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故事》:走出规则的桎梏,方能迎来心灵的自由

文丨大脚

《象棋的故事》:走出规则的桎梏,方能迎来心灵的自由

《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在一艘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

乍一看整部作品,描写了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逆袭故事,实则是在讲述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与摧残。

国际象棋需要遵循它固有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之内,象棋内外的手段都是允许的。象棋隐义当时纳粹法西斯政权里,强者为弱者制定的令人颤栗的规则,而作者茨威格在这个令人沮丧的规则的桎梏里,没有迎来精神上真正的自由。他希望通过一个业余国际象棋手的精神世界,为他一生都未曾出现的精神自由做展望。

我将结合《象棋的故事》,从小说的创作背景、象棋代表的隐义及象棋故事背后的对生命的思考三个方面,诠释茨威格终身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

《象棋的故事》:走出规则的桎梏,方能迎来心灵的自由

休闲的方外之地,隐藏着一颗绝望的心

茨威格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20世纪那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他亲眼目睹了欧洲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历程。

同时,二次世界大战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因为他的反战思想,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后,他遭到了驱逐,从此开始流亡生活。1938年,德国合并奥地利,他失去了国籍,随后他加入英国籍。1940年他从纽约移居巴西,在巴西度过了最后的两年。

处于巴西这个方外之地,他享受着宁静的落日,体味着象棋的魅力,然而他的内心是挣扎的。如同一个英勇的战士,当别人都在为自由拿起枪拼命的时候,他却安逸地享受着落霞的余辉。他为自己的心得不到救赎而自责,可以想象到他的内心是多么绝望。

虽然他的身体是自由的,但他的心依旧处在规则的桎梏里。他向往心灵的自由,所以他还是拿起自己最擅长的武器,用他的笔书写着对纳粹法西斯惨绝人寰制度的批判。《象棋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他在小说里设置了一个“我”,在“我”的提醒之下,B博士恍然清醒过来,脱离了自己为自己制造的牢笼,并因此告别棋局,终生不再碰象棋,真正迎来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茨威格的生命中也有一个如《象棋的故事》中那个“我”,或许也能如B博士一样,重新走出规则的桎梏,迎接心灵的自由。

然而在他所处的世界,强大的法西斯制定了令人颤栗的规则和制度,亡了国的茨威格在强大的规则内,没能得到解脱,在自传体散文集《昨日的世界》创作后不久,茨威格夫妇结伴自杀。

茨威格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他对法西斯势力深恶痛绝的控诉,也看到了他细腻柔情的情感世界,但终究他找不到解救自己的途径,如同《象棋的故事》里的被关押的B博士一样,因为孤寂,空虚,他为自己设置了牢笼,困住了身,也困住了心。

1945年,二战结束,纳粹法西斯战败,如果茨威格没有自杀,或许那时他有冲出桎梏的能力,得到心灵的自由。

然而,这个世界唯独缺少如果!

《象棋的故事》:走出规则的桎梏,方能迎来心灵的自由

64个黑白格子的棋盘是牢笼,是规则内不可更改的冷酷世界

《象棋的故事》的内容是从一艘从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开始,船上的人流熙熙攘攘,有好奇的孩子在轮船的楼梯跑来跑去,甲板上还有一支乐队在演奏。

“我”走到专为客人散步的甲板时,突然发现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克的身影。他是一个智力低下,记忆力和想像力严重缺乏,唯独在下象棋这件事上显示出得天独厚的高超才能的古怪的天才,也印证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他必定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

“我”对他起了兴趣,于是通过一系列的小伎俩获得了与世界冠军对弈的机会,“我”作为业余的棋手轻易被世界冠军击溃,直到一位神秘的B博士出现,他将棋局的形势扭转。

这位神秘的B博士一生充满传奇,他是奥地利保皇派及教会的财富管理员和联络员。他为人谨慎,心思慎密。德国法西斯吞并奥地利时,为了获取皇室的财富及其他的秘密,把他关在了一个空徒四壁的房子里,让他承受空虚和寂寞,从而瓦解他的精神,套取他脑中的资料。

正当B博士的心灵为此险些坚持不住的时候,他利用审判人员的疏忽,偷来了一本象棋的棋谱,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免于崩溃,他培养了自己的象棋才能,但他的棋路与世界冠军琴多维克不同,因为无人与他对弈,他的象棋才能体现在精神上,是盲棋的形式。而被关押期间,长期与自己的对弈让他的精神分裂甚至于疯狂。

在出现精神分裂后,他在医院得到了一位医生的帮助,最终逃离了那个地狱,但医生建议他不要再下象棋了。

B博士为了证照自己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在真正的棋盘上用具体的棋子与人对弈”,B博士接受世界冠军的对弈要求。

第一局他完美地取胜了,但第二局开始,世界冠军采用了卑鄙的拖延战术,让B博士焦躁不安甚至为此再次出现精神的错乱。

在“我”的提醒之下,B博士恍然清醒并因此告别了棋局。

《象棋的故事》:走出规则的桎梏,方能迎来心灵的自由

回顾这部小说,象棋显含着对规则的具现,是真实的,但也隐含着对茨威格所处的世界做虚幻的暗喻。

小说中出现了几处场地代表着牢笼,是规则的世界,不可更改,如棋盘中的棋子,那是茨威格对心灵的自我限制,让人悲戚。

  • 象棋的64个黑白格子代表了一个不可更改的世界,它是一个牢笼,你可以在里面发挥你的想象及创造力,尽全力去赢得对方,不管在棋盘内外你采用什么手段都是为胜利,但象棋的规则限定了棋子的能力,每个人都是棋子,只能接受棋子的命运,如同茨威格在德国法西斯主宰的世界里,身在其中的棋子,茨威格能做的不多,他曾经想要投笔从戎,为打败希特勒直接效力,可傲慢的英国人不理睬他的这股正义的热情。他失落,他内疚,最终也导致了他自杀的命运。
  • 小说中的轮船,也是一个牢笼,它遨游在寂辽无边的海洋,这艘船代表了规则,代表了不可更改的世界,在船上你可以做任何能做的事,但脱离了船,你会被淹死,身在其中的人们看似身心都是自由的,但回过神来发现,一切都只是虚幻的。
  • B博士在关押期间,那间让恶梦伴随一生的空徒四壁的房子也是一个牢笼,既是具体的牢笼,又是精神的牢笼。当B博士遭受夜以继日对精神的摧残,让他潜意识对所处的空间做自我的限制。如同在第二局开始后,被世界冠军拖延导致心里焦躁不安时,他在吸烟室用脚步丈量精神的牢笼一样。他来回地走动,但他走动的范围就是曾经关押他的那间房子的空间。
  • 同样小说中那个吸烟室也是相对的牢笼,人们沉浸在吸烟室的象棋激战中,他们在围绕象棋这个事情上,不愿意就此离开,吸引他们进行一局又一局的对弈。

茨威格通过《象棋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他不能改变的既有虚幻又有真实的世界。这是对纳粹法西斯最为严厉的批判,故事的主人公一开始像是“我”,又像是那个自以为是的世界冠军,其实茨威格给这本小说设定的主角是B博士,也可以说是他自己。B博士在那个小房子里的遭遇就像是在述说着茨威格自己的故事,被法西斯摧残着脆弱的心灵,差点为此精神分裂。

最终,B博士走出了对自己的限制,可惜茨威格没有,是他无能吗?我认为不是,只是他对纳粹法西斯的不满。不敢苟同笔尖上的文字会改变世界,也不敢苟同生命仅仅是要活着,人的生命应当有理想及追求才更有意义。

《象棋的故事》:走出规则的桎梏,方能迎来心灵的自由

不敢苟同是对生命的尊重,带着一股宁可玉碎的悲壮

对于茨威格的评价,很多人都会说他的心不够坚强,如果坚强一点,或许他就不会自杀了,但我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不是这样。

在《象棋的故事》里,B博士最终在“我”的提醒之下,走出了快要分裂的精神世界,他混乱的精神里虽然带着潜意识里的自我限制,那是被纳粹法西斯摧残的创伤,但他在“我”的提醒之下,还是回复了对精神的控制,他的心因为有“我”的存在重见天日,避免了精神的桎梏。这也是茨威格对于内心的渴望,他同样希冀得到心灵的自由,但是他的不敢苟同恰恰反应出他对法西斯控制社会的不满及反叛,这让他的文字多了更多思考生命的人文色彩。

富兰克林说过:不惜牺牲自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

在巴西最后的两年里,茨威格享受着很自在的日子,他白天赶稿子,下午和妻子下下象棋,但每天的工作也长达八九个小时。那时他在为自传《昨日的世界》忙碌。

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中,他提到,“仿佛每一次呼吸,都要对一个陌生民族感恩戴德似的,因为自己呼吸了他们的空气”。

能想象到他一个失去了国籍的人,加入一个让他痛恨的国家,还说着这个国家的语言,他内心多么挣扎,他不愿意就此苟延残喘,也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只为追求身体的安逸。他追求的是心灵的安宁和自由,他带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

《象棋的故事》:走出规则的桎梏,方能迎来心灵的自由

《昨日的世界》里茨威格曾说:“永远不要只拿时间一个维度去度量生命。比起时长,你还可以赋予生命更多,信仰、智慧、尊严与爱,这些都比单纯的时间重要,如果可以,我也愿意用生命去捍卫。”

茨威格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活着需要有理想和追求,即使因此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但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对当代社会被摧毁的同情,也多了对法西斯政权奴役世界的痛恨,同时还带着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

《象棋的故事》讲述的不单是象棋本身,还给我们带来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