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本文字數6896,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轉發私信我回復【增長思維】獲取高清思維導圖。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增長思維》。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其中一位是李雲龍,另一位王茜。


李雲龍,增長研習社發起人,混沌大學領教。阿里AI賽道明星班導師,吳曉波頻道特約增長導師,業界知名的品牌專家及增長專家。


曾作為顧問,為中國移動、安利中國、平安金服、萬科等大型企業提供增長諮詢與培訓。其所創立的公司與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及獨角獸企業合作。


王茜,寶寶樹副總裁。天使投資人,星河互聯、天鷹資本合夥人,專注於新媒體、營銷科技、B2B服務方向投資。身為知名營銷戰略專家,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營銷戰略顧問,曾任宣亞國際副總裁,並獲亞洲實效營銷獎、艾菲獎、金投賞等營銷類獎項。


這本書以增長八卦模型為基礎,從用戶的全生命週期入手,剖析了認知、接觸、使用、首單、復購、習慣、分享和流失8個重要環節,列舉了大量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獲客案例,深入闡述了實現增長的方法和途徑,詳細解讀了增長思維的內涵。


作者認為,任何特定的增長技巧都會過時,但增長背後的邏輯擁有長遠的價值。他還在書中總結出了54個增長思維模型。


包括AARRR模型、關鍵行為、損失厭惡、顧慮排除等,通過對這些思維模型進行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增長高手!這本書同時獲得了各知名人士的讚譽。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01、認識增長思維模型


在推薦序中《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說,增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學生希望自己的分數增長,員工希望自己的收入增長,企業希望自己的業績增長,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今天的企業增長越來越難。隨著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越來越高,優秀人才的跨行業流動越來越頻繁,行業的邊界逐漸模糊,跨領域的競爭成為常態。


過去我們制定企業戰略時還要研究“競爭態勢矩陣”,可是今天,都已經說不清誰是你的競爭者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做增長呢?我們就來看一下李雲龍老師對增長的定義。


1、什麼是增長


指的是,以供需分析為基礎,從用戶全生命週期尋找增長點的方法論。


這個模型的核心是啊哈時刻,它是一個增長圈的通識概念,指的是一個產品讓用戶感受到它的最強價值感的那個時刻。一個產品,只有存在啊哈時刻,才有了驅動用戶增長的引擎。


在增長八卦模型的外圈,我們把用戶的生命週期拆解為8個部分,它們分別是:認知、接觸、使用、首單、復購、習慣、分享和流失。


而內圈則是分別對應這8個部分的供給策略,即從產品提供方的角色出發,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外圈每一個環節的效率。將各個環節的效率提升整合在一起,對產品來講,這就是整體的增長。


本書的重點就是對增長方法論的不斷細化拆解。結合大量的案例,我們力圖打造一個給增長官們的增長檢核清單。作者說該模式更適用於2C(客戶消費者)市場。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2、增長的三個誤區


a、增長=AARRR模型


對於增長這個概念的流行,肖恩·埃利斯的《增長黑客》一書無疑功不可沒,書中提到的AARRR模型(亦稱海盜模型)已經成為研究增長的基礎模型。


AARRR是Acquisition(用戶獲取)、Activation(用戶激活)、Retention(用戶留存)、Revenue(收入)、Referral(用戶推薦)這個5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這5個單詞分別對應著用戶生命週期中的5個重要環節。


作者認為,這個模型仍有兩方面的問題有待完善。


第一,AARRR模型從用戶獲取到用戶推薦的5個環節呈漏斗狀,通過螺旋式的方式來完成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閉環。也就是說,進入一層漏斗的人,才有資格進入下一層漏斗。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這裡面的所有環節都可以相互作用。根據不同的業務類型和業務場景,各個環節還可以相互調換,有的環節甚至可以被捨棄。


比如,VIPKID給用戶的激勵政策是,推薦人只要成功推薦了新用戶,就可以獲得贈課等多種形式的獎勵。推薦人並不必須是學員,他可能是潛在學員,也可能根本不是,但這些人都可能產生推薦行為。


第二,AARRR模型只分析了需求側,沒講供給側。它告訴我們在用戶端怎麼獲取用戶、激活用戶、留存用戶等,但是沒有告訴我們企業應該怎麼做,也就是我們在供給側應該如何實現增長。


增長的本質其實就是生意的本質,可持續的增長更需要關注供需關係,供需平衡才能產生持續的收益。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b、非互聯網公司不能做增長


大家都認為,增長基本上涉及的是互聯網公司,其實不然,之所以讓大家產生這種困惑是因為,很多增長領域的演講者過於強調數據驅動和技術驅動,一聽就有點互聯網的味道,甚至把數據分析師當作增長團隊的標配。


事實上,如果非互聯網公司理解了增長的底層思維,掌握了實操的方法,它們在現有的數據顆粒度和技術能力的基礎上,一樣能夠做增長,並且可以邊做邊增強公司的數據能力。


比如,可口可樂就是典型的快速消費品公司、非互聯網公司,2017年3月,它宣佈撤銷設立了24年之久的CMO職位,建立CGO職位,讓CGO統一負責市場營銷、商業領導戰略、用戶服務等業務,以推動用戶和收入的增長。


c、增長就是裂變


裂變是一個指代用法,它泛指我們在朋友圈裡經常看到的拼團、助力、分銷、砍價等病毒式傳播的方式。


作者指出,裂變只是整個增長體系的一部分,它主要出現的獲客環節。除非以這個話題為專項討論對象,否則我們不應該一談增長就陷入討論裂變的境地,那樣會對我們打開思路造成阻礙。


一味地追求用“術”的方法引導流量,忽略其他承接轉化的環節,忽略場景的匹配,最後的結果就是,你學了很多刷屏技巧,但還是做不好增長。


比如,新浪微博在最火的時候變現,開啟電商引流,於是,把微博電商的第一單給了HTC公司,為了獲得這單,HTC投入幾千萬的廣告費,最後以失敗告終。這件事也導致HTC亞太區市場副總裁辭職。


因此,作者說,增長是一個需要從戰略著眼,從戰術入手,從用戶整個生命週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過程。


作者說,一個能成大事的創業者,一定是思考力與執行力的結合者。思而不行,就會流於空想;不思盲行,就算小有成就,也是運氣使然,事業很難做大。


作者認為,在具體上手增長之前,需要考慮三個問題。分別是,PMF、增長戰略和北極星指標。


PME的意思是,產品要與市場相匹配。我們判斷一個商業模式的時候,需要挑戰它的隱含假設。並且進行驗證,但要注意的是,並不是非得花好幾個月的時候去驗證。而是可以先做出一個最小化產品。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舉個例子:


假設我們,決定開發一個飲料自動售賣機並把它放在地鐵站裡前,我們可以先親自在地鐵裡賣一個星期的飲料,看看是否有人買單。


如果效果好,那麼證明這個商業模式是可行的,如果效果不好,那麼,我們可以及時止損。


增長戰略說的是,做增長要先在戰略層面思考,確定增長節奏,然後才需要找到增長的方法。


北極星指標,也就是如何有效衡量增長。


舉個例子:


早在Facebook成立之前,美國社交網絡第一的位置屬於MySpace。MySpace歷史久,用戶多,還有東家加大金主新聞集團撐腰,按說它可以輕易碾壓由幾個大學輟學生創辦的Facebook,但它最終輸得一敗塗地。


其中的原因當然很多,但二者的一個有趣的區別是:MySpace公司運營的主要指標是“註冊用戶數”,而Facebook在成立的早期就把“月活躍用戶數”作為對外匯報和內部運營的主要指標。


MySpace一直把重心放在註冊用戶數的增長上,陷入對“虛榮指標”的追逐。用戶數看起來在不斷增加,但沒有指向關鍵行為,增長停滯不前,企業會因此錯誤地估計形勢。


相較而言,Facebook的月活躍用戶數指標則真正指向了持續的活躍用戶的增長,指引著管理者的決策方向,指導著企業的運營手段。


所以,找到企業的北極星指標,是做增長的第三個前提,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02、增長思維模型


我們瞭解了增長思維模型後,我們就來看看這8個部分到底是什麼?


1、認知


通過打造品牌來實現增長。打造品牌需要先做好產品定位。PMF(產品和市場的匹配性)是關鍵,需要通過mvp來進行驗證和迭代。


定位的時候,要把用戶的需求細分再細分,直到不能細分為止。


舉個例子:


對水果進行分類,我們可以往下細分到西瓜、梨、橙子。橙子可以再往下分類,有臍橙、冰糖橙等。


我們做定位至少要在以下三種結果中取其一:封殺品類、封殺場景、封殺特性。


舉個例子:


紅牛基本上封殺了開長途喝的飲料這個場景;神州專車基本封殺了打車需要的“安全”這個特性;海飛絲也封殺了大多數人對於洗頭時“去屑”的這個特性;清揚也想打“去屑”這個點,於是它創造了一個更加細分的品類——男士去屑。


所以我們要牢記定位的特點:細分、狹窄、聚焦。要在一個細分領域裡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足夠的購買聯想,讓用戶想買什麼的時候想起你。這就是定位希望起到的作用。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當然有了定位,那就是品牌了。對於品牌就是找到待辦任務。


首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必須要起到call to action的作用,就是要讓每一個流量都最終指向變現。因為傳統的品牌運作手法畢竟很難形成閉環,也就是我不知道這筆品牌投入能換回多少收益。


所以在增長模型裡講品牌,call to action就尤其重要。


其次,品牌要服務於產品的核心增長邏輯。


比如,VIPKID,教育公司的增長核心是用戶推薦,他們花了很多預算去打品牌,但其最終目的是服務於用戶推薦。


所以在增長裡,其品牌的邏輯不再是簡單地曝光,而是創造用戶推薦的動因和素材。也就是說,首先我們要確定自己增長邏輯的核心,然後再圍繞它去做品牌。


2、接觸


接觸指的是產品與用戶相遇這個過程,也就是互聯網公司常提的“流量”這個詞。在增長黑客的AARRR模型裡,它就相當於第一個A:用戶激活。


對於流量作者的兩個核心觀點是:第一,任何產品都要打造自己的流量池;第二,對任何一個流量,我們都要去挖掘它快速變現的可能性。


我們做流量時,需要對流量思維進行警惕。什麼意思呢?作者說,先要分清自己的生意是流量生意還是超級用戶生意,與之對應的思維就是:流量思維或超級用戶思維。


流量思維,關注的是流量和轉化率,重點在於如何獲取便宜的流量以及如何提高每個渠道流量的轉化率。它默認這些流量是一次性的,每次流量的到來都伴隨著新的成本。


超級用戶思維的重點是LTV/CAC的值,首先LTV要大於CAC,這個生意模型才成立,其次LTV/CAC的值越大,生意就越有價值。挖掘並提升一個用戶的LTV是整個模型裡最關鍵的地方。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舉個例子:


同是飯店,景區裡的飯店做的就是流量生意,一個景區你可能一輩子就去一次,但對景區飯店來說,每天門口會有很多遊人經過。而小區旁邊的飯店做的就是超級用戶生意,你可能會去好多次。想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能把我們的增長重點搞清楚了。


然後,我們就需要建立推廣渠道,對於2C而言就是流量上做文章,通過回賞,助力,榜單,和拼團等方式獲得裂變流量。


3、使用


在使用這一點就是需要找到真用戶。獲客不是增長的全部,要從用戶的全生命週期來考量增長。“那麼,在獲客階段,我該怎麼去衡量其對整體增長的價值呢?”這就是關鍵行為要解決的問題。


用戶增長從本質上講其實是“用戶行為的增長”,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既可以通過增加用戶數的方式增加用戶行為,也可以通過增加單個用戶使用頻次的方式增加用戶行為。


舉個例子:


我們對今日頭條這個產品可以做很多操作,比如:下載、註冊、打開、看一篇文章、下拉一下看更多的文章、通過文章底部的推薦看其他文章等。


這些都是我們在“使用”這個產品。但作者認為,在今日頭條的早期,它應該將“下拉一下看更多的文章”作為用戶的關鍵行為。


這個行為標誌著用戶明確認知到今日頭條的價值。通過這個操作,用戶可以看到更多符合其喜好的文章。


如果我們要讓用戶產生購買行為。就要做好萬能的行為三角。購買行為的三角:動力因,觸發物和能力。


首先,目標人群要有足夠的動力使用你的產品;

其次,用戶人群從支付能力、軟硬件環境、自身情況等方面要有能力來使用;

再次,在適當的場景要出現觸發物,也就是目標物,從而刺激用戶使用。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行為三角模型:


(1)動因:排除動因偏差;刺激和加強動因,包括:對比效應、環境壓力、標杆效應、利他效應、59秒效應、角色刺激、製造稀缺。

(2)能力:降低門檻;能力的6個維度:時間、腦力、體力、金錢、環境阻力、熟悉程度。

(3)觸發物:頭腦裡的觸發(品牌的作用);場景的觸發(流量的作用)。


4、首單


讓用戶消費,就需要排除用戶的顧慮。可以從信任和價格方面入手。信任手段包括:品牌承諾,用戶體驗和第三方背書。價格方面,運用行為經濟學知識來設計價格體系。


a、品牌承諾


品牌承諾。它指的是產品方向用戶做出承諾,且兌現承諾。


b、用戶體驗


用戶的良好體驗可以有效促進購買,我們該怎麼主動提升用戶體驗?那就要建立用戶的體驗管理體系。


一是通過這些用戶的體驗反饋來改善產品,二是通過這些用戶的體驗促進真正的購買,三是通過用戶的評價去影響新的用戶群體。


比如,所有的教育機構都有試聽課,這就是在管理用戶體驗。


c、第三方背書


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人都是很懶的,能不動腦就不動腦。我們的大腦習慣於間接但省力的方式,其中第三方背書尤其明顯。第三方背書的邏輯在於你信任一個第三方,進而傾向於使用第三方推薦的產品。這裡的第三方背書又分成了熟人背書和權威背書。


舉個例子:


水滴籌從0發展到1億多名付費用戶,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它的產品的邏輯也很簡單,一個生病的患者通過水滴籌來籌款,將籌款鏈接發送到微信上,他的親朋好友給他籌款,這是一度好友。


但如果只靠一度好友,他們是很難發展這麼快的,大量的二度好友,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參與了進來,由此他們的用戶數量才快速裂變起來。那麼為什麼二度好友要為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籌款呢?


這是因為用戶與二度好友之間的中間人:一度好友。我們在某個籌款項目裡往往會看到一度好友這樣背書:“這是我親姐姐,請大家幫忙!”“同學家的孩子,情況屬實,請大家幫忙!”因為朋友的背書,我們會相信病例是真實的。


而價格顧慮排除的方法論:心理賬戶、沉沒成本、比例偏見、規避損失、價格錨點。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5、復購


增加替換成本,另外從提升用戶滿意度,提高需求滿足率,幫助用戶成長,建立會員價值,滿足率、峰終定律、利用網絡效應等方面提高用戶復購。


舉個例子:


很多公司的樓下都有便利店。然後有一個機器,有的賣咖啡、有的賣飲料。它們進行了優化:第二杯半價的咖啡,顧客可以下次來取。


你不是擔心第二杯咖啡喝不完嗎?沒有關係,只要在小票上蓋一個章,顧客就可以下次再來取了,這樣你的顧慮不就沒有了嗎?很多人都愛上了這個活動,動不動就“來兩杯咖啡,存一杯”。


6、習慣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設置增強迴路,讓用戶記住我們,從而上癮。


比如,我們每天早上起來會做什麼,肯定是刷牙,接水、擠牙膏,開始刷,一氣呵成。而這個就是養成了習慣。


因此,我們要將自己的產品植入到用戶的習慣迴路當中去、可具體的操作方法:第一,創造新習慣;第二,改變舊習慣。


建立慣常行為,暗示和獎賞。暗示可以是時間、地點、情緒、也可以是圖像、聲音等等,也就是給用戶一個信號。


比如,360殺毒軟件會給用戶的電腦系統體檢打分,它給用戶的信號就是“電腦有很多垃圾,該清理了”;加多寶的廣告裡常常是一群人在吃火鍋時喝加多寶,暗示用戶“吃火鍋會上火,這時候要搭配加多寶”。


同理,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想讓他養成按時睡覺的好習慣,就要設計一個睡前儀式:洗澡、喝奶、刷牙、講故事、親一親他,做完這些步驟,孩子就明白“我該睡覺了”。


那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舊習慣,不要想著壓制它,並讓它從生活中消失,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替代品。


比如,音頻軟件喜馬拉雅曾經的產品口號是:“路上堵車,聽喜馬拉雅。”堵車這個場景大家常常遇到,這時候人總是又焦躁又煩悶,空間有限你又不能做太多事來打發時間。


以往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打開收音機聽聽廣播,放點音樂,或者玩會兒手機,通過這些行為來消除無聊感。


現在,堵車這個場景的暗示和打發無聊的獎賞都沒有改變,你只需要把以往的慣常行為改成聽喜馬拉雅就可以了。


7、分享


讓用戶分享,實現品牌傳播。


人願意分享的場景有以下三種:


主動分享:使用戶感受到價值,產生了愉悅,從而帶動了自發轉化。

社交貨幣:能讓用戶和親朋好友之間產生社交互動。

利益刺激:產品對用戶有好處;或者用戶幫你宣傳,能從中拿到好處。比如,滴滴用紅包刺激用戶轉發。


8、流失


當我們的用戶活躍度降低了,我們就需要警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利用損失厭惡心理,減少用戶流失。用戶流失環節的模型是:迴歸啊哈時刻、損失厭惡、建立召回渠道。


比如,損失厭惡,就是我們在流失環節的第二個方法論。損失厭惡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同樣是100元錢,你撿到和丟掉所帶來的快樂和遺憾感是不成正比的,丟掉100元的遺憾感要大得多。


再比如,我們每個人的微信裡其實都有大量的微信群,即便你清楚某些群你一年也不會打開一次,你也很少退群。你可能會想,說不定某天會出現一句有用的群留言呢。


創造沉沒成本,是加強損失厭惡感的不二法門。還有我們可以增加沉沒成本,利用宜家效應增加手中的砝碼。通過激勵提高用戶離開平臺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從而確保留存率的穩定。


執行用戶激勵機制,4個抓手:利益、榮譽、情感、安全。比如,各種加息劵、抵用券、紅包等。


最後的話:


由於篇幅問題,我們只能分享這麼多,書中的54個模型無法全部總結出來。但是重點已經總結完了。我還是建議大家看一下書籍,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一起探討。


《增長思維》: 2個方面,54個思維模型教你成為增長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