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在中國古代史中,中央政權長期受外來因素侵擾已成常態,而這其中最致命的威脅就是來自於邊疆的侵襲。長期處於中原地帶的政權,容易在飛速發展的經濟中沉淪,而馬背上征戰四方的漢子卻是愈加驍勇善戰。在中國古代,對待邊疆的政策五花八門,強勢的如漢武帝寸土不讓,懦弱的如宋高宗避而不爭皆屬常見。當然,

幾千年來還有一種對待外來侵擾的方式——“和親”,看上去是退而求其次的為了片刻安寧,但很多人卻玩到了一定的新高度,比如說唐太宗。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在唐朝建立之後,來自東突厥的困擾從未中斷,甚至兵臨城下的情況也曾有之。所謂“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愛民內斂的李世民自然不會選擇武力征服的道路,但是扶植“敵人的敵人”卻未嘗不可。薛延陀作為天選之子被選中,在大唐的扶植下如日中天,由一個小部落迅速成長,終於在雙方配合之下於公元630年滅亡東突厥。在巨大的威脅倒塌的那一刻,分享勝利果實的李世民卻眉頭緊皺。因為在東突厥後又崛起了一個傭兵20萬的強大部落——薛延陀。作為“老戰友”,征伐必然不是喜聞樂見的形勢,所以李世民選擇了和親。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騙婚”。

與突厥人結下了樑子歸順大唐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我國北方草木繁盛,牛羊豐美,而長期佔據北方的的民族也往往生長於馬背。在生活習慣的指引下,北方少數民族往往以騎兵為傲。在漠北,唯獨一個小部落特立獨行,他們不發展騎兵,而是像中原一樣使用步兵,這就是——薛延陀。當時東西突厥並存,而所統區域也是模糊不清,薛延陀就是存在於夾縫中的部落。薛延陀在歷史上由西突厥統治,強大的支撐下薛延陀能有較好的生活。但西突厥內亂之後,薛延陀趁機轉舵。此時的薛延陀必然是渴望更強大的東突厥作為背景支撐,但是他們的殷勤卻是又跳進了頡利可汗的牢籠。

薛延陀對自己的實力清楚,他們並沒有反抗東突厥的能力與勇氣,但是同樣受困擾的大唐卻是天賜良機。薛延陀可汗夷男與唐朝取得聯繫,歸順大唐,希望能夠在雙方努力之下共同對抗強大的突厥。為表誠意,唐太宗將夷男冊封為珍珠毗伽可汗。得到了冊封意味著有了強大的後盾,夷男歡喜的同時,對草原內部宣佈成立了薛延陀汗國。鑑於大唐威嚴,各部落紛紛歸順,短時間內竟然做到了與頡利可汗分庭抗禮。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薛延陀生長於北漠,對北漠的各種條件資源均有詳細瞭解。在東突厥受到屈辱導致大軍壓境時,薛延陀並沒有像其餘部落一樣,以敵人之長攻擊,而是禦敵結陣,以步兵之力與東突厥強大的騎兵分庭抗禮。策略的正確選擇意味著好的結果,在薛延陀步兵優勢下,東突厥寸步難行。薛延陀很快收到了來自於戰場的回報。漠北為薛延陀,漠南為東突厥。唐朝遠交近攻夾擊東突厥,突厥滅亡,大量的俘虜及牲畜迅速提升了薛延陀的戰鬥力。

想和唐朝扳手腕的薛延陀國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629年東突厥滅亡後,唐朝“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直接與薛延陀汗國接壤。戰勝國的瓜分並無問題,但是薛延陀的貪念鑄成大錯。東突厥滅亡後,漠南地區出現真空,薛延陀趁虛而入,大肆吞併劃入唐朝板塊的漠南領土。除了吞併東突厥,更是乘勝追擊向西突厥發擴張,一度達到“古匈奴之故地,勝兵二十萬”。

東突厥滅亡,劃歸唐朝部分仍需管轄。強遷並不實際,但懷柔政策恰到好處。630年,李世民在漠南設置都護府加強管理,而任用的人員就是東突厥舊部首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思摩(阿史那思摩)。在639年,李世民遣李思摩降部渡過黃河,返回曾經的舊土,這一行為直接引發了唐朝與薛延陀的矛盾。李世民對薛延陀宣稱戰爭已過去多年,東突厥地區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理應恢復部分首領加以管理。但薛延陀對這樣的詔書只能看到“牽制”二字,而唐朝在薛延陀的行為中只能看到“反抗”二字。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639年,李世民為了建立與薛延陀之間的緩衝地帶,正式冊封李思摩為新的東突厥可汗。南北漠本就有嫌隙,此時唐朝建立緩衝區的做法更是激怒了薛延陀可汗夷男。640年,唐太宗直接命令北遷,為了不受其牽制,薛延陀發兵20萬與李思摩交戰不息。在實力面前,李思摩的正確做法是求助大唐,而大唐直接派出多名大將助攻,成績斐然。大戰失敗過後,薛延陀雖然名義上仍是附屬國的存在,但是雙方關係已然破裂。

一場宏大的“騙婚”行動

唐薛雙方的關係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而這種關係在失去共同敵人的那一刻已經破裂。大唐助力李思摩時,薛延陀損失慘重,為了避免步入東突厥的後塵,竟想到了“和親”的方式。642年,可汗夷男向大唐敬獻了一封信函,希望能夠通過和親的方式迎娶唐朝公主。此時的夷男在權威的壓力下自然是真情實意,但百廢待興的大唐又何曾不想平息戰火。所以雙方得出一致結論——和親可行。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對於唐太宗,和親固然可行,但薛延陀必須付出應有的態度,比如說以牛羊作為聘禮,而且須夷男親自登門提親。李世民對於薛延陀心有芥蒂,此時提出要求必然存在陰謀,但如此態度下夷男並沒有發現問題。對於部下的直諫,夷男回覆:“我本來是個鐵勒小首領,不是天子的提攜我哪有今天。現在天子又嫁公主給我,這一次必須我自己去。”為了示好,夷男此次絕對是咬著牙湊聘禮,“五萬匹寶馬,駱駝一萬匹,羊十萬頭”幾經波折才如數湊齊。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漠北環境惡劣,甚至有大面積寸草不生的戈壁灘,這樣的條件對於吃草的牛羊來說堪稱苛刻,不出所料,不到半路,帶來的牛羊已經損失過半。剛好使唐太宗借題發揮,怒斥薛延陀聘禮不夠誠意。除了攆走運送聘禮的使者意外,更是將新興公主嫁給了長孫曦。夷男此時幡然醒悟已經沒有意義,原本不富裕的薛延陀斥資迎娶公主,到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此舉足以證實薛延陀失去了唐朝作為支撐,部下紛紛倒戈。唐太宗上演“騙婚”橋段,拖垮了北漠強國,掀開了歷史新篇章。

殺一儆百,十一國歸順

薛延陀在失去大唐的扶持之下變得岌岌可危,內部矛盾重重。645年,夷男去世,爭奪汗位兄弟相殘的事情再度發生,拔灼以兄弟突利之死為代價登頂,自立為多彌可汗。多彌可汗為人暴虐,對前朝功之臣進行清洗,恐懼氛圍瀰漫整個部落。646年,在唐朝的支持下,回紇、同羅部殺死了多彌可汗,薛延陀迅速尋找接班人。唐朝並未給他喘息的機會,7月時李勣帥兵親往,新即位可汗咄摩支投降,薛延陀徹底滅亡。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李世民征討薛延陀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一個部落,而是為了平定一個地區。唐太宗利用部落間矛盾,使其內部迅速分化,達到了殺一儆百的效果。曾經依附於薛延陀的部落見大勢已去,為了內部穩定紛紛向大唐稱臣。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鐵勒11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唐朝在北漠地區並設州郡,大大加強了對其管轄力度。

在薛延陀崛起時,唐朝加大扶持,形成圍攻之勢對抗突厥。部落間矛盾被合理利用,效果顯著,增加了唐朝邊境的安寧。只可惜,突厥覆滅的結果並沒能使薛延陀看清形勢,三番五次試圖挑戰唐朝權威,擴大版圖,最終的結果以滅亡告終。唐太宗的一次“騙婚”,換來了北方及東北地區11個部落歸順,從此邊境安寧數十年。

結語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草原相比中原,地大但貧瘠,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下,並不能支撐遊牧貴族的統治。在李世民之前,中原對草原的統治雖是屬國卻擁有強大的獨立性,在歷史長河中草原反制中原的情況屢見不鮮。李世民利用部落間矛盾,把中原王朝統治拓展到草原大漠,在消除邊境侵擾方面史無前例。突厥與薛延陀先後滅亡,甚至將版圖擴大至貝加爾湖,開創了中原面對遊牧民族的輝煌戰績。

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李世民順應天時地利,在部落臣服後,並沒有強制推行漢文化,而是十分尊重民族風俗,加大民族間交流,同時也使少數民族地區迎來了上千年文化的巔峰期,這對邊疆長久穩固意義重大。時勢造英雄,除了穩固邊疆,李世民在政治、經濟方面休養生息,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將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頂峰,建立了大唐的盛世——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