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猴康复后可保护以后暴露,“终身免疫”恐为过度解读”

基于恒河猴感染新冠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秦川等人认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不会再次被病毒感染,且新冠病毒不会在康复患者体内潜藏很长时间。出院病人核酸检测“复阳”,很可能是因为病人出院前的核酸检测出现了“假阴性”,或者病人尽管满足了出院标准,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康复,而不可能是因为再度感染。

“根据我们目前对于恒河猴的纵向研究,如果在初次感染之后不久,恒河猴体内产生了中和性抗体,那么再次感染便不会发生。因此,当康复患者体内产生足够多针对新冠病毒具有免疫作用的特异性抗体时,他们便不会被传染。”秦川等人在论文中写到,“因此,进一步改进诊断技术、抗体检测并从呼吸道下部取样检测,对于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治愈是必要的。”

秦川等人对于恒河猴的研究结果是否能够推广到人类身上?

“我们建立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比较成功,模拟了肺炎的病因学和病理学,在认识疾病机理、研究机体免疫机制,传播途径,评价疫苗和药物等方面,对临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秦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实验发现,动物经新冠感染后,在康复过程中会产生中和抗体,这个过程与病人是非常相似的,且中和抗体可保护动物免受二次感染,这提示了疫苗研发是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二次感染研究中确立的检测指标,对于疫苗有效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秦川补充说。

未参与此项研究的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表示:“不能直接推广到人身上,但有重要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以《重大发现 | 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首次发现感染新冠病毒一次,终生有抵抗作用》为题,对这一研究进行了介绍,然而秦川等人的论文通篇并没有提及“终生抵抗”或“终生免疫”,得出的结论只是“我们的结果表明,初次感染新冠病毒可以保护后面的暴露”。

“‘终生免疫’是对论文的过度解读。实验室结果提示,病人康复后会获得保护,但抗体在体内的持续、衰减情况和保护时间等,均需要长时间研究才有结论。”秦川表示。

对于媒体夸大其词的报道,金冬雁认为:“不能说终生免疫,但至少可以抵御再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