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想“逃離”阿富汗?外國學者:塔利班會把美國拖在“帝國墳墓”

【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特派記者 丁雪真 柳玉鵬 丁雨晴】編者的話:美國政府與阿富汗塔利班簽署和平協議已經3周,但阿富汗人期待的真正和平還遠遠沒有降臨,美國與塔利班的“恩怨”也遠未結束。這根植於美國與塔利班錯綜複雜的關係:在阿富汗人反抗蘇聯入侵期間,美情報部門秘密支持過異軍突起的塔利班。“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讓塔利班政權迅速垮臺。美國在阿的軍事行動已造成2300名美軍士兵死亡,更導致30多萬阿富汗平民傷亡。“美國與塔利班打了近20年,又將阿富汗交還給塔利班。”在這樣一片國際輿論中,很多人想起“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墓”這句老話。美國是真想“逃離”阿富汗?還是隻是暫時累了,厭倦了?阿富汗的地緣政治重要性還在,塔利班還在,美國謀求全球霸權的目標也還在。就像一場未完的足球賽,美國註定要被拖進下半場。

“阿富汗成為美對外政策的無底洞”

“美國和塔利班簽署協議後的喀布爾街頭沒有什麼不同!”一位阿富汗記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幾十年的戰亂讓阿富汗人早已習慣,和平不會這麼快到來,我們的苦日子還要繼續”。長期的戰亂,讓阿富汗成為一個很少有外國人去的國度。提到阿富汗,人們更多想起的是小說《追風箏的人》,還有紀錄片《追擊本·拉登》。但記者也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人民日報》時任駐巴基斯坦記者史宗星曾兩次裝扮成阿富汗難民,冒著生命危險到阿富汗前線採訪,寫了大量講述阿富汗人如何“用鮮血澆灌自由”、如何抗擊蘇軍的報道。1985年1月,史宗星在題為“蘇聯人在阿富汗得到了什麼”的文章中寫道:一位阿富汗抵抗人士打比喻說,“對莫斯科來說,阿富汗成了梗在喉嚨裡的一根骨頭,吞不下去,也不願吐出來,滋味不好受”。

由於地緣戰略地位重要,阿富汗被譽為“亞洲的心臟”,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19世紀,阿富汗淪為英國殖民者和沙俄帝國之間的角力場。1979年12月,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在隨後長達9年的時間裡,面對當地反叛力量的大規模游擊戰,疲於應付的蘇軍始終無法掌控阿富汗局勢,被迫於1989年2月撤離。1992年,蘇聯扶植的親蘇政權垮臺,不同派系的阿武裝爆發衝突,阿富汗陷入內戰。在此混亂背景下,塔利班武裝組織1994年應運而生。“塔利班”一詞源於阿富汗兩大官方語言之一的普什圖語,意為“伊斯蘭教的學生”,早期參加該組織的成員多為巴基斯坦境內伊斯蘭宗教學校的阿富汗難民學生。從最初只有50個學生追隨該組織創始人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幾個月後迅速發展到1.5萬人,從1994年10月攻佔坎大哈省的一個軍火庫到1996年9月攻佔首都喀布爾並宣佈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塔利班可謂異軍突起。在反抗蘇聯入侵期間,塔利班曾得到過美國和巴基斯坦情報部門的秘密支持。

塔利班取得政權後,在阿富汗推行嚴厲的伊斯蘭教法,因婦女和兒童權利保障等問題在國際社會遭到廣泛批評。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要求塔利班政府交出隱藏在阿富汗境內的“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在遭到拒絕塔利班後,美國率北約部隊入侵阿富汗,庇護“基地”組織的塔利班政權被推翻。此後,塔利班組織採取了阿富汗人在反蘇戰爭期間常用的游擊戰形式與外國聯軍對抗,其間也採取過自殺式炸彈襲擊和簡易爆炸裝置襲擊。但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沒有認定塔利班為恐怖組織。2015年,時任白宮發言人艾瑞克·舒爾茨曾表示,“塔利班並非恐怖組織,而是武裝叛亂組織”。對此,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等媒體曾表示,奧巴馬政府未能明確將其定性或許是“阿富汗戰爭中最大的錯誤之一”。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戰略研究所阿富汗問題高級研究員阿米娜·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一情況背後的現實原因是,在奧巴馬政府期間,美國已逐漸意識到自己陷入與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的相同境地——軍事行動無力完全掌控阿局勢,以致阿富汗成為美對外政策的一個無底洞。因此,2012年北約成員國領導人芝加哥峰會的成果之一就是要在2014年年底前結束阿富汗戰爭。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美撤軍計劃一再延期。

華盛頓哈德遜研究所南亞和中亞主任侯賽因·哈卡尼2018年12月就預言了“阿富汗塔利班有望獲勝”,他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撰文稱:“塔利班一直在打持久戰,希望等到美國人撤出後再擊敗沒受到充足訓練的阿政府軍。對美國而言,並未輸掉戰爭,只是失去興趣。在美國看來,阿富汗是一個貧窮落後國家,只有在敵對勢力控制它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上世紀80年代,美國支持阿富汗人對蘇聯發動一場‘聖戰’,但它在蘇聯撤退後就甩手走人,只是在‘9·11’恐怖襲擊後才重新回來。在本·拉登2011年被美軍擊斃且‘基地’組織被重創後,美國幾乎已沒有任何理由在阿富汗繼續流血、花錢。”這位曾擔任過巴基斯坦駐美大使的學者還透露:1996年,克林頓政府曾與塔利班接觸,尋求有關本·拉登和“基地”組織的信息,只是被錯誤地告知他們不在塔利班控制的地盤內;兩年後,巴官員告訴美外交人員塔利班想除掉本·拉登,甚至建議美為塔利班出錢以驅逐“基地”組織。事實證明,這兩個消息都是為了掩人耳目。

“阿富汗是帝國墳墓,超級大國的干預都是徒勞”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政策研究所所長哈立德·拉赫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歷史再次證明,‘阿富汗是帝國墳墓’,沒有人是這場戰爭的贏家。美國應意識到,通過武力解決政治問題從來都不是理想的選擇。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給阿富汗帶來的是脆弱的憲法、衰敗的政治體系和大規模的國家破壞,阿富汗戰爭甚至對整個地區都產生了負面的溢出效應。”

“阿富汗為何是‘帝國墳墓’?”在曾長期擔任美國《新共和》雜誌主編的貝納特看來,阿富汗難以被征服的三個主要因素是:第一,國外勢力的不斷侵入,使阿國內很多部落對外界持仇視態度;第二,抵抗侵略者和部落文化盛行,導致幾乎每個村落或每棟房子都變成了“堡壘”;第三,高原地形對征服者或統治者來說,都變得極其艱難。

巴基斯坦《國民報》刊發的一篇評論文章稱,美塔協議的簽署也標誌著美國在阿富汗倡導的國家建構不出意外地失敗了,華盛頓無視阿富汗社會宗教化、保守化和部落化的特點,僅僅根據自身的自由主義價值觀而設立的阿富汗國家建構目標毫不現實。

對美國和塔利班簽署和平協議,俄羅斯《共青團莫斯科報》近日刊文議論說,阿富汗戰爭的教訓表明,超級大國對他國內政的干預是徒勞的。美在阿軍事部署的時間是蘇軍在阿的兩倍,雖然兩者性質完全不同,但最終結局幾乎是相同的:撤軍,隨後自己的軍事對手可能在喀布爾奪取政權。經過近20年的戰爭,塔利班距離“凱旋”僅一步之遙,因此“美從阿富汗撤軍對國家聲望的損害要比蘇聯當年大得多”。

除了反思,也有俄學者表示,阿富汗戰爭還是多少給現在的俄羅斯人留下一點“歷史遺產”。如俄政治分析家葉夫根尼表示:“31年前,蘇軍從阿富汗撤離。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的軍人獲得寶貴的作戰經驗,不僅包括蘇軍,還有俄軍。現在俄軍在敘利亞作戰行動中運用了在阿富汗戰爭時期獲得的作戰經驗。”對特朗普曾表示“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俄國際人道主義和政治研究所的專家布魯特認為,蘇聯確實在阿花費太多的力量和金錢,但這顯然不是蘇聯解體的唯一原因。至於美國,他們也不會因阿富汗戰爭而崩潰。

“阿富汗人打破的和平,必須由自己來修補”

俄現代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索倫尼科夫近日表示,對於阿富汗是否會再次發生內戰,美並不關心,而且美軍也不會從阿完全撤走,因為“對美國來說,在這一地區保持軍事存在是極為重要的,可以對俄中繼續施壓”。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也在美塔簽署協議後表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是為了準備與中國的大國競爭。”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認為,埃斯珀這番話看起來更像是用“挑戰中國”作為美國在阿富汗戰場下不來臺的遮羞布。他認為,美國撤軍時間長度為14個月,充滿變數。在2020年美國大選結束時,撤軍期限未到,美國完全可以新的理由要求繼續留駐部分美國軍隊。

對短期內阿富汗和平進程的發展,巴基斯坦學者並不樂觀。阿米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阿富汗民族和解並非易事,數十年的流血和暴力累積的仇怨,化解起來也需要時間。除此之外,阿富汗和平進程牽涉到的利益相關者數量眾多,短期內達成妥協的可能性不大。”拉赫曼說:“不幸的是,全球秩序依然以‘強權即公理’原則為基礎。對於塔利班,或許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贏得勝利,但接下來考驗的是他們的政治和外交技巧。這不同於武裝鬥爭,並不是非黑即白。”

阿富汗時事評論員齊亞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美國與塔利班的和平協議不會為阿富汗直接帶來和平。需要明確的是,這是撤軍協議而不是和平協議。阿富汗人民從過去40年的戰亂中得到的教訓是,阿富汗人打破的和平,必須由阿富汗人自己來修補,我們不應將希望寄託在其他國家身上。真正的和平協議是塔利班宣佈全面、永久停火併融入阿富汗的國家體制。”

齊亞說,“擺在眼前的有兩個困難。首先,喀布爾政府和阿富汗其他政治力量間存在分歧、缺乏全民共識,因而難以組建一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談判小組與塔利班進行對話。第二,塔利班恢復了對阿富汗安全部隊的襲擊,衝突升溫會阻礙雙方建立互信。”

那名不願意具名的阿富汗記者也表示:“除了恐怖主義威脅,阿富汗還面臨著治理薄弱和腐敗等問題,和平之後是漫長的重建過程,只有經濟發展和青年就業都好轉起來,和平和穩定才能夠有保障。如果年輕人能通過正當的職業參與國家發展,他們便能夠擺脫極端思想的影響,從而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有價值的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