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赏(二)

徐悲鸿画赏(二)

《柳鹊图》轴,纸本,设色,纵100厘米,横61.5厘米。

自题:“卅三年春悲鸿,力行中学华琚仁弟新居落成,写此申贺。”下钤“悲”朱文印。鉴藏印一方,模糊不辨。

卅三年即指民国卅三年(1944年),徐悲鸿时年49岁。

1944年,徐悲鸿因患高血压与肾炎在重庆住医院半年,医嘱不得动笔做画。因此,这一年其创作数量锐减。本幅是他在年初应朋友之邀所绘,十分难得。图绘在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新春时节,刚刚泛绿的柳树枝头,高低错落地栖息着六只喜鹊,其中两只紧紧相依,窃窃私语,引得其他鹊儿驻足观望。

此图构思巧妙,鹊儿或单或双,围成一个“C”形,彼此间的距离有疏有密,位置或高或低,令画面富于节奏变化,不乏生动性。图中满绘随风飘扬的柳枝,以中锋运笔勾勒,线条粗细匀整,富有弹性,显现出作者坚实的线描功底。千丝万缕的柳枝,将分散的鹊儿联结在一起,共同谱写欢乐的春之曲,以祝华琚仁弟新居落成之禧。

徐悲鸿画赏(二)

《梧桐猫蝶图》 轴,纸本,设色,纵91.5厘米,横60.9厘米。

自题:“渝州六月,谢兄稚柳为我补栩栩之蝶,中国文艺社窗前景色。酷暑无聊写此遣兴。悲鸿。”画幅右下角钤“洗□清玩”朱文方印。

此图是徐悲鸿与谢稚柳联手创作的遣兴之作。谢稚柳(1910-1997年),字壮暮,能书擅画,并精于书画理论和鉴定。抗日战争期间,谢稚柳流寓重庆,与徐悲鸿同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和中国文艺社会员。中国文艺社建于抗战时期重庆的观音岩,主持人是华林先生。当时社内聚集了一批富有才华的进步画家。1945年,谢稚柳经著名画家张大千介绍与徐悲鸿相识。徐氏对谢稚柳的博学和才华颇为赞许。

图绘炎炎夏日,梧桐叶宽大肥厚,交叠连荫,一只长毛猫透过叶片的缝隙发现正在休憩的彩蝶,顽皮的它蹑手蹑脚,急欲捉蝶。画面情节生动,富有情趣。

图中梧桐叶的刻画很有特点,先以断断续续的墨线勾边,再以饱含花青与黄、绿的混合色晕染叶面,并趁湿绘叶的茎脉。勾勒与渲染浑然一体,水与色、墨交融生辉,成功地表现出叶片轻盈润泽的质感。

徐悲鸿画赏(二)

《奔马扬鬃图》轴,纸本,设色,纵41.4厘米,横52.3厘米。

自题:“菊生世仁兄、女士嘉礼。卅七年八月悲鸿写贺。”钤“江南布衣”朱文方印、“秀才人情”白文方印。

卅七年即指民国卅七年(1948年),徐悲鸿时年53岁。

由题款而知,此图是徐悲鸿先生赠菊生与某女士结婚的贺礼。由于他对女方不了解,未能题上女士的姓名。

图绘一匹骏马精神抖擞,在辽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徐悲鸿在动物画题材中,尤以绘马著称于世。他所创作的数以千计的绘马作品中,除1931年绘制的《九方皋》外,其余画的都是没有任何束缚的马:它们嘴上没有笼头,背上没有鞍鞯,身旁没有牧人或骑手。它们野性未驯,毫无羁绊,诚为徐悲鸿心目中自由之神的象征。

此幅是徐悲鸿的晚年之作,粗犷简练的运笔既合西方绘画中的解剖原理,又含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神韵。酣畅淋漓的施墨将马的骨骼、肌肉、皮毛刻画得惟妙惟肖;洒脱奔放的造型,则充分表现出马儿倜傥不羁的个性。

徐悲鸿画赏(二)

《骑虎财神像》轴,纸本,设色,纵78.5厘米,横55厘米。

自题:“画猫也是度平生,颇苦营营浪得金。请出赵兄无别意,虎(看)他骑虎好开心。癸未元日写本,淑华仁嫂供养。悲鸿。” 钤“悲鸿”朱文方印、“徐”朱文圆印。

癸未年为1943年,徐悲鸿时年48岁。

题款中的“赵兄”是指民间传说中能够招财进宝的赵公元帅。此图作为吉祥画,具有臆想和夸张的成分。方脸大汉赵公身着盔甲,外罩蓝袍,足蹬官靴,威风凛凛地骑在老虎背上。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被驯服得犹如病猫,全无霸气。

徐悲鸿在德国留学期间从学于油画家康普,在去博物馆临摹伦勃朗等名家画作的同时还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身的写生能力。动物园内的猛兽被关在半圆形的围栏里,这使得徐悲鸿可以从多个侧面、不同的视角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皮毛、肌肉、形体以及各种运动姿态。

本幅之老虎为淡彩水墨小写意画法,其皮毛先以赭色晕染,趁水分未干之际绘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纹理,墨线在湿润的纸上洇散,其若虚又实的水墨效果自然地表现出虎毛细密的质感。

徐悲鸿画赏(二)

《鸣马图》轴,纸本,设色,纵102.5厘米,横35.7厘米。

自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丙戌春悲鸿写于磐溪中国美术学院。”钤“徐”朱文圆印。

丙戌年为1946年,徐悲鸿时年51岁。

图绘一匹鬃毛飞扬、目视远方、长啸于旷野中的骏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是唐代杜甫的诗句,也是徐悲鸿绘马图中最喜欢题写的诗句,表现了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甘于屈服的抗争精神。

磐溪位于四川省嘉陵江北岸的山林间,因山腰的乱石丛中有一股清泉奔泻而出汇成清澈的溪流而名磐溪。徐悲鸿从1943年开始利用此处的祠堂,着手筹办研究性质的机构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张大千、吴作人、陈晓南、李瑞年、张安治、张英倩等为研究员。此图是他即将离开此地前往北平(今北京)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前所画。

徐悲鸿擅长画马,他曾在法国的巴黎赛马场、德国的柏林动物园画过数千张马的速写,对马的肌肉、骨骼、神情动态以及生活习性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图中扭背转身的立马以简练粗犷的笔墨勾染,造型生动,透视准确,形神兼备,气韵无穷。

徐悲鸿画赏(二)

《双马图》轴,纸本,设色,纵62厘米,横45.8厘米。

自题:“比德世兄天琼女士嘉礼。卅四年春仲悲鸿写贺。”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卅四年即指民国卅四年(1945年),徐悲鸿时年50岁。

本幅是徐悲鸿赠比德与天琼的新婚贺礼,图绘两匹并驾齐驱的骏马,在奔跑中相依相守的亲密景象。

徐悲鸿晚年绘马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图中马的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得准确、细劲、洒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

徐悲鸿画赏(二)

《晚秋栖霞图》轴,纸本,设色,纵87.3厘米,横47.2厘米。

自题:“辛未晚秋游栖霞归写此。悲鸿。”钤“悲鸿之印”白文方印。

辛未年为1931年,徐悲鸿时年36岁。

本幅左上吴倩题:“千里断鸿供远目,廿年芳草挂愁肠。阅悲鸿廿年前遗作,书石林词志怀。甲午吴倩题。”甲午年为1954年,时值徐悲鸿逝世一周年。

徐悲鸿在山水画创作上主张“外师造化”,到大自然中描绘实景,反对清初“四王”以来片面追求笔墨意趣的“样式山水”。此图是他游南京栖霞山后所绘,立意新颖,取景独特。全图右半部绘嶙峋陡峭的山崖,左半部写虬枝纵横的苍松秋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树木以自己的枝繁叶茂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己的绿装红叶装点着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鸿则以生动的笔墨创作了不朽的艺术篇章,为栖霞山的绚丽风景增辉生色。

徐悲鸿画赏(二)

《老殿古杉图》轴,纸本,设色,纵86.4厘米,横76.4厘米。

自题:“西天目山老殿古杉参天,不下万本。廿三年秋游之归忆写所流连。悲鸿。”钤“悲”白文印。

廿三年即指民国廿三年(1934年),徐悲鸿时年39岁。

1934年8月,徐悲鸿从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以及前苏联莫斯科等地举办画展后回国。9月,他不顾旅途的劳顿,率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孙多慈、杨建侯、文金扬、林家旗等人前往浙江天目山写生。他一边悉心指导学生,一边积极地进行创作。本幅便是他绘制的一处老殿前的古杉写生图。

此图构思富于机巧,运用对比和遮掩的手法来表现杉木的参天气势。图中并未直接绘出古杉的全貌,而是在其前面绘一圈低矮的古殿围墙,墙体的低矮衬托出古杉的高大。虽然墙体的遮挡隐去了古杉的根部,却扩大了观者想象的空间,巧妙地增强了古杉挺拔参天的气势。

徐悲鸿画赏(二)

《飞鹰图》轴,纸本,设色,纵106.9厘米,横35.6厘米。

自题:“呼吸入长空,夭矫神龙舞。凌轹日月光,助长风云怒。未应怀饥肠,威逼弱者惧。丙戌冬日悲鸿居北平。”钤“悲鸿之画”朱文方印。

丙戌年为1946年,徐悲鸿时年51岁。

此图上半部仅绘一振翅而起的苍鹰,怒目圆睁,警觉机敏,利爪粗长,如同刀刃,尽显凶猛之态。全画施墨酣畅淋漓,将墨之浓淡干湿发挥到了极致。雄鹰伸展的羽翼先以淡墨湿笔晕染,随之以浓墨绘凸起的羽翎,粗重的墨线增加了羽翼的厚度,表现出了鹰击长空的激昂气势和强大的力量。

下半部右侧自题三行,既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弥补了上实下虚的不足,保持了整幅构图的完整与稳定,也展示了作者晚年的书风:点画相参的魏碑笔法及结字自然而又不失矩度的特点,同时还以五言诗的形式补充了画意,点明了创作的主题。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内战。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先后暗杀了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这令徐悲鸿义愤填膺。此图表达了他希望全国人民奋起反蒋、平息内战的心愿。

徐悲鸿画赏(二)

《松柏双鹤图》轴,纸本,设色,纵82.7厘米,横47.6厘米。

自题:“壬申初冬悲鸿写于新都。”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壬申年为1932年,徐悲鸿时年37岁。

图绘两株粗细不等、高矮不同的松柏一正一斜地位于画幅的中心。柏枝上立一仙鹤,展翅欲飞,树下一鹤止步不前,抬头仰视。二鹤形成动静对比、高低呼应,极富情趣。

徐悲鸿曾在一幅画上自题:“树木不难写,但写之不佳则类硬柴,故须具生意。其要点乃在枝干精确之深浅,树皮滋润。枝干四布,则必不致柴,虽落叶无碍也。”此图较好地处理了树干与枝、叶间的关系,将苍松古柏表现得生机盎然。图中松柏的针叶先以花青染底色,然后以纵向墨点写其大意。

徐悲鸿画赏(二)

《葵花雄鸡图》轴,纸本,设色,纵139.2厘米,横47.8厘米。

自题:“廿八年春暮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廿八年即指民国廿八年(1939年),徐悲鸿时年44岁。

图绘一只举足漫步的雄鸡居于画心中下部,其衬景是两株高大健壮的向日葵。向日葵迎风映日,画家先以中锋淡墨勾勒叶片的外轮廓线,随后又以不见笔痕的汁绿、浅赭、褐色、花青等色彩层层晕染,准确地展现出叶片的自然形貌,反映出徐悲鸿敏锐的观察力和精于表现细节的绘画本领。

在动物类题材中,徐悲鸿很喜欢画各种体态的雄鸡,它们或昂首挺立,气宇不凡,或登高而立,司晨报晓,或如此图所绘闲庭遣兴。其中既有思想内涵深刻、寄寓着徐悲鸿不卑不亢之人品的画作,又有呼唤民众觉醒的抗争之作。此幅注重的是审美意趣,侧重于田园风情的抒怀。

徐悲鸿画赏(二)

《东篱采菊图》轴,纸本,设色,纵110厘米,横36.1厘米。

自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右下角钤“戊子”白文方印。

此图系依据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意而创作的人物画。图中身着长袍的陶渊明手持黄菊正回首眺望远处起伏的南山,幽静的田园风景映衬出主人公辞官退隐的淡泊心境。

作者以饱含水分的墨笔直接渲染画中的山峦,笔触间留有空白,似白云浮动,显现出山体的空灵。湿润的墨气令朦胧的山峦平添了几分烟雨迷茫的诗意。依照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的身长比例通常约为6个头长,而此画中人物的造型比例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身长为7个头长,因此,图中的陶渊明显得高挑而文弱,更得晋人瘦骨清象、博衣广袖的风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