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如果和农民朋友谈”三农“问题,恐怕是十个人就有十一个人要谈粮食价格低、要涨价的问题。比较极端一点的观点甚至断言,当前,三农问题里面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粮价太低,种田不赚钱,谁愿意种粮、谁愿意呆在农村?!

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那么,当前的粮价是不是真的很低?如果确实很低,为什么就这么难涨价?如果涨不了价,后面农业还怎么发展?

现在的粮价是不是真的很低?

可以说,粮价低是当下农民的普遍共识,而且大家对于低粮价下发展农业颇多微词。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他们对其他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都持怀疑态度,有的采取不配合的方式。以至于政府的很多振兴农业的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响应。

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农民们的逻辑很简单。一年下来,一亩田打了多少斤粮食,支付了多少成本,最后收回了多少收益,简单直接。有了可观的剩余,来年就值得再干,否则,不赚钱甚至赔本买卖是没有人做的。这个从一家一户来判断与衡量,的确如此。那么,现在的粮食价格放到更长的历史和更大的背景下,是不是就真的很低呢?

从历史背景来考察,近十多年来,国家在粮食价格上,实际上经历过两次比较大的间接调整,一次是2006年国家全面免除农业税,这个是两千年来绝无仅有;再一个就是种粮补贴。这两大措施,直接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据测算,仅免缴农业税一项,一年国家就让利500亿元以上;同时,以稻谷为例,国家的收购价也翻了一倍多(2006年籼稻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2018年最低收购价为120元

/50公斤)。与此同时,国家采取了种粮直补政策,旨在解决种粮农民的成本问题,等于变相提高粮食价格。而之所以没有采取直接涨价的方式,让农民直接感受到粮价的变化,实际上是国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而从国际粮食市场看,国际市场的粮价比国内的粮价低得多,以小麦、大豆和玉米为例,美国的小麦、玉米价格只相当于国内价格的三分之一,玉大豆的价格只相当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如此低的价格,如果单纯从收购的角度来看,很显然进口更划算。但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国家还是尽可能控制进口量。

从以上的分析情况看,我国的粮食收购价其实并不低。其实,农民仍然感觉粮食价格不够高、种粮不赚钱,另有原因。

粮食消费是刚性需求,粮食消费的后产品是劳动力。

过去,我们在研究粮价上涨对于后续产品的影响时,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农民朋友更是不理解,他们的逻辑是,为什么其他商品都能涨价,而单单粮食不能涨价?这里面有两个误区,一个就是粮食价格实际是涨的,前面已经分析过,只是给他们的感觉不那么明显。再一个是,他们忽略了粮食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剖析粮食价格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1)作为一种刚需,粮食的需求弹性较小。也就是说,粮食消费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消费减少的唯一可能,就是大家吃不起饭了,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当然,现行条件下,吃不起饭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那么,另外一种情况就产生了,这就是涨价的负面效应就出现了。

(2)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加大。人在消费粮食的过程,其实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粮价提高,意味着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加大——增加工资福利,否则吃不起饭。劳动力又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一二三产的生产都离不开劳动力,劳动力价格必然上涨,否则不可持续。这样,凡是有劳动力参与的生产过程,都要涨价——生产生活资料都要涨价。这个涨价最终都要层层传导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上,到时候,粮食价格上涨带给农民的利益,又会被涨价收回。

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3)粮食还是很多工业生产的原料。粮食涨价后,还会使下游产品的成本增加,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再是自给自足的行业,而是与工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密切相连,涨价的效应,最后又回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这样又会带来这样的问题?面对亏本的粮食生产,怎么来做好这个不赚钱买卖?

要跳出农业来看农业,把农业当成产业来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农民对粮价提高的呼声很高,但是,局部微调是可行的,寄希望大幅上涨,几乎是不现实的,这就导致了涨价问题成农民的“单相思”,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但是,这并不意味就没有解决种粮低效的问题。从粮食生产的国际比较来看,从国内消费的实际来看,沿袭传统的思路与耕作方式,路会越走越窄,必须换种心态和思路,来组织生产。

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1)要解决好种植规模规模不经济问题。我国有2亿多农户,户均种植不足10亩,而种植的经济规模不低于300亩。这个差距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粮价要涨到人家的30倍左右才能赶上人家的收益,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具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现行的政策下,就有很多方式,流转也好,入股家庭农场也好,托管也好,途径很多,关键在行动。

(2)要解决种植结构趋同等问题。这个靠一家一户也做不到,必须依托农业公司或家庭农场,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核心是要按需求组织生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个需求信息从哪里来?答案是从居民的餐桌上来。就是要借助于互联网、发展云农业,尤其是要依托5G和物联网,按照个性化需要,组织定制生产。种植业、养殖业都能够按需组织个性化生产,满足城镇居民对于食品的绿色、生态和安全需要,优质优价,改变当前农业生产中结构趋同、销售难、效益低,增产不增收等难题,届时,粮价问题就不再是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已经转移到如何更有效的组织优质农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上来,种粮不再是苦涩的差事。

粮价已制约农业生产,为何涨价只有种粮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

(3)发展深加工来延长财富链。其实,单单从种植角度来看,能够赚取的只是平均利润,想发家致富还是有难度,因此,应该在深加工上下功夫。这个方面需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兴办加工业,对农副产品进行就地加工,发展方便食品、速食品、中间食品,以及其他转化物,进一步丰富市场供应,真正破解增产不增收难题。那时,粮食涨价带来的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农民也不会把土地撂荒或者拒绝种粮了。

可见,农民热衷于粮食涨价问题,只是提出了农民种粮如何增收这个命题。而解决这个命题,需要跳出现有的农业格局,进一步按照农业发展规律来办事。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业发展才能真正走出“涨价期待”的循环,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