好習慣——閱讀

02

練好基本功,是這位終身學習者立身的根基——終身學習者很多,但怎樣能從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卻不會走了岔道,根基要正

03

“國士”鍾南山心中基本功的核心,不是醫生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不是我們口中唸叨著“學好數理化”的豪橫走天涯,而是語文——這裡劃重點要說三遍“語文最關鍵”“語文最關鍵”“語文最關鍵”

04

語文給這位新時代的無雙國士終身的禮物是什麼?——分析、總結、綜合的能力。這是教育給所有人的禮物,無分貴賤,不關涉文理分科。一位科學家專門說過:中國人的科技水平跟不上,跟語文能力太差有直接的關聯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一個會閱讀的人,沒什麼經受不了的事情

我斗膽,想從鍾南山院士這簡單的幾句話裡延伸一點東西出來:

1.分析和總結的能力如何獲得?

來自於閱讀,來自於讀書,而非去刷閱讀理解題。

有質量的閱讀能提升人的理解能力。讀書就是一個“贍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的過程,用文字激發想象力,把思維的冰錐刺入文字背後的那個世界裡去。有人說,一個會讀書的人長著一雙偵探的眼睛,從文字縫隙去窺見一個人的內心和他生存的邏輯。

會讀書、會分析,雖然人生經歷有限,但能從文字裡體會這個世界的紛繁複雜:“一個讀書的人,經得起任何風雨。”從2002年到2020年,兩次面對肆虐的病毒,很多人都問鍾南山的勇氣和堅定是從哪裡來的,這句話是不是也能成為一個答案。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2.語文怎麼訓練我們的綜合能力?

來自於寫作。一位作家這樣說:“讀乃寫之始,寫是讀之成。”在閱讀中學會分析和總結的能力,同時去體會生活,書中的世界和現實的風光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綜合起來,表達出來,這就是寫作。

當然,我還要繼續過度解讀,鍾南山還說了一句:

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要有好奇心,經常去考慮一下,為什麼是這樣,或者跟事實有什麼出入。

看完視頻我有些不自信,好奇心和語文能不能直接聯繫起來?帶著問題我問了一個讀書大咖,他一句點醒了我:任何一篇文章、一本書,都有共同點——都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

我聽完之後徹底恍然,這就是我們在學習語文中缺失的“問題意識”。閱讀就是要尋找書中深藏的那個問題,寫作則是要從不同形式回答這個問題。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一個典型的“鍾南山”是怎麼養成的

新冠疫情的全程,有三位專家給了我們內心堅定的力量:鍾南山、李蘭娟和張文宏。——鍾南山說不動我就不動,李蘭娟說不喝我就不喝,張文宏說不懂我就“不懂”。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鍾南山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李蘭娟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張文宏

最後一句是笑話,來自張文宏的一個金句:我跟你講你一定聽不懂的,因為你讀的書和我讀的書不一樣

張文宏不會用一些龐大的學術術語劃分專家和普通人,只是用讀書來給出區別:你想跟我對話可以,前提是我們要讀同樣的書

張文宏和鍾南山一樣,充分“利用”新冠疫情,在為閱讀和寫作“代言”,很多人都聽過他的一句話: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這個身處疫情前線包裡仍然帶書的醫生,在這個春天給所有人一種希望:理性、從容,還有一個語文好學生的妙語連珠。

回過頭來,我想問,中國的醫生足夠多,優秀的醫生也車載斗量,為何如此“典型”的鐘南山只有這樣一個,那麼“精彩”的張文宏如此少。

我還是想借著鍾老力挺語文的由頭來說:他們的身上藏著中國傳統士人的擔當,是由中國文化浸染出來的,是語文教育賦予的

看到一則新聞,美籍華裔小提琴演奏家蔣逸文稱中國人是“豬”。這場疫情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力量,也見了太多出國當了三等公民,轉過頭來自詡高等華人的表演。父母之邦,任由他們踐踏,不罵不足以展示自己的“高貴”。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說家教缺失,可以說對自己父母之邦的文化毫無自信,也可以說他們的文化教育太失敗了。

不是我們什麼都想往語文身上扯,實在因為我們的語文教育本身隱藏了一個重大的功能,一個“典型”的鐘南山一定得益於這種功能——對家國文化的認同,從中華文化中獲得堅韌的內心。

《論語·泰伯》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拿這句話反覆對照鍾南山,以及跟鍾南山一樣面對危機目光堅定的人,我們才能明白,在語文課堂裡讀《論語》,真的不只是讓孩子們去拿可憐的分數。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語文課堂怎樣給孩子們內心注入“中國人的力量”?答案是文學中的文化、文學中的人心和人性。

近代中國人中,最願意推廣《論語》的人恐怕得是國學大師錢穆了,他曾經倡言,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熟讀《論語》,國人需要以西人讀《聖經》的態度面對《論語》。

錢穆先生一直希望,中國人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溫情和敬意,這樣才能不虛無、不偏激。罵父母之邦是“豬”的時候,不知道這位“高貴”的藝術家華人,有沒有把爹孃摘出來,他是不是錢穆先生口中充滿虛無的、對自己的文化缺乏敬意的人。

如何正確認知和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呢?錢穆先生有一段話:談中國文化,與其講哲學和思想,不如從文學入手。錢老希望的是,在文學課堂上讓我們認識一個具體的、溫暖的、可愛的中國。他認為:文學中包括了儒釋道思想,還有作家全部的人格。藉助文學,能把一個國家文化中可愛的內容真正融入到人生中。

學語文這種小事,值得鍾南山專門強調一次“最關鍵”嗎?

用錢穆先生的話,轉過身印證鍾南山院士的“良苦用心”,算不算得上,是一個語文老師對這位“國士”過度解讀之後最大的敬意。

-END-

作者 | 康兮兮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