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城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对于奥尔罕•帕慕克,我们最熟悉的是《我的名字叫红》,此书使他成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他还写过一本名为《白色城堡》的历史小说,在1985年出版后便享誉全球,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其构思精妙,令人拍案称绝,极具玄幻色彩。此书《纽约时报》曾评论::“一部恰如其分且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它卓越地调和了帕慕克先生认为的太有主见的西方与太过随俗的中东。一瞬间,双方相遇。”

《白色城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作者在小说中富有技巧性地构思了“两个我”来作为故事中主角:一个太有主见的威尼斯学者“我”,一个太过随俗的土耳其占星家霍加。年轻的威尼斯学者在一次幸的航行中,因为船长的怯懦,结果不幸地被土耳其人抓了,带去了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占星家霍加也就是另一个“自己”的奴隶。说是另一个“自己”,是因为神奇般地,威尼斯学者竟与他的主人的模样相差无几,两人外在的东西惊人相似,内在的东西却迥然不同,一个是西方的基督徒,一个是中东的占星家,于是两种文化就这样开始摩擦、碰撞。

霍加是个好奇的人,希望从“我”身上学到一些知识,有关西方文明的知识,由于地位的关系,他得到了一些讯息,并且也与他的奴隶分享了他的思想。几十年一起的生活,趋使他们愈发地了解对方,两个人越来越彼此像在世上的另一自己了。他们一起对抗过瘟疫好、奥斯曼宫廷战,在攻占白色城堡失败后,霍加出逃,变为“我”在意大利生活了下来,而“我”以霍加的身份在皇宫中继续占星家的生活。到此,他们算是真正成为了对方,在成长环境、宗教文化方面成为各自的自己。

《白色城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现实世界里有没有另一个自己呢?

在《白色城堡》中,霍加和威尼斯学者其实是一个人,两种思想,一种是西方民主文化熏陶出来的有主见、理智、客观的思想,另一种是中东落后的文化教育出来的随俗的思想,几乎是对立的两种思想,为什么最后却能融合在一起并能独立作为个存在下来?原因很简单:在思想的国度里,不分人种肤色。假设一下,霍加和威尼斯学者“我”如果没有那几十年的相伴,彼此的思想与习惯已深入各自的脑海里,刻在心上,我想,即使威尼斯学者长得几乎和霍加完全相同的模样,他也无法胜任在皇宫占星家的职位,只要他的同僚们跟他谈起一句占星术语,他马上就会出糗,变为他们茶余饭后的笑料!霍加同样的,因为不懂意大利语而遭受苦难。这时这两人就不会像书中所说的“两个人都对新身份感到无比满意”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就是你的知己,你最好的朋友,你最亲密的人。原本我们也只是两个互不相干的陌生人,经过相识相知,在某次不经意地交谈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双方竟对此看法一致,于是我们成为朋友,惺惺相惜。思想在一次次碰撞中找到一致的点,于是迅速地与之交融,并容纳学习那些我们不一致的东西 。说到容纳学习,跨国恋的例子更为典型,一个美国女孩,一个中国男孩,他们成为恋人、成为各自的对方的首要因素就是要一颗宽容学习的心。因此,与你最亲度的人,某种程度上便是你自己。

《白色城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来自嫉妒与自卑的激励

在文中,可以看出霍加自负又自卑。在与来自西方的“我”意外相遇后,霍加的生活重心就转向学习和超越“我”,“总是那样端详着我:仿佛在学些什么,而他学得愈多,就愈好奇。”他了解的越多,就越嫉妒“我”,“当霍加坐在面前,等着我写下这个秘密时,我在面前的纸上写满了夸大自己过失的故事:我愉快地写出儿时卑劣的偷窃行为、嫉妒的谎言、为了让自己比兄弟姐妹更受喜爱所设计的伎俩,以及年少轻率的两性关系,愈写愈铺陈更多事实。我非常讶异霍加阅读这些故事时,表现出了不知厌足的好奇,并且好像从中得到了古怪的乐趣。看完后,他却变得对我更加恼怒,对我加强了本来已经失去了分寸的虐待。或许,这是因为他已意识到未来将把这些当成自己的过去,而他无法忍受这般的罪恶往事,因而无法忍受。他开始打起我来了。看完我其中一件罪行后,他会大叫:“你这恶棍!”然后半开玩笑地朝我背后用力挥拳。也曾经因为无法克制住自己而直接打了我巴掌。”这一段可以看出霍加甚至嫉妒“我”犯的过错,由于霍加成长于在弱势文明下,他自卑,看到外表同他相似的人如此博学,他内心感到恐惧,他想学“我”所会的一切,想知道关于“我”所有的一切,在他看来,“我”是完美的,是他梦想要成为的人,却迫于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法成为的人。

“现在对于日常琐事,他也更多地开始询问我的意见:他的服装合适吗?他对某人的回答是否正确?我喜欢他的笔迹吗?我在想什么?不想让他彻底绝望到放弃这个游戏,有时我贬低自己,以便振奋他的士气。他会对我投以“你这家伙!”的眼神,但不再用拳头打我了。我相信,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也活该挨一顿毒打。”霍加面对“我”无疑是自卑的,他信任“”我”的任何看法,并把它们奉为圭臬。

《白色城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在这一点上,霍加是把“我”作为理想中强大的、优秀的自我了,而霍加本人则是现实中失败、遗憾的自我,日日夜夜,他都想朝着那个优秀的自我前进。文中最后的身份替换,他成了“我”回到了意大利,可以说是夙愿成真了,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霍加是幸福的。

《白色城堡》这本小说篇幅不大 ,却让我们看到一种历史,它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伊斯坦布尔,但又不真正是伊斯坦布尔。我觉得这才是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读小说的一个魅力就在于,这么一个美好体验:我们进入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一种比我们自己的生活还要丰富,还要惊心动魄的生活。

这本历史小说几乎是以寓言的形式来展现西方与中东文化认同的问题,作者非常会讲故事,但作小说意义远远是故事本身所不能比的,读最后结尾部分的时候我脑海一片空白,脑子里冒出许多个问号:嗯,他怎么作了这个选择啦?

最后是谁逃离了?又是谁留下?谁渴望着未知的世界?谁又在原本的位置知足?谁在谁的世界里代替着谁?谁把谁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早已刻入骨髓中?两个兄弟般的男人是在拯救还是在逃避?他们作出如此的决定心甘情愿还是情势所迫?为什么人们总是不懂得知足常乐?即便是懂得也要无视?为什么希望总是充满诱惑力?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渴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也曾幻想与另一个自己交谈?哪怕他在世上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

我发现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情绪读书所带来的感觉都不一样。有时因为你情绪不佳造成阅读时不上心,以致某个情节记得模糊不清,结果反而产生了奇特的感受。正如帕慕克自己所说,在他的作品中,都会带有一场东方与西方的交会。或许,两个人交换身份,是最好的出路,同时这也给东西方人带来了某种启示。

《白色城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白色城堡”可以作为一种抽象的东西,这个东西象征难以抵达的梦想。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总有一个地方你是无法到达的,有可能是一个梦想,一种高层次的境界,一种厉害的能力,或者一个人的心里活动。但是,因为所受教育的限制,成长环境的迥异,经验的差异等等,人们或多或感觉到无可耐何,无能为力。所以,在我们心中都会有一座白色城堡,我的目标是攻下它,为此我一直努力着。直到最后我才发现,我的努力却是白费力气,了。但我仍不肯放弃,我始终记得自己的誓言:就算是死,我也得是靠在它的墙脚边上而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