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北京老壺”的壺中天地


人物│“北京老壺”的壺中天地

“北京老壺”—宋雙才先生

與紫砂壺結緣四十餘年,宋雙才先生在收藏圈內以“北京老壺”的頭銜聞名。這位資深藏家頗愛《易經》中的一句話:“天地未分謂之壺”。在他看來,一把好壺,就是一個大千世界;而一個愛壺者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永無止境。

這個冬日,藏有數百把珍品紫砂壺的宋雙才捧出幾把愛物,讓我們見識了這些有限空間之中的無限意趣。

識壺│從瞭解“泡茶隔夜不餿”開始

1975年,宋雙才買到了人生中第一把紫砂壺。當時他在清華讀書,到宜興附近實習,聽從母親的叮囑,用六塊錢購回三把壺。除了母親反覆強調的“泡茶隔夜不餿”,彼時的宋雙才對紫砂壺幾乎一無所知,因此,只用行李捲草草一包,就把壺帶回了北京。

27年後,宋雙才無意中看到一檔關於紫砂壺的節目,第一次瞭解了“隔夜不餿”的奧秘:紫砂礦土為宜興獨有,燒製後呈雙重氣孔結構,透氣而不透水,茶水自然不易變質。紫砂珍稀的特性和優美的器型打動了宋雙才。

但是,市場上購買了十幾把壺之後,宋雙才發現,紫砂壺材質、器型良莠不齊,定價也十分隨意。於是,宋雙才開始學習、研究紫砂壺。他每日留心關於紫砂壺的信息,查找相關資料,到各地看壺、買壺,甚至在網上做起了紫砂壺論壇的版主,“北京老壺”的名號也就此不脛而走。

學壺、尋壺、賞壺的過程中,遇到好壺,他珍視不已,不忍出售;另一方面,紫砂文化博大精深,要在收藏圈裡有話語權,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客觀、公正,這樣的態度和胸襟,只能來自愛壺、惜壺的收藏家。


人物│“北京老壺”的壺中天地

底槽清泥湯傑制大彬六方壺

鑑壺│好壺要有精、氣、神

研究、收藏紫砂壺十餘年,宋雙才的家中擺滿了各式紫砂壺;而關於紫砂壺的資料、書籍,則堆滿了“老壺”的書架。多年的深研、實操,讓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紫砂壺評定準則。

“老壺”說,壺可分三類:一是實用型,即日常器皿;二是工藝品,做工精美,可批量生產;三是作品壺,這是按照一定主題思想進行的獨立創作,可屬藝術品範疇。

一把真正意義上的好壺,首先應該是作品壺。而作品壺中的佳作,則一定要“精”“氣”“神”兼備。

一把好壺,線條優美,比例和諧,工藝精湛。每一根線條都富有生命力,都帶著伸張的彈性,充滿了向外的張力。這樣的壺,飽滿而富有神韻,整體有著一種生命力。“多一分則嫌肥,減一分則嫌瘦”,這才符合一個“精”字。

壺為佳品,除了做工精緻,還要有一種舒展高貴的姿態。這是一把壺的“氣”,是氣質,是風範,既有端莊自如的自在感,又藏著一股子勃發向上的氣度。一把壺有“氣”,就是要設計上氣韻貫通,上下呼應,左右相顧。有“氣”之壺,或磅礴大氣,或嫵媚婀娜,無論豪邁粗獷或細膩溫柔,皆有動人之處。

判定壺的好壞,定要品鑑此壺是否有趣味。趣味即一壺之“神”,這神,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表之外;這神,既是傳承先人,又是自成一派。“神”是人力與自然之力的完美結合,形可複製,態可模仿,而“神”則是獨一無二難以重複的。這種神奇獨到、無與倫比的美感,構成了壺之“神”。


人物│“北京老壺”的壺中天地

清代紅泥品字提樑壺

尋壺│因壺而生的機緣

秉承著獨有的品鑑理念,宋雙才已藏有紫砂壺五六百把,其中不乏名家經典。每當友人或慕名者來訪,“老壺”就“請”出幾件心愛之物,與愛壺之人共賞。品鑑之餘,宋雙才總會講起他尋壺、訪壺的許多往事,在他看來,因壺而生的機緣,蘊藏其間的理念,會令一把壺更有靈性,也更值得珍惜。

宋雙才珍藏著一把竹簍仿生壺,當年他無意中購得此壺,剛一入手,就頗為驚歎:這把壺不僅用料、形態都是一流,最妙的是壺身的竹節造型,一根根、一層層交錯而成,搭扣的節奏、空間、弧度,全都恰到好處。最為可貴的是,如此繁複的編織造型,居然一直延續到鈕底,即便是看不見的地方,細節也毫無疏漏。因此,整把壺雖是泥料所制,但一眼看去,壺身滿是竹子纖維質感帶來的張力,活潑、輕盈而不呆板。

收到好壺的宋雙才很激動,此後十餘年間,他多方探求壺的作者,但始終未能找到。他只能揣測:或者是一位低調的紫砂高人,大概也已不在人世了。沒想到,幾年前,宋雙才突然接到一個電話,來電者正是壺的作者——一位來自宜興竹編廠的退休工人。老人說,做紫砂壺,不過是自己的業餘愛好,自己熟悉竹編,就把這門手藝跟紫砂做了個結合。輾轉聽說有行家欣賞自己的作品,感到很高興也很欣慰。

宋雙才大為感慨:老先生並非專業人士,一生也只做這一款壺,卻做出了可以傳世的精品。可見,一個人,只要用心琢磨、全心投入,就真的能有所成就。而紫砂這種材質,也是有靈性的,你全心全意地付以真心,它也會誠實地全然回報。

“老壺”也曾收過一把顧景舟的壺。壺的上一個主人不識珍品, 將其置於爐上溫茶,以至壺身茶跡斑斑。“但是這種斑痕並不能抹殺它的高貴,經過一段時間的養護,它仍舊可以恢復原貌。”宋雙才說,紫砂壺看似易碎,實則堅韌,即便一時間不被理解,不被認可,它也依然心平氣和地面對。


人物│“北京老壺”的壺中天地

拼泥時大彬源遠堂款

愛壺│做一個能把紫砂壺說清楚的人

在宋雙才看來,紫砂壺不僅能給人帶來欣賞的愉悅、傳遞人生的哲理,還映射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深厚文化底蘊。

“老壺”說,紫砂壺與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淵源,它跟人有親切感。上到皇家貴族,下到販夫走卒都喜歡。“據說黃山那邊有一個村,家家戶戶門口掛一把壺,‘壺’、‘福’同音,藏壺,就是藏福。”

一把好壺,常常融會了詩詞書畫印等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精華,因此,無論是對製作之人還是收藏之人而言,與壺的長久接觸,既修養了心性,也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知。而這,是蘊藏於制壺、藏壺、賞壺背後,更為深刻也更為可貴的意義。

多年來,作為紫砂壺的研習者、收藏者,宋雙才一直致力於將正宗的紫砂文化傳播出去,“我是一個愛壺之人,有責任把紫砂壺文化傳承下去。”在他的考證中,早在明代,就有人寫過關於紫砂壺的專著,可惜考察範圍比較窄。數百年間,紫砂壺文化不斷髮展、進步,但玩兒紫砂的人多,深入研究的人少。

不研究,不考證,就會有謬誤。“老壺”說,現在關於紫砂壺的議論不少,但謬誤頗多,許多人對於紫砂壺的瞭解還很片面;另一方面,許多大師能做得出好壺,但卻整理不出一套能讓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

因此,宋雙才一直有個願望:整理考證關於紫砂壺的材料,撰寫一部關於紫砂壺的書籍,做一個能把紫砂壺說清楚的人。


人物│“北京老壺”的壺中天地

拼泥時大彬源遠堂款紫泥竹簍壺 徐世樸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