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銀戰國犧尊,沙土中挖出來的“牛”真牛

戰國時期,齊國都城外,一場隆重的祭祀正在舉行。一片廣袤的田野上,一名中年貴族站在祭祀的供桌前,各種祭祀用的物品擺滿供桌。

忽然,這名中年人手一揮,侍者懷中抱著仿牛形酒尊走到近前。只見這酒尊四足矮短,通體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嵌飾的彩雲線飾,頭頂及雙耳間都鑲嵌有綠松石,雙目圓睜。

參加祭祀的人無不為犧尊的出現而嘖嘖稱奇,能夠享用犧尊盛放的美酒,足以證明這場祭祀的隆重……(文/ 田可可)

錯金銀戰國犧尊,沙土中挖出來的“牛”真牛

“齊國最富,楚國最大,秦國最強……”這是史學界對戰國七雄的一致評價。

而臨淄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的都城,是燦爛輝煌的齊文化的發祥地。悠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大量文物古蹟,被譽為“地下博物館”。

當時的臨淄還是著名的“國際都市”。這裡經濟發達,民風淳厚,從國君到平民百姓,皆好飲酒。

進入戰國時期青銅範鑄工藝雖然已經步入衰敗期,但錯金銀鑲嵌工藝在這時期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做為海岱之邦的齊國,齊人自古就有尚武善酒的習俗。在齊地同時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酒具,比較著名的酒器首推戰國時期金銀錯鑲嵌銅犧尊。

錯金銀戰國犧尊,沙土中挖出來的“牛”真牛

什麼是犧尊?用牛形做的酒器

犧尊也被稱作“犧樽 ”、“犧罇 ”、“犧鐏 ”,是一種動物造型的盛酒器,多見於春秋戰國和商周時期。《說文解字》中記載:“犧,宗廟之牲也”,“牲,牛完全。

”也就是說,完整的牛稱為“牲”,用做宗廟祭祀的完整的牛,被稱為“犧”。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

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不過,也有學者有不同意見。孔安國在為《尚書·微子》所作的注中是這樣解釋的:“色純曰犧”。比如“犧牛”“犧羊”分別指祭祀所用的純色牛和純色羊。

鄭玄在為《周禮》“庖人”作注時說:“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古人最早馴化的六種動物稱為“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豕(豬)。

這些動物在被飼養的時候稱為“畜”,“將用之”即要把他們作為祭祀品的時候稱“牲”。按這樣解釋來說,“犧”就是用來祭祀的完整的牛、羊、豬等。

那麼犧尊的造型也不應該僅僅是牛的造型,羊、豬、家禽造型的尊也可以被稱之為犧尊。

《禮記·王制》記載:“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天子和諸侯都要祭祀這兩種神,因此用作國家的代稱。

天子祭祀社稷的時候使用大牢,“大牢”即太牢,是指牛、羊、豬三種祭牲全都具備;諸侯祭祀社稷的時候使用少牢,是指只用羊和豬這兩種祭牲。

由此可見,牛作為祭祀象徵著身份,只有天子才能夠使用。目前出土的春秋末期戰國早期的牛造型犧尊也跟諸侯墓中出土的九鼎一樣,代表著周王室的衰落。

錯金銀戰國犧尊,沙土中挖出來的“牛”真牛

怎麼被發現?磚窯廠工人挖土偶然得之

犧尊作為齊地的“特產”之一,不但製作華美,而且“產量”豐富。自秦漢魏晉到今天,齊國犧尊的發現,見於記載的已有四件:曹魏時期(220-260年),在魯郡(今曲阜、滕州、泗水一帶)地中發現齊大夫子尾陪嫁其女兒的犧牛形酒尊一件。

西晉永嘉(307-312年)中,曹嶷(yí)在青州發掘齊景公冢時得二尊,也作犧牛形。再就是齊中華等人在商王村原臨淄區磚窯廠發現的這尊戰國時期金銀錯鑲嵌銅犧尊。

1982年7月17日,在臨淄區稷下街道商王村磚窯廠,西齊村村民齊中華帶著5名村民和自己十六七歲的兒子正在挖取做磚坯用的沙土。

取土的地方已經挖到地下近3米深,這裡的土沒有雜質,很適合用來燒磚。挖著挖著,齊中華等人突然挖出了厚達20釐米的石子層,幾名村民很不高興,因為他們得把這些帶有雜質的土運走,用這樣的土燒出來的磚是要“粉”的。村民齊中波生氣地砸了一钁頭。

這一钁頭下去,奇蹟出現了。齊中波立即扒拉開周圍的沙土,露出了一塊金屬樣的東西,形狀像是動物的腿。待全部出土,大家發現,此物件通體灰綠色,造型奇異。生活在齊國故都的人對地下挖掘的東西都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判斷,“這是文物!

”齊中華說道。他用手抹去上面的泥土,發現這是個牛形的器物,身上鑲嵌了許多金絲、銀絲,左眼球是塊“黑寶石”,但右眼的寶石缺失。齊中華等人判斷這件文物非同一般,要趕緊獻給國家。臨淄文物管理所接收了齊中華送來的“牛”。

恰巧當時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臨淄設了工作站,工作站的文物專家羅勳章看到銅牛後,立刻說出了這件文物的名稱——犧尊。

經過多位專家鑑定,這件文物被確認是一件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鑲嵌銅犧尊,系國家一級文物。此時,犧尊經過專家的處理,更像是一位光彩四射的明星——原來的灰綠色現在亮了許多,鑲嵌的綠松石和金銀絲也更光彩照人。

在這裡,齊中華和他的兒子代表無償捐獻文物的村民,受到了政府的表彰,當時臨淄文管所主任趙洪祥親自給他們頒發了紀念證書。現在,這個錯金銀鑲嵌戰國銅犧尊就陳列在齊國曆史博物館齊國曆史陳列廳裡。

錯金銀戰國犧尊,沙土中挖出來的“牛”真牛

有何價值?難以複製的國之瑰寶

仔細欣賞這尊錯金銀戰國鑲嵌銅犧尊,其首體接合處,合縫痕被項圈巧妙遮掩,項圈寬1釐米,鑲嵌有16枚橢圓形銀珠(已丟失10枚)。

口角左右錯銀絲兩道,各嵌8枚銀質星點,以示鬍鬚。頭頂及雙目間至鼻樑上端鑲嵌綠松石,眼球裡是墨精石,眼上眉毛是各嵌7枚長方形綠松石塊。牛背上有一蓋,蓋為一個扁嘴長頸禽,禽頸反折,嘴緊貼背上,巧成半環形蓋鈕。

犧尊背上蓋鈕之下,就是把酒倒進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裡。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現代酒壺的“流”,則在犧尊的嘴裡。古人用犧尊倒酒之時,酒從犧尊嘴裡流出,別有一番情趣。

當然,犧尊最為引人矚目的,還是遍佈其全身的金銀裝飾。犧尊整體以銅鑄成,全身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交錯鑲嵌出菱形圖文,非常富麗、精美。

錯金銀戰國犧尊,沙土中挖出來的“牛”真牛

1973年,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介紹了金銀錯製作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

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

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雖然犧尊已是聲名大噪,但它的身世至今仍然是個謎。

錯金銀戰國犧尊,沙土中挖出來的“牛”真牛

犧尊出土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工作站的專家們曾到磚窯廠取土的地方勘察過,再也沒有發現其他文物。從勘察情況來看,可以斷定那裡曾經是一個戰國貴族墓地,但更詳細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犧尊有著十分流暢的線條,兩千多年前的祖先,是如何將它鑄造成功的?牛身上覆雜華麗的金銀絲,又是怎樣鑲嵌上去的?

據悉,幾年前故宮博物院曾經要複製這件國寶,但至今沒有成功。種種疑問,更增加了犧尊的神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