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在李白的《少年行二首》中有言道: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青少年給人的感覺總是意氣風發,渴望能夠表達自我。在過去的百餘年中,青年群體的思想和文化在以成年人為主導的社會中長期得不到重視。而在現今新媒介崛起的社會時代,年輕人的主體性力量得到了解放。他們的文化建構,文化反哺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強。可以說,我國當代的青年群體及青年文化獲得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寬鬆的生存及發展空間。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這樣的尬舞視頻,對於這種"非主流"文化的具體生成時間很難做到精準地把握,但通過對過往報道和網絡論壇帖子的查證,基本可以判定,"非主流"最早是在2005—2006 年開始逐漸形成並擴散的一個形容中國青少年時尚新風格的概念詞。而"殺馬特"文化的誕生時間則更為明確,根據媒體對"殺馬特"之父羅福興的採訪,"殺馬特"一詞是2008 年在深圳打工的農村少年羅福興在網吧上網時創造的概念,"殺馬特"三個字本身則是他根據帶有時尚之意的英文單詞"smart"的讀音所做的一次創作。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在這裡要先澄清一點"殺馬特"和"非主流"在現在看來似乎是一體的,但是在其誕生之初二者確是有者明確界限的,。比如在2016 年天涯論壇娛樂八卦版裡《說實話,你有沒有跟風當年的非主流,哈哈哈》的一貼中,發帖者就提醒回帖者們應當區分"非主流"與"殺馬特"。因為"農村洗剪吹殺馬特,當時是被非主流嘲笑的對象。" 這也點明瞭"非主流"與"殺馬特"在參與群體上的一個明顯區別。"非主流"文化的成員一般指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生的"80後"及"90後",而"殺馬特"文化的成員儘管在年齡上與"非主流"人群相仿,但一般都被視為非都市出生,選擇進城務工的青少年群體。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根據蒐集來的資料,殺馬特之父羅福興1995年出生在廣東梅州五華縣的農村,小學五年級時,他開始上網並沉迷於網吧。在馳騁網絡遊戲世界時,羅福興被遊戲中人物的"視覺系"造型吸引。無聊之餘,羅福興就開始模仿"視覺系"中的人物造型。他去村裡的理髮店搗鼓了一個爆炸頭,並從兩元店買來染髮水將頭髮染成粉紅色。他還在嘴唇上抹了口紅,耳朵上打洞戴上白色耳環,穿上黑衣塗上紋身,並劃破牛仔褲的膝蓋位置,以一種不同常人的非主流穿戴打扮行走街頭。本來想著自己玩玩,令羅福興想不到的是,這一造型竟成為了互聯網亞文化的一個開端。羅福興的造型通過網吧的攝像頭在網上傳播開來,大家都說他"酷比時尚"。羅福興在電腦上搜索"時尚"發現了"smart"這個詞,從小就用寫白字的方式記英語單詞發音的他將"smart"讀成了"斯馬特"。後來,他覺得不夠霸氣,又將"斯馬特"改成"殺馬特"。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隨著崇拜者的增多,羅福興從一個普通的QQ群主搖身一變成為領袖式的人物。他各式各樣的髮型成為殺馬特家族的樣板,殺馬特創始人的稱號不脛而走。在QQ群中,羅福興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一切像極了當今的微博超話和飯圈文化。2011年,他所在的工廠老闆認為他的髮型和工廠服裝不搭配,要求他把頭髮剪短。他於是藉機剪了頭髮,找了個理由退出"殺馬特家族",此後連QQ也不怎麼上了。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過了沒多久,他離開工廠,去學習美容美髮,又開始留起爆炸頭。但在美髮店工作的一次經歷,讓他對"殺馬特"再一次產生自我懷疑。一名顧客拒絕了他的服務,理由是他的樣子看起來沒什麼水平,這讓他倍感失落。他很不能理解,"殺馬特"只是一種自我形象的表達,並沒有造成社會危害,為什麼會招來眾多的嘲諷和批判。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雖然"非主流"文化和"殺馬特"文化的參與者在時尚文化場域中只想通過新風格的確立使自己獲得一種安定的身份,但其仍是遭到了主流文化的否認,這背後或許是因為主流文化對於這種亞文化越軌行為的一種打壓,也或許是因為這些殺馬特青年在社會的分工和角色處於底層,且大都分佈在技術含量不高或勞動強度較大的職業領域(如快遞員、保安、理髮師等)。這些青年大多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比起第一批進城務工人員,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不低,近乎中等教育水平;他們的著裝怪異而略顯荒誕,妝容大膽但缺乏美感,髮型誇張到驚悚;他們自恃時尚先鋒卻為時尚所不齒,他們意圖領導潮流卻從來不曾融入其中。在某些城市人眼中, 這不過是新生代農民工的鄉土審美和粗鄙品味,傻氣、土氣的一種表現。事實上,在當下的中文語境中,"殺馬特"也確實被褪去了時尚前衛的外衣和音樂的光環,變成了一個帶有侮辱色彩的稱謂,變成了關於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蹩腳又滑稽的生存實態的代名詞。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所謂新生代農民工,就是指那些仍然持有農村戶籍但在城市中異地就業,從事非農勞動的80後、90後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的文化程度與職業技能水平比父輩要高,互聯網、手機等現代信息手段拓展了他們的視野,相較父輩他們更加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並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城市中擁有"一席之地" 。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殺馬特"行為在我看來就是新生代農民工努力向市民化邁進、融入城市生活的的大膽嘗試。這種嘗試源自對城市青年非主流文化的模仿, 帶著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理解、認同、嚮往和對自我的肯定, 他們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接近、融入城市。他們大膽嘗試自我表達的方式雖不被認可但卻可以看做民眾自我認識的提升。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隨著80後、90後年齡的增長,就像老話說的:你沒法永遠年輕,但是永遠有人正年輕。00後開始逐步邁進青年時代,前幾年幾乎銷聲匿跡的殺馬特文化突然開始文藝復興,這是我怎麼也想不到的,只是這次的殺馬特文化在外在形式和本質上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當年的"殺馬特"青年和今天的"精神小夥"大多都是來自農村,但殺馬特青年渴望城市生活、渴望能夠融入城市群體之中,而"精神小夥"群體卻十分享受農村生活的愜意,他們與父輩一樣大多有著進城務工的經歷,但他們卻不像父輩一樣渴望融入城市。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我曾看過快手上一名精神小妹的直播,她在直播中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因為當時沒有錄製,我在這給大家轉述一下她的大致意思吧。她那天在直播中操著一口濃重的河北口音講述了她進入電子廠流水線工作的經歷,她見識了城市的燈紅酒綠,也見識了組成大城市最底部的掙扎求生的人。貧富差距的巨大落差同樣讓她感到難受,但是她選擇了與父輩完全不同的道路。她選擇回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熟悉的環境中她可以讓自己不會生活得很累很壓抑。相較於那些比她歲數小一點的沒有進城務工經驗的青年,她便成了所謂的見過"大世面"的人,而她正處於年少輕狂的時期,這讓她想讓自己在他人眼中保持一種神秘感,於是她穿起了豆豆鞋、畫起了精神小妹標誌性煙燻妝。

從當年的殺馬特到今天的精神小夥,中國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發展

現在的精神小夥文化與此前的殺馬特文化可以說一脈相承,精神小夥文化繼承了殺馬特文化中渴望表達自我的目的卻又摒棄了那些誇張的髮型和鳳舞九天類型的重金屬音樂。社會搖與社會語錄成了他們的表達方式,五彩炫光的鬼火摩托車是他們最心愛的玩具。無論是殺馬特還是精神小夥,二者都是農村青年的自我表達形式、本質上並無區別,開頭我也提到了我國當代的青年群體及青年文化獲得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寬鬆的生存及發展空間。這體現在民眾對於這種亞文化的接受程度上,過去人們嘲笑非主流、殺馬特青年,現在的"精神小夥"卻更加類似一種梗,雖未被主流文化接受但也並未像過去殺馬特文化那般排斥,可以說這種青年自我表達的亞文化是我國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80後的非主流,90後的殺馬特,00後的精神小夥,那麼下一代青年會是什麼呢?我也很好奇這個問題,這種循環或許會持續好幾代人,大家笑一笑就好,我們下期視頻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