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1910年6月5日,被称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欧·亨利”逝世。这一年,他正在创作《梦》,他原本想让它成为打破自己写作风格的“转型之作”,但他始终未曾如意。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但也因为他在底层困苦生活中挣扎,给了他一份勇气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悲悯。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不是一味地“坏”给人看,而是用小人物的生活方式,在给下层人民一种“幽默”,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创作于1908年,故事描绘了当时在美国的穷困街区开始流行肺炎。合租在一起的苏和乔希本是两个怀揣画画梦想的女艺术家。但肺炎却在不经意间侵袭了乔希。在病痛的折磨中,乔希绝望地数着医院窗外渐渐飘落的常春藤叶子,并相信,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的那一刻,她的生命也将终结。

然而,当老画家贝尔曼听到这个荒唐的理由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于墙上画了一片栩栩如生的常春藤叶。乔希也是凭着这片“虚假”的藤叶,汇集起了生存的希望,最终战胜了病魔。

欧·亨利是我们熟知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语言诙谐幽默,结尾出人意料,于平凡人的生活中发现希望和美好。评论家弗门说“欧·亨利具备莫泊桑的技巧,而幽默上则远远超过莫泊桑。”欧·亨 利 正是通过他的笔触,在不平和小人物的社会中,着力挖掘着他们的伟大人格,并将这些人性的美好展示给世人。

欧·亨利用明暗两条线索:体现书中人物的希望观

大多看过欧·亨利作品的读者都知道,欧·亨利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明显。除了结局巧妙,令人意外,欧·亨利也非常善用“明暗两条线索并进”的谋篇布局方式,而这样匠心的笔法,同时也表现出了欧·亨利对于现实的思考。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欧·亨利通过人物对叶子的看法,体现了他们对希望的看法,也融入了自己对于生命和未来的态度。

1.明线:乔希将生命寄托于叶子,失去对生的希望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两位年轻艺术家身上,一位是乔希的好友苏,另一位则是被肺炎折磨的乔希。她们两人从异乡赶来,住在这破落,肮脏之地,为的就是追寻自己心中的绘画之梦。但乔希的生命,在病痛中逐渐消逝,最后还将自己的生存意志寄托在了墙上的藤叶上。然而,当乔希发现,最后叶子也没有从墙上凋零时,她重新聚集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病情也逐渐好转。

乔希因为真实的叶片凋零联想到自己的死亡。却在一片绘画的虚假叶子中重生。这种欧·亨利的“黑色幽默”,虽然荒诞,但也在情理之中。人的生命不可能由一片叶子左右,然而,当人类遭受 打击时,却往往习惯于将精神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上。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2.暗线:老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了一片不会凋零的叶子,换回了乔希的生命

而另一头,《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老贝尔曼却着笔不多。直到故事的最后,我们才知道,那道墙上,无法被风吹落的叶,其实是出自老画家贝尔曼之手。也是在作品的背后,这条暗线才和作品的主线索慢慢会合。

老画家有一个一直以来无法抛下的绘画梦,在他心目中,他将创作一幅传世的巨作,然而一直以来,他都无法动笔。而当他得知,乔希将死,并把生命希望寄托于叶子时,贝尔曼在风雨夜里,画了一片逼真的叶子。

这片叶子,不仅象征着乔希生命的希望,同样也象征着老画家艺术的实现,以及两代艺术家之间的革命火花。

欧·亨利正是通过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写作手法,突显了在恶劣的环境下,老画家贝尔曼崇高,乐观的品质。不管是真实的叶子,还是画于墙上的“虚假之叶”,它们都无法决定生死。因为能够真正支撑我们不断向前的,只有我们内心的希望。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叶子的意象隐喻:乔希的死亡意念,苏的友情和贝尔曼的希望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苏和乔希从美国的缅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聚集到美国华盛顿广场一片“破地”中。她们因为梦想而相遇,又因有着相同的穿衣风格,艺术见解和怀揣着画画的希望,她们在异乡成为好友。

这一年,天气阴寒,肺炎在这片区域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最后,乔希不幸患上了肺炎,生命垂危。乔希住在病房里,身体虚弱地开始数起窗外墙上的叶子,她对好友苏说:“等到墙上最后一片叶子凋零时,就是我该离开的时候了。”

作者欧·亨利巧妙地利用“叶子”这一意象,来烘托故事中乔希,苏和老画家贝尔曼的精神世界。

  • 01 掉落的常春藤叶:在病人乔希的眼中,变成了预示死亡的意象

乔希本来拥有着远大的梦想,她一直喜欢画画,并想去那不勒斯海湾画画。然而,当她身患肺炎以后,却失去了对生命的展望。更多的时候,她盯着窗外凋落的叶子,认定当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就是她死去的时候。

叶子无关生死,而乔希逐渐丧失希望的内心,才是带她步向死亡的真正元凶。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 02 乔希将生的希望系在叶子上,同时也成为好友苏的心病和恐惧

当得知,乔希将墙上凋零的树叶看成自己的生命;而医生说“乔希因为坚信自己无法康复,而只拥有一成的活下去的希望。”虽然苏在表面上显得满不在乎,但内心却十分担忧。

叶子在成为乔希死亡恐惧的同时,也成为苏内心失去好友的恐惧。而此时,苏只能陪在乔希的身边,鼓励她,并将烦恼告知老画家贝尔曼,希望能一同为乔希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 03 贝尔曼生命中最后的杰作,成为乔希活下去的力量

最后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乔希和苏都认定叶子会从墙上掉光时,奇迹却发生了。乔希看到有一片常春藤叶经历了一整晚的暴风雨,却依然附着在那面砖墙上。

“那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叶子靠近茎那边的部分还是翠绿的,可是锯齿状的叶子边缘却已经呈现衰朽的枯黄色。不过,它依然不屈不挠地高悬在离地二十多尺的藤枝上。”

在这片无法吹落的叶子面前,乔希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气。而直到最后,大家才得知,那是贝尔曼在那个风雨大作的夜晚,亲自画在墙上的一片树叶。贝尔曼,一生都在追求一幅传世的杰作,而在这一刻,他选择帮助里面这位病重的女孩。将最后的杰作转变为了乔希生命的力量。

结尾的转折让读者措手不及,出人意料的同时,也都感叹,希望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希望的力量是能够让我们在绝境之中,依旧鼓起勇气,面对困境和磨难,再次上路,寻找梦想。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欧·亨利vs贝尔曼:在平实中点亮生命之光

《最后一片叶子》著于1908年,这一年,欧·亨利的生活并不十分顺遂。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以后,欧·亨利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他常常一周六天都在喝酒、赌博,而在最后一天,以极快的速度创作小说来换取稿费。然而,即便如此,欧·亨利还是用朴实的文字,在作品中注入情感和希望,给大家带去幽默和感动。

  • 1.欧·亨利的生平:决定了他总是站在弱者的立场,替他们发声

以短篇小说而闻名于世的欧·亨利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他父亲虽是医生,但酗酒,生活也毫无节制,导致家境十分贫困。年少时的欧·亨利在药店供过职,也做过牧场工人,还曾做过银行职员。也因在银行供职期间的账务问题而入过监狱。

服刑期间,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而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是欧·亨利以亲身经历,在接触底层人民的生活中,所见所闻结成文章。歌颂人性之美,更成为欧·亨利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通过一对穷苦夫妇对彼此的爱和付出,谱写出合乎人性的底层人物的高尚精神;在《 警察与赞美诗》中,他也同样对压抑人性的社会秩序,和不公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抨击和批判;而在《最后一片叶子》中,他通过老画家贝尔曼的牺牲精神,道出了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身上所保留的善良和丰沛的人道主义精神。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 2.老画家贝尔曼:贫困拮据,落魄失意,却默默付出,用生命换回希望

“老贝尔曼就住在同一幢楼的一楼。他同样是位画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在艺术上非常失败,画了足足四十年画,依旧没能摸到艺术女郎的裙角。他总是叨念着要创作一幅巨作,却直到现在还没开始落笔。”

在老画家贝尔曼的刻画上,欧·亨利这样写道,他还指出老画家总是酗酒,脾气也非常暴躁,但对楼上两名年轻女画家却爱护有加。

老画家的一生穷困潦倒,失意落魄,但仍然对艺术充满理想,也对新一代的画家满怀仁厚和关爱。而在最后,他也通过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术,在墙上生出了一片“虚妄之叶”。让这片叶子,成为了乔希活下去的希望。也是老画家对于青年艺术家的爱护和对艺术抱有的巨大希望。

在我看来,虽然在故事最后,贝尔曼用生命为代价,为乔希点亮生命之光。但从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也成为蹉跎一生的画家贝尔曼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在这最后的作品上,凝结着他的爱,他自身艺术的成就,也承载了他对艺术未来殷切的希望。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生命之不朽,绽放于希望


欧·亨利一生经历坎坷,英年早逝。但在他短短的创作生涯中,却利用形形色色的人民生活和人物形象,表现出了大量在穷苦生活中挣扎,艰苦奋斗的画面。他的作品也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生性乐观,也将这种向上的希望观融入到作品中。书中人物自我牺牲,宽广的胸襟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也在一代代人中为之传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