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本文字数6896,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转发私信我回复【增长思维】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增长思维》。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李云龙,另一位王茜。


李云龙,增长研习社发起人,混沌大学领教。阿里AI赛道明星班导师,吴晓波频道特约增长导师,业界知名的品牌专家及增长专家。


曾作为顾问,为中国移动、安利中国、平安金服、万科等大型企业提供增长咨询与培训。其所创立的公司与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独角兽企业合作。


王茜,宝宝树副总裁。天使投资人,星河互联、天鹰资本合伙人,专注于新媒体、营销科技、B2B服务方向投资。身为知名营销战略专家,担任多家上市公司营销战略顾问,曾任宣亚国际副总裁,并获亚洲实效营销奖、艾菲奖、金投赏等营销类奖项。


这本书以增长八卦模型为基础,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入手,剖析了认知、接触、使用、首单、复购、习惯、分享和流失8个重要环节,列举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获客案例,深入阐述了实现增长的方法和途径,详细解读了增长思维的内涵。


作者认为,任何特定的增长技巧都会过时,但增长背后的逻辑拥有长远的价值。他还在书中总结出了54个增长思维模型。


包括AARRR模型、关键行为、损失厌恶、顾虑排除等,通过对这些思维模型进行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增长高手!这本书同时获得了各知名人士的赞誉。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01、认识增长思维模型


在推荐序中《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说,增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希望自己的分数增长,员工希望自己的收入增长,企业希望自己的业绩增长,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今天的企业增长越来越难。随着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越来越高,优秀人才的跨行业流动越来越频繁,行业的边界逐渐模糊,跨领域的竞争成为常态。


过去我们制定企业战略时还要研究“竞争态势矩阵”,可是今天,都已经说不清谁是你的竞争者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做增长呢?我们就来看一下李云龙老师对增长的定义。


1、什么是增长


指的是,以供需分析为基础,从用户全生命周期寻找增长点的方法论。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啊哈时刻,它是一个增长圈的通识概念,指的是一个产品让用户感受到它的最强价值感的那个时刻。一个产品,只有存在啊哈时刻,才有了驱动用户增长的引擎。


在增长八卦模型的外圈,我们把用户的生命周期拆解为8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认知、接触、使用、首单、复购、习惯、分享和流失。


而内圈则是分别对应这8个部分的供给策略,即从产品提供方的角色出发,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外圈每一个环节的效率。将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整合在一起,对产品来讲,这就是整体的增长。


本书的重点就是对增长方法论的不断细化拆解。结合大量的案例,我们力图打造一个给增长官们的增长检核清单。作者说该模式更适用于2C(客户消费者)市场。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2、增长的三个误区


a、增长=AARRR模型


对于增长这个概念的流行,肖恩·埃利斯的《增长黑客》一书无疑功不可没,书中提到的AARRR模型(亦称海盗模型)已经成为研究增长的基础模型。


AARRR是Acquisition(用户获取)、Activation(用户激活)、Retention(用户留存)、Revenue(收入)、Referral(用户推荐)这个5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这5个单词分别对应着用户生命周期中的5个重要环节。


作者认为,这个模型仍有两方面的问题有待完善。


第一,AARRR模型从用户获取到用户推荐的5个环节呈漏斗状,通过螺旋式的方式来完成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闭环。也就是说,进入一层漏斗的人,才有资格进入下一层漏斗。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里面的所有环节都可以相互作用。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和业务场景,各个环节还可以相互调换,有的环节甚至可以被舍弃。


比如,VIPKID给用户的激励政策是,推荐人只要成功推荐了新用户,就可以获得赠课等多种形式的奖励。推荐人并不必须是学员,他可能是潜在学员,也可能根本不是,但这些人都可能产生推荐行为。


第二,AARRR模型只分析了需求侧,没讲供给侧。它告诉我们在用户端怎么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用户等,但是没有告诉我们企业应该怎么做,也就是我们在供给侧应该如何实现增长。


增长的本质其实就是生意的本质,可持续的增长更需要关注供需关系,供需平衡才能产生持续的收益。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b、非互联网公司不能做增长


大家都认为,增长基本上涉及的是互联网公司,其实不然,之所以让大家产生这种困惑是因为,很多增长领域的演讲者过于强调数据驱动和技术驱动,一听就有点互联网的味道,甚至把数据分析师当作增长团队的标配。


事实上,如果非互联网公司理解了增长的底层思维,掌握了实操的方法,它们在现有的数据颗粒度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一样能够做增长,并且可以边做边增强公司的数据能力。


比如,可口可乐就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公司、非互联网公司,2017年3月,它宣布撤销设立了24年之久的CMO职位,建立CGO职位,让CGO统一负责市场营销、商业领导战略、用户服务等业务,以推动用户和收入的增长。


c、增长就是裂变


裂变是一个指代用法,它泛指我们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的拼团、助力、分销、砍价等病毒式传播的方式。


作者指出,裂变只是整个增长体系的一部分,它主要出现的获客环节。除非以这个话题为专项讨论对象,否则我们不应该一谈增长就陷入讨论裂变的境地,那样会对我们打开思路造成阻碍。


一味地追求用“术”的方法引导流量,忽略其他承接转化的环节,忽略场景的匹配,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学了很多刷屏技巧,但还是做不好增长。


比如,新浪微博在最火的时候变现,开启电商引流,于是,把微博电商的第一单给了HTC公司,为了获得这单,HTC投入几千万的广告费,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件事也导致HTC亚太区市场副总裁辞职。


因此,作者说,增长是一个需要从战略着眼,从战术入手,从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过程。


作者说,一个能成大事的创业者,一定是思考力与执行力的结合者。思而不行,就会流于空想;不思盲行,就算小有成就,也是运气使然,事业很难做大。


作者认为,在具体上手增长之前,需要考虑三个问题。分别是,PMF、增长战略和北极星指标。


PME的意思是,产品要与市场相匹配。我们判断一个商业模式的时候,需要挑战它的隐含假设。并且进行验证,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非得花好几个月的时候去验证。而是可以先做出一个最小化产品。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决定开发一个饮料自动售卖机并把它放在地铁站里前,我们可以先亲自在地铁里卖一个星期的饮料,看看是否有人买单。


如果效果好,那么证明这个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如果效果不好,那么,我们可以及时止损。


增长战略说的是,做增长要先在战略层面思考,确定增长节奏,然后才需要找到增长的方法。


北极星指标,也就是如何有效衡量增长。


举个例子:


早在Facebook成立之前,美国社交网络第一的位置属于MySpace。MySpace历史久,用户多,还有东家加大金主新闻集团撑腰,按说它可以轻易碾压由几个大学辍学生创办的Facebook,但它最终输得一败涂地。


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二者的一个有趣的区别是:MySpace公司运营的主要指标是“注册用户数”,而Facebook在成立的早期就把“月活跃用户数”作为对外汇报和内部运营的主要指标。


MySpace一直把重心放在注册用户数的增长上,陷入对“虚荣指标”的追逐。用户数看起来在不断增加,但没有指向关键行为,增长停滞不前,企业会因此错误地估计形势。


相较而言,Facebook的月活跃用户数指标则真正指向了持续的活跃用户的增长,指引着管理者的决策方向,指导着企业的运营手段。


所以,找到企业的北极星指标,是做增长的第三个前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02、增长思维模型


我们了解了增长思维模型后,我们就来看看这8个部分到底是什么?


1、认知


通过打造品牌来实现增长。打造品牌需要先做好产品定位。PMF(产品和市场的匹配性)是关键,需要通过mvp来进行验证和迭代。


定位的时候,要把用户的需求细分再细分,直到不能细分为止。


举个例子:


对水果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往下细分到西瓜、梨、橙子。橙子可以再往下分类,有脐橙、冰糖橙等。


我们做定位至少要在以下三种结果中取其一:封杀品类、封杀场景、封杀特性。


举个例子:


红牛基本上封杀了开长途喝的饮料这个场景;神州专车基本封杀了打车需要的“安全”这个特性;海飞丝也封杀了大多数人对于洗头时“去屑”的这个特性;清扬也想打“去屑”这个点,于是它创造了一个更加细分的品类——男士去屑。


所以我们要牢记定位的特点:细分、狭窄、聚焦。要在一个细分领域里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足够的购买联想,让用户想买什么的时候想起你。这就是定位希望起到的作用。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当然有了定位,那就是品牌了。对于品牌就是找到待办任务。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必须要起到call to action的作用,就是要让每一个流量都最终指向变现。因为传统的品牌运作手法毕竟很难形成闭环,也就是我不知道这笔品牌投入能换回多少收益。


所以在增长模型里讲品牌,call to action就尤其重要。


其次,品牌要服务于产品的核心增长逻辑。


比如,VIPKID,教育公司的增长核心是用户推荐,他们花了很多预算去打品牌,但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户推荐。


所以在增长里,其品牌的逻辑不再是简单地曝光,而是创造用户推荐的动因和素材。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确定自己增长逻辑的核心,然后再围绕它去做品牌。


2、接触


接触指的是产品与用户相遇这个过程,也就是互联网公司常提的“流量”这个词。在增长黑客的AARRR模型里,它就相当于第一个A:用户激活。


对于流量作者的两个核心观点是:第一,任何产品都要打造自己的流量池;第二,对任何一个流量,我们都要去挖掘它快速变现的可能性。


我们做流量时,需要对流量思维进行警惕。什么意思呢?作者说,先要分清自己的生意是流量生意还是超级用户生意,与之对应的思维就是:流量思维或超级用户思维。


流量思维,关注的是流量和转化率,重点在于如何获取便宜的流量以及如何提高每个渠道流量的转化率。它默认这些流量是一次性的,每次流量的到来都伴随着新的成本。


超级用户思维的重点是LTV/CAC的值,首先LTV要大于CAC,这个生意模型才成立,其次LTV/CAC的值越大,生意就越有价值。挖掘并提升一个用户的LTV是整个模型里最关键的地方。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举个例子:


同是饭店,景区里的饭店做的就是流量生意,一个景区你可能一辈子就去一次,但对景区饭店来说,每天门口会有很多游人经过。而小区旁边的饭店做的就是超级用户生意,你可能会去好多次。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把我们的增长重点搞清楚了。


然后,我们就需要建立推广渠道,对于2C而言就是流量上做文章,通过回赏,助力,榜单,和拼团等方式获得裂变流量。


3、使用


在使用这一点就是需要找到真用户。获客不是增长的全部,要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来考量增长。“那么,在获客阶段,我该怎么去衡量其对整体增长的价值呢?”这就是关键行为要解决的问题。


用户增长从本质上讲其实是“用户行为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既可以通过增加用户数的方式增加用户行为,也可以通过增加单个用户使用频次的方式增加用户行为。


举个例子:


我们对今日头条这个产品可以做很多操作,比如:下载、注册、打开、看一篇文章、下拉一下看更多的文章、通过文章底部的推荐看其他文章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使用”这个产品。但作者认为,在今日头条的早期,它应该将“下拉一下看更多的文章”作为用户的关键行为。


这个行为标志着用户明确认知到今日头条的价值。通过这个操作,用户可以看到更多符合其喜好的文章。


如果我们要让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就要做好万能的行为三角。购买行为的三角:动力因,触发物和能力。


首先,目标人群要有足够的动力使用你的产品;

其次,用户人群从支付能力、软硬件环境、自身情况等方面要有能力来使用;

再次,在适当的场景要出现触发物,也就是目标物,从而刺激用户使用。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行为三角模型:


(1)动因:排除动因偏差;刺激和加强动因,包括:对比效应、环境压力、标杆效应、利他效应、59秒效应、角色刺激、制造稀缺。

(2)能力:降低门槛;能力的6个维度:时间、脑力、体力、金钱、环境阻力、熟悉程度。

(3)触发物:头脑里的触发(品牌的作用);场景的触发(流量的作用)。


4、首单


让用户消费,就需要排除用户的顾虑。可以从信任和价格方面入手。信任手段包括:品牌承诺,用户体验和第三方背书。价格方面,运用行为经济学知识来设计价格体系。


a、品牌承诺


品牌承诺。它指的是产品方向用户做出承诺,且兑现承诺。


b、用户体验


用户的良好体验可以有效促进购买,我们该怎么主动提升用户体验?那就要建立用户的体验管理体系。


一是通过这些用户的体验反馈来改善产品,二是通过这些用户的体验促进真正的购买,三是通过用户的评价去影响新的用户群体。


比如,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有试听课,这就是在管理用户体验。


c、第三方背书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都是很懒的,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我们的大脑习惯于间接但省力的方式,其中第三方背书尤其明显。第三方背书的逻辑在于你信任一个第三方,进而倾向于使用第三方推荐的产品。这里的第三方背书又分成了熟人背书和权威背书。


举个例子:


水滴筹从0发展到1亿多名付费用户,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它的产品的逻辑也很简单,一个生病的患者通过水滴筹来筹款,将筹款链接发送到微信上,他的亲朋好友给他筹款,这是一度好友。


但如果只靠一度好友,他们是很难发展这么快的,大量的二度好友,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参与了进来,由此他们的用户数量才快速裂变起来。那么为什么二度好友要为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筹款呢?


这是因为用户与二度好友之间的中间人:一度好友。我们在某个筹款项目里往往会看到一度好友这样背书:“这是我亲姐姐,请大家帮忙!”“同学家的孩子,情况属实,请大家帮忙!”因为朋友的背书,我们会相信病例是真实的。


而价格顾虑排除的方法论: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规避损失、价格锚点。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5、复购


增加替换成本,另外从提升用户满意度,提高需求满足率,帮助用户成长,建立会员价值,满足率、峰终定律、利用网络效应等方面提高用户复购。


举个例子:


很多公司的楼下都有便利店。然后有一个机器,有的卖咖啡、有的卖饮料。它们进行了优化:第二杯半价的咖啡,顾客可以下次来取。


你不是担心第二杯咖啡喝不完吗?没有关系,只要在小票上盖一个章,顾客就可以下次再来取了,这样你的顾虑不就没有了吗?很多人都爱上了这个活动,动不动就“来两杯咖啡,存一杯”。


6、习惯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置增强回路,让用户记住我们,从而上瘾。


比如,我们每天早上起来会做什么,肯定是刷牙,接水、挤牙膏,开始刷,一气呵成。而这个就是养成了习惯。


因此,我们要将自己的产品植入到用户的习惯回路当中去、可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一,创造新习惯;第二,改变旧习惯。


建立惯常行为,暗示和奖赏。暗示可以是时间、地点、情绪、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等,也就是给用户一个信号。


比如,360杀毒软件会给用户的电脑系统体检打分,它给用户的信号就是“电脑有很多垃圾,该清理了”;加多宝的广告里常常是一群人在吃火锅时喝加多宝,暗示用户“吃火锅会上火,这时候要搭配加多宝”。


同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想让他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就要设计一个睡前仪式:洗澡、喝奶、刷牙、讲故事、亲一亲他,做完这些步骤,孩子就明白“我该睡觉了”。


那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旧习惯,不要想着压制它,并让它从生活中消失,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替代品。


比如,音频软件喜马拉雅曾经的产品口号是:“路上堵车,听喜马拉雅。”堵车这个场景大家常常遇到,这时候人总是又焦躁又烦闷,空间有限你又不能做太多事来打发时间。


以往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放点音乐,或者玩会儿手机,通过这些行为来消除无聊感。


现在,堵车这个场景的暗示和打发无聊的奖赏都没有改变,你只需要把以往的惯常行为改成听喜马拉雅就可以了。


7、分享


让用户分享,实现品牌传播。


人愿意分享的场景有以下三种:


主动分享:使用户感受到价值,产生了愉悦,从而带动了自发转化。

社交货币:能让用户和亲朋好友之间产生社交互动。

利益刺激:产品对用户有好处;或者用户帮你宣传,能从中拿到好处。比如,滴滴用红包刺激用户转发。


8、流失


当我们的用户活跃度降低了,我们就需要警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减少用户流失。用户流失环节的模型是:回归啊哈时刻、损失厌恶、建立召回渠道。


比如,损失厌恶,就是我们在流失环节的第二个方法论。损失厌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同样是100元钱,你捡到和丢掉所带来的快乐和遗憾感是不成正比的,丢掉100元的遗憾感要大得多。


再比如,我们每个人的微信里其实都有大量的微信群,即便你清楚某些群你一年也不会打开一次,你也很少退群。你可能会想,说不定某天会出现一句有用的群留言呢。


创造沉没成本,是加强损失厌恶感的不二法门。还有我们可以增加沉没成本,利用宜家效应增加手中的砝码。通过激励提高用户离开平台物质成本和心理成本,从而确保留存率的稳定。


执行用户激励机制,4个抓手:利益、荣誉、情感、安全。比如,各种加息劵、抵用券、红包等。


最后的话:


由于篇幅问题,我们只能分享这么多,书中的54个模型无法全部总结出来。但是重点已经总结完了。我还是建议大家看一下书籍,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增长思维》: 2个方面,54个思维模型教你成为增长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