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1

.《科技日報》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侗族小山村裡 野生葡萄變成了“金疙瘩”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收穫季節時的歸東山野葡萄種植示範基地

受訪者供圖


典型派

白迎港 本報記者 劉 昊


“居老師,今年歸東山野葡萄新種要注意什麼問題?”

“要選壯苗種植,每畝種植10株。另外種植後淋定根水,用草覆蓋,保持溼度,確保種植成活率。”

眼下正值葡萄春季管理的關鍵時期,接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歸東村黨總支部書記龍秀昌的來電,科技特派員、三江侗族自治縣水果生產管理辦公室農藝師居軍成在電話裡指導起了歸東村的葡萄種植。

“歸東山野葡萄”因出產于歸東村而得名,葡萄籽少、肉厚、質嫩、汁多、味甜,是鮮食和釀製葡萄酒的上佳好料。目前,歸東村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300多畝,每年可產葡萄20多萬公斤,產值達200餘萬元,覆蓋貧困人口比例達100%。

別看歸東村野生葡萄遠近聞名,但在以前不少農戶是“捧著金疙瘩要飯吃”。這一切,都要從三年前說起。

因地制宜,推動山野葡萄成為支柱產業

海拔500多米的歸東村地處高寒山區,是一個侗族村落。全村有9個自然屯,569戶2394人,2015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343戶1455人,屬於深度貧困村。

2017年,居軍成被派到歸東村開展科技服務,而歸東村由於經濟狀況和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成為了他產業扶貧工作的重點。

“一個貧困村如果沒有產業支撐,脫貧的難度就會很大。”針對歸東村的產業發展情況,居軍成和同事們進行了認真調研。

在歸東村,有一株100多年的野生葡萄樹,村民以它為母本,發展起了野生葡萄種植業。但村民種植技術不成熟,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葡萄產量並不高。而且,當地平均海拔高度較高,交通不便,商販不願意上門收購。村民只能肩挑背扛把葡萄運到縣城賣,一路顛簸,到縣城要爛一半,到手的也沒幾個錢了。

條件雖然艱苦,但擁有20多年水果生產經驗的居軍成從中看到了機遇,既然歸東村葡萄種植的歷史悠久,品質優良,而且種葡萄不佔位置,只要搭起架子,大塊的地可以種,小塊的地也可以種,何不利用發展起來?

他和駐村工作隊員、村幹部一琢磨,決定將“山野葡萄”打造成為歸東村的支柱產業,並迅速制定生產、種植和培訓計劃。

技術培訓,村裡85%以上種植戶掌握了栽培技術

“野生葡萄掛果年限長,植株不會退化,其產量、品質和抗病性都很強。”居軍成說,野生葡萄成熟期為每年8月下旬,熟後留在樹上掛果1個月左右風味更佳,果子不落、不裂、不爛。

雖然野生葡萄的自然生長優勢突出,但是在人工種植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打擊了村民的信心。

原因在哪?“村民們對病蟲害的防治知識和科學的種植技術不瞭解,導致產量不理想。”居軍成說。一開始,村民們甚至把肥料直接撒到泥土上,“有機物都揮發在空氣中了”,這讓他哭笑不得。

2017年,村裡闢出了10畝葡萄育苗基地,建起了200畝山野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起了“架上葡萄、架下茶葉、茶下養雞”立體綜合種養模式,在居軍成的帶領下搞起了栽培技術培訓,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全村種植葡萄,受益人數達2200多人。

從病蟲害防治到施肥,從肥水管理到整形修剪,如今,歸東村85%以上的葡萄種植戶都基本上掌握了栽培技術。“以前,我們十天半個月必須來一次,現在,一個月不到都沒有問題。”居軍成說。

為了葡萄保鮮,村裡還向上級申請了51萬元資金建起了標準化冷庫。同時,村裡與電商合作,歸東野生葡萄插上電商翅膀,飛出了大山。

加大力度,讓每個貧困村都建立科技示範點

葡萄產量有了,品質高了,這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過上了好日子。

李秀坤曾是村裡的貧困戶,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還在上大學,家庭負擔較重。在居軍成的指導下,李秀坤開始種植“山野葡萄”,年收入從5000元增長到4萬元。“現在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費了。”李秀坤說。

而村民李武生通過不斷學習和參加鄉村舉辦的種植技能和管理的培訓,如今成為歸東村茶葉和葡萄的大戶之一,在2019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居軍成介紹,下一步,歸東村計劃依託葡萄種植基地開展多元化經營試驗,開展生態旅遊,開設客棧民宿,推動宿營釣魚、高山滑翔等文旅活動,修建觀光小道,為遊客提供觀光體驗,同時也為當地帶來客流,走上多渠道助農增收脫貧新路子。

如今的歸東村,舊貌換新顏。2019年,歸東村整村脫貧摘帽,全村脫貧166戶716人。

“不是在扶貧,就是在前往產業扶貧的路上。”回顧自己這幾年的科技特派員生活,居軍成笑著說。

現在的居軍成,又有了新的打算——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讓95%的有效勞動力都掌握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栽培技術,爭取在每個貧困村都建立科技示範點。“只有懂葡萄的人來種葡萄,葡萄才能長得更好。”他說。


歸東村葡萄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航拍葡萄種植區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晶瑩剔透的葡萄掛著枝頭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葡萄豐收

(攝影:龔普康)


2.

《廣西日報》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 截圖自:廣西日報

高山木樓裡的網課

本報記者 諶貽照/攝影報道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四姐弟在家靠三臺手機上網課。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認真完成網課佈置的作業。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每天上完網課後,三姐妹就到茶園採茶。

3月16日,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比鄰湖南省的高山上,八江鎮汾水村中幹屯貧困戶向昌賢在家裡陪他的四個孫輩上網課。

在疫情防控期間一直堅持學習的四姐弟中,大姐向意姐今年將從柳州衛校畢業,她連週末都在上網課,她想回到三江實習找工作,為家裡脫貧出力。她的兩個妹妹在八江中學讀初一,弟弟在村小念四年級。四姐弟認真上網課,做完作業後,就到家裡的茶園裡採茶,等待開學的消息。

今年69歲的向昌賢和老伴向奶盛團都是弱勞動力,大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務工。疫情防控啟動以來,向昌賢每天到茶園裡摘完茶葉後,就靜靜地坐在孫子們身旁陪讀。他說,生活再艱難也要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下,他們家今年將實現脫貧摘帽。(來源:三江扶貧)


3.

《柳州日報》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一杯早春茶牽動萬人心

——三江縣政府多措並舉助力茶企復工復產見聞


“政府出臺貼息貸款政策,幫助茶企解決資金和茶葉流通問題,真是雪中送炭,之前受疫情影響囤積的茶葉已成功銷售70多噸,相信茶企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3月17日,三江侗族自治縣仙池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富開心地說。

受到企業點贊,三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潘玉萍聽在耳裡,暖在心頭,她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今年入駐三江的茶商與以往相比降幅達30%以上,茶青、茶葉價格也比同期下降了20%至30%,茶農收入大幅減少,茶企也存在茶葉積壓、資金緊缺等情況。

為解決三江茶企採茶難、收購難、銷售難、融資難等問題,三江縣縣委書記鄺驅第一時間率隊到三江縣程村鄉、良口鄉等部分茶企開展專題調研,詳細瞭解企業茶青收購行情、茶企產能及困難、茶葉銷售現狀等情況。

同時,自2月10日復工復產以來,三江縣政府也一邊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邊落實《柳州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業企穩發展的10條政策措施》,並先後出臺《三江侗族自治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春茶生產流通政策措施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縣2020年春茶生產交易工作實施方案》等有關政策文件,為茶企全面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針對企業融資難的情況,三江縣政府積極實施貸款貼息獎勵,對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縣SC認證的茶葉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貸款貼息;對按照政策要求提前復工的茶企給予2萬元資金獎勵;根據銷售和加工幹茶量情況給予企業800至2500元不等的資金獎勵。為打通茶葉流通“最後一公里”,三江縣政府還緊急籌集了市縣兩級2億元交易流動資金,主要用於全縣茶葉託底購銷流通,並統一以“三江春”“三江紅”品牌進行包裝銷售;派出專車“點對點”接送浙江茶商到三江縣採購茶葉。

“茶葉產業是三江縣的支柱產業,年產值約16億元,目前全縣共有1.6萬戶貧困戶主要收入依靠茶葉,政府大手筆打通茶企採茶、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對三江茶業提高競爭力、脫貧攻堅工作有著深遠影響。”三江縣茶葉協會會長吳順科介紹。

一杯早春茶牽動萬人心。為切實解決春茶銷售難題,三江縣16家企業在政府牽頭下參與“2020年柳州早春茶扶貧促銷活動”,縣長也參與直播,通過抖音、快手等多個直播平臺,多渠道銷售三江春茶,並在線下同時開展體驗式採購扶貧茶促銷活動,幫助茶企、茶農渡過難關。

據統計,三江縣目前已有475家茶企全部復工復產,復工率達100%,120多家茶商也順利進駐三江;通過電商扶貧活動僅兩天就銷售17.5萬元的茶葉,客戶來自全國各地。“疫情對三江茶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三江茶葉的銷售渠道,未來我們還將在茶葉質量上做好文章,努力打造、打響三江茶品牌。”潘玉萍說。

本報記者 覃珩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這個村的特色產業再次受《科技日報》點贊,還有那高山木樓裡的網課也受關注。

來源:《科技日報》、《廣西日報》、《柳州日報》

編輯/吳瀟雪 校對/龔普康 監製/梁克川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8611950(三江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