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太祖的神奇發家史,先後五次詐降,騙得宋太宗團團轉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並追封他的父親李德明為夏太宗,追封他的祖父李繼遷為夏太祖。從李元昊給的廟號來看,在這位西夏建立者的心裡,顯然祖父的功勞是最大的,因此尊祖父為“太祖”,等於承認西夏的基業是祖父李繼遷開創和奠定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雖然在很多歷史書籍中提到西夏時會直接從李元昊講起,但實際上真正讓党項民族佔據一席之地、擁有話語權的是李繼遷。

西夏太祖的神奇發家史,先後五次詐降,騙得宋太宗團團轉

李繼遷出生時,党項民族依附於北宋,宋太宗征討北漢時党項還曾出兵相助。後來李繼遷的哥哥李繼捧將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交付北宋,被宋太宗封為彰德軍節度使,李繼遷因此率部叛亂,自立門戶。宋太宗出兵征討,李繼遷勝少負多,在地斤澤之戰中被趁夜掩殺的宋軍打得慘敗,連母親和老婆都被宋軍俘虜,自己倉皇出逃險些被俘

那麼在如此困難的局面下,李繼遷是依靠什麼逐漸積蓄力量,最終發展壯大的?總結起來,他有三招。

第一招:詐降

回看李繼遷的發家史,他用的最多、也用的最熟的一招就是詐降,毫不誇張的說,其表演功底堪稱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他通過詐降,誘殺了曾取得地斤澤大捷的宋軍將領曹光實;隨後宋太宗派李繼捧去招降李繼遷,李繼遷假意投降,太宗封其為銀州刺史,結果沒多久又起兵造反;太宗出兵討伐,李繼遷

再次表示投降,而且這次極有誠意,史籍記載“奉表歸順”,朝廷封他為銀州觀察使,還賜他趙姓,給他更名為趙保吉;李繼遷以宋朝大員的身份進駐銀州後不久,便再次反目,侵犯靈州,這回徹底激怒了宋太宗。

西夏太祖的神奇發家史,先後五次詐降,騙得宋太宗團團轉

盛怒之下的宋太宗命大將李繼隆前去討伐,李繼隆是當時北宋數一數二的名將,在對遼作戰中多次擊敗遼軍,可李繼隆還未動手,李繼遷就再次表示投降,而且給宋朝送去良馬以示誠意,上表說自己之所以造反是被哥哥李繼捧挑唆的,希望得到赦免。宋太宗派使者責問其罪過,賞賜諸多器幣,當太宗以為李繼遷這次是真的投降時,將朝廷賞賜全盤接收的繼遷再次翻臉,拒絕了宋朝的節度使任命,沒過多久就截獲了宋軍四十萬石軍糧。宋太宗大怒,命五路大軍前去討伐,意圖徹底剿滅李繼遷所部,宋軍在賊烏、白池等地與李繼遷的党項軍隊大大小小數十戰,大敗党項,但可惜未能活捉李繼遷。

李繼遷活著,就代表党項的反叛勢力還在。宋太宗駕崩後,宋真宗繼位,李繼遷故技重施,史籍記載繼遷“遣使修貢,求領藩任”,真宗與其父太宗一樣,果然上當,拜其為定難軍節度使,沒過多久就再次犯邊。

先後五次詐降,不僅騙得了宋朝的屢次封賞,還為自己的發展壯大和休養生息爭取了時間。更神奇的是,

宋太宗和宋真宗兩位皇帝非常配合李繼遷的演出,這也體現出太宗和真宗不堪入目的軍事指揮能力,尤其是太宗,原本有機會完全剿滅李繼遷所部,但因為他臨陣換將導致李繼遷逃脫,未能將其人馬全殲。

第二招:遊走於宋遼之間


西夏太祖的神奇發家史,先後五次詐降,騙得宋太宗團團轉

李繼遷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深知自己處於宋遼兩國之間,必須巧妙的維持自己和宋遼兩國的關係,於是他一方面對遼稱臣、對遼進貢,另一方面又與在宋朝做官的哥哥李繼捧暗中來往,總是能率先得到宋軍來攻的消息,及時作出投降姿態,以免遭滅頂之災。

當時的宋遼兩國還處於交戰狀態,打的不可開交,都不可能使出全力去對付李繼遷,這也是宋太宗和宋真宗屢次接受李繼遷投降的原因之一,他們無暇顧及李繼遷,寧願相信他是真投降,或者暗地裡祈禱他是真投降。對於李繼遷,當時的宋遼都是採取拉攏為主、打擊為輔的方針。

聰明的李繼遷顯然知道這一點,他已經習慣了在夾縫中生存。

第三招:打不過就跑

李繼遷一生對宋作戰勝少負多,但他每次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逃出生天。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實力,也非常會選擇自己的對手,宋將翟守素氣勢洶洶前來討伐,他二話不說直接投降,修書一封表示自己願意歸順,絕不硬拼。待宋軍撤軍,就開始挑軟柿子下手了,何為軟柿子?比如附近防守薄弱的村寨,比如他的哥哥李繼捧。

你沒聽錯,哥哥李繼捧也是他算計的對象,兩人曾暗通款曲,互相利用,但最終李繼捧還是敗在了弟弟手裡,繼遷趁繼捧夜裡睡覺之際偷襲,史籍記載“

保忠(即李繼捧)方寢,聞難作,單衣被髮,騎駿馬遁,僅以身免。”哥哥被弟弟打的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單衣披髮一個人騎著馬逃跑,於是繼捧的財物器用全部歸繼遷所有,繼遷的實力從此壯大。

西夏太祖的神奇發家史,先後五次詐降,騙得宋太宗團團轉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慣用詐降伎倆的李繼遷最後也死於別人的詐降

。在當時的西北,吐蕃六穀部忠於北宋,其首領潘羅支當時被宋廷任命為朔方軍節度使和靈州西面都巡檢使,他假意向李繼遷投降,實則暗地裡集結部落人馬伏擊夏軍,李繼遷在此戰中中箭身亡。

無論如何,作為党項人的首領,李繼遷功莫大焉,終其一世,党項人在西北奠定了相當雄厚的實力,又經過其子李德明的過渡,最終迎來了李元昊的建國稱帝。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句話用在李元昊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參考史料:《宋史》《遼史》《西夏事略》

圖片如有疑問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