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

小松松資料庫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是儒家兩位著名學者孟子和荀子的學術思想,也是奠定其整體理論基礎的重要理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

在《孟子·告子上》說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均有四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人人皆有仁義禮智,就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樣理所當然,人人皆可成堯舜。所以人性本善。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

《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因為人天生好利,則會搶掠爭奪;人天生有嫉妒憎恨之心, 則會陷害構陷無忠誠禮儀,人天生有眼耳之貪;就會貪戀美色而無禮義廉恥。世人之溫良恭儉讓,均是違背天性尊崇道德。如果依順本性只會產生惡的後果。

待了解清楚兩位思想家的言論之後,我們在進行評判。孟子認為人天生有四心,並由四心所產生的的仁義道德是人性本善的根本論據,只要經過正確的養成,仁義道德則可發揚光大,人人皆可成堯舜。

荀子一一批判了孟子的這些言論,“人性本善“,是因為孟子不理解人的本性,並對先天本性和後天為人之間的差異產生了誤解。“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是因為孟子以己度人,也是因為脫離了人的素質來評論人性的本能是角度有問題,不能透過人的表象看清其本質導致了錯誤的言論。社會之所以要推廣堯舜,是因為這種人太少,曾參、閔子騫、孝己等人豐富孝道內容被人稱讚,而正是因為其信奉禮儀而世人缺少之。

除了以上兩種思想以外,人性無惡無善,人性有惡有善,均存在於古代中國對人性的思考。具體有無善無惡論的“性無善無不善”的告子,性“素絲”論的墨子,性“素樸”論的莊子,還有“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的王陽明。

有人性有惡有善的性善惡混論的楊雄,性三品論的董仲舒,先天不等論的司馬光等等。

現代社會發展至今,其實對人性善惡分辨也是存有爭論。用我國馬列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也就是唯物辯證法,人不存在天性的善惡人性,所有人性均是在遺傳因素基礎上,並在社會環境中由人的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相互作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構成有著決定性的因素。

用通俗點的話來說,人性有遺傳因素影響但又受到周邊環境的制約,在社會化活動中逐漸形成善惡觀念。

人性善惡本無定論,我們應當無視人性中本善本惡的言論。判斷一個人,要從其所作所為,從其律己的行動和符合道德水準的言論中評價一個人。唯物辯證法下的研究所得更符合我們現今社會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