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治理沙漠 死亡之海生機盎然

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得到全面治理的沙漠。在1.86萬平方公里的浩瀚沙漠上做到”綠進沙退”,當地人民不僅擁有百折不撓的韌勁,還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為治理沙漠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

庫布其沙漠是次生性沙漠,漢武帝時期這裡還是水草豐美的“朔方郡”,2000多年來的大量無節制開墾放牧,使庫布其生態嚴重惡化,成了名符其實的“死亡之海”。

庫布其宿疾難除,但是今天的庫布其人治病有方,他們的辦法是“南圍北堵,中間分割”。沙漠的周邊被連綿的人工林緊緊鎖住,中間則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為飛機播種人工植苗創造條件。

同麥草做成的草方格、沙柳等傳統沙障相比,鋪設效率提高3到5倍,材料搬運量降低了20到60倍。用水槍噴射的水氣流在沙地上衝出直徑幾釐米深一米的洞,然後將樹苗種進去,這相當於給沙漠做了個微創手術,這就是大名鼎鼎、在庫布其沙漠上廣泛使用的微創氣流植樹法。它的特點是,減少了土壤擾動,保護了土壤的墒情和原有結構,水流瞬間衝擊在洞裡形成保水防滲層,種植每棵樹只需要3公斤水。

這套方法由內蒙古億利集團發明。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副院長張立欣介紹說:“過去造林需要挖坑、植苗、澆水、填土四個工序,種一棵樹需要十幾分鍾,現在我們通過這項技術的改進,將四套工序變成一套,大大節省的造林的時間,兩個人合作十秒鐘就可以種植一棵樹。”

如果是在取水不方便的地方,微創技術植樹還有個配套方法,用特殊的螺旋杆在沙漠上鑽出小洞。這種螺旋杆法,植樹效率和氣流法非常接近。

新的技術高效實用,得到廣泛的應用。億利集團運用微創技術,10餘年來種植樹木超過10萬公頃,節約費用15億元人民幣以上,加快了庫布其的綠化進程。

2009年微創氣流法植樹技術面世之後,“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又應運而生,這種方法通過大數據精準判斷沙漠風沙運動規律,精準測量沙丘迎風坡植樹的位置,與微創氣流法結合進行種樹,覆蓋沙丘斜坡坡面四分之三,留出坡頂位置讓沙丘頂自然沉降,破解了沙漠斜坡流沙大、挖坑難的問題,實現了“風吹、樹擋、沙降”。

過去在沙漠種樹,需要推土機把大沙丘推平,六百多平方米的範圍需要1500元~2000元人民幣,新技術在庫布其沙漠大範圍運用近十年來,整個沙漠的高度降低了近50%。

對於無路可進的沙漠無人區,現在植樹也有辦法了,那就是使用無人機播種。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項目研究員郝亞峰介紹說:“這個無人機一次可以攜帶十公斤種子,能播種大約6600多平方米的範圍,用時僅為10到12分鐘。”

據介紹,這種方法適合雨季前,每個種子帶有營養保溼物質的包衣層,有一定粘性。種子撒下去以後就會粘在沙地上,雨後就可以萌發了。

其他的技術還有“甘草平移技術”“種質資源技術”等,都在沙漠生態恢復建設中大顯身手。億利集團沙漠生態部的首席治沙專家韓美飛,原來是一名中學教師。他投身庫布其治沙20多年,內中艱辛無法言表。曾經由於經常出入沙漠遭遇風吹沙打,他的車牌由藍色變成了白色,被交警誤認為是假車牌。韓美飛說,大部分治沙技術不是來自實驗室,而是人們在沙漠裡植樹過程中,一點一點琢磨出來的。當年他們背水進沙漠植樹,剩下的水捨不得浪費,都澆在樹苗旁,衝出來的小深坑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經過反覆研究試用,慢慢的“微創氣流法”成型了。

庫布其的治沙新技術已經運用在中國西部的其他幾大沙漠和荒原,並在庫布其沙漠論壇上免費向國際上分享。“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不僅向世界傳播中國治沙模式,也致力於積極推廣中國治沙技術。

(丁波 鄭立恆 王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