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我們一向認為孩子不會撒謊,但事實上,他們常常撒謊。”

這句話是丹麥電影《狩獵》裡的一句經典臺詞。影片主要以一個孩子的謊言為導線,引出故事後面一場“正義”的討伐

故事講述了離異的善良男人盧卡斯,因為拒絕了早熟的五歲女孩的表白,從而招來其無知的報復——用謊言歪曲事實,最終導致盧卡斯背上了性侵女童的罪名,還遭遇了朋友的仇視和毆打、女友的不信任、愛犬芬妮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攻擊等一系列的惡性事件。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整部影片沉穩、寫實的攝影風格,沉悶和壓抑的氣氛,主人公盧卡斯的隱忍和理智,都挑戰著觀眾的心裡底線。倘若能置身其中,恨不得成為影片中的狩獵者,對惡意施行者進行獵捕,給心中壓抑的怨氣和憤怒的情緒找一個出口。

影片《狩獵》無疑是成功的,它挑起了觀眾的情緒,主人公盧卡斯所遭遇的所有不公平待遇,更是引起了觀眾們對複雜人性的思考。諸如:5歲天真小女孩的報復謊言、“正義”討伐下的惡性攻擊還有無辜麋鹿的殘忍獵殺。

影片《狩獵》是以謊言為開篇,對人性進行露骨的剖白。這是拋給現實生活的人們的一個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推人度己,如果我們被人冤枉偷盜;被人冤枉賣友求利;甚至連好心被自己扶起的摔地老人,也反咬一口索要賠償,我們作為事件的主角,又該如何作為?是憤怒報復還是坦然面對?反之,如果我們是局外人,我們又如何看待事情的本質?是盲目隨眾還是理智判斷?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本篇文章就以人性的角度,進行簡單的分析,人性複雜的體現以及對人性和社會聯繫的思考。

  • 一切行為的背後,是複雜人性的產物

一、純真幼童,謊言無忌

我們來到影片的最初,溫厚善良的主人公盧卡斯,備受孩子的喜愛,尤其是早熟的克拉兒。也許是沒有在親生父母身上感受到應有的關注和疼愛,盧卡斯的關愛和體貼與其相比就顯得尤為溫暖人心,克拉兒心生歡喜。

她滿懷希望地表白,卻得到的是盧卡斯的婉拒,從高興到傷心的落差,讓她對盧卡斯起了厭惡之心,負面的情緒下使她脫口而出報復性的謊言。謊言的性質暫且不論,克拉兒做出這一行為的背後,其心理是隨著情緒的浮動而做出決定。同一個人,她喜歡就表白,傷心就詆譭,只要她願意。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所有的行為都代表著人性的複雜,人們會對不同情況下的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產生各種情緒,在這種萬千思緒下,驅使人們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行為。克拉兒的謊言,正面說明了複雜人性是不分年齡的。

複雜的人性不分年齡,就如劇中的那一段臺詞“我一向認為孩子不會撒謊,但事實上,他們常常撒謊。”我們有多少人,認為孩子是天使的代表,他們天真無邪,更不會撒謊。孩子天真不假,但不代表他們沒有天性,人的天性即人性,人性是自私的,本著利己的思維,做出利己的行為。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那麼,《狩獵》中的克拉兒有什麼利己的思維呢?從她的行為上看來,她的目的是發洩心中的不滿情緒,以達到心情的放鬆,這是利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佩吉·德萊克斯勒博士說,孩子的大多數謊言都屬於“自助式謊言”,目的是為了避免麻煩或懲罰,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或為了獲得某種東西。這種謊言的特點就是利己,這也是孩子有意識的謊言,有意識的謊言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孩子對撒謊的過程或者結果有一定的認知,並且謊言對於一個人的心智、思維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狩獵》中的克拉兒,在心智上相比同齡人更加的早熟,她對於自己撒謊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也許並不是很清楚,但她對自己的撒謊這一行為是清楚的,甚至是有意為之。由此可見,複雜的人性在兒童的身上也有所體現。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二、“正義”討伐,善惡難辨

《狩獵》中的主人公盧卡斯,婉拒了克拉兒的表白後,他並不知道克拉兒會有意向園長詆譭他的人品,歪曲事實。園長聽了克拉兒的話,找來盧卡斯告知所發生的事情,並要求他休假。很顯然,此時園長對於未經證實的話更加信任,或者說,在盧卡斯和克拉兒之間,她更信任克拉兒。

園長後來與心理師對克拉兒進行了引導,讓她重複事情的經過。克拉兒的言辭模糊,既不否認,也不承認,這樣的行為,在園長和心理師看來,就是受到了心理創傷,逃避問題。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還記得著名內地作家王朔的一段話

初次見面無從識別時,我一般傾向相信女的,女的裡傾向相信年輕女子,年輕女子中又傾向相信那些漂亮姑娘,漂亮姑娘中又傾向相信生活無憂的。因為這類人群社會壓力比其他人群要小,人性得以保存相對完好,環境允許她們善良,她們也沒理由不善良。

人類的天性如此,他們有著普遍的“偏向”思維,偏向弱者,偏向美好的人或事物,他們對此給予充分的信任。就像孩子和大人,女人和男人的組合,他們之間,誰的話更有說服力?答案毋庸置疑,當然是孩子和女人。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狩獵》中的園長認定盧卡斯是個“性侵”罪犯,便告知克拉兒母親,克拉兒不幸地被“侵犯”,甚至以此召開家長會。盧卡斯還是從兒子的電話裡得知自己已是眾矢之的,他找園長理論,園長卻是避他如蛇蠍,對他鄙視厭惡。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園長僅憑一個孩子的話語,便對盧卡斯的人品蓋棺定論,何其草率,武斷!

事情的發生就如那離弦的箭,一發不可收拾,女友對他產生了懷疑,讓他無法接受,一氣之下把她轟出了家門,愛犬芬妮死於陌生人的攻擊之下,平時的鄰里好友更是對他拳打腳踢。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所有的惡性遭遇,源於人們的“正義”心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盧卡斯的喪德行為進行抨擊。他們的行為是善?是惡?

人性很複雜,善惡亦難辨,在克拉兒遭受“性侵”的事件上,人們打壓“兇手”,維護正義,這是善。但在未經證實的事件面前,他們又能以暴力相待,拳腳相加,語言侮辱,甚至殺死一條無辜的狗,這些都是惡。善惡相對,卻能融於人性中,這就是人性的複雜。

《狩獵》中盧卡斯所遭遇的一切是身邊認識的人,甚至是好友帶給他的,往日的情分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質疑和不信任。就算盧卡斯最後洗清罪名,他們依然堅持自己心中所想,對他持以否定的態度。他們有著一定的利益衝突,承認盧卡斯的清白,等於承認自己的愚蠢無知。

也就是說,人們更多的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思維,本能地做出一切與事實相悖的行為。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形影不離的閨蜜因為男人反目成仇;有多少稱兄道弟的好友因為商業利益明爭暗鬥;有多少血濃於水的親人因為家產分配六親不認,他們今日可以親密相對,明日也可以疏離仇視,這複雜的人性體現尤為深刻。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三、《狩獵》,人性與社會,相互影響

《狩獵》中盧卡斯在影片開端的某一片段,獵場狩獵,一隻麋鹿倒於他的槍下。此時的他站在人類的制高點,決定著獵物的生死,獵物是他的食物,他只需要滿足自己的人性慾望,無需理會獵物的感受。這與他後面經歷的何其相似,他就如同那隻麋鹿,他成為了別人獵槍下的獵物,儘管他是無辜的,可那隻鹿又何曾不無辜?

與其相呼應的是片尾獵場狩獵,盧卡斯沒有開槍打獵,也許是因為經歷了磨難,使得他心慈手軟,不忍對無辜下手。最後的一聲槍響,是狩獵者對盧卡斯的警告,他是人們的獵物,雖然時過境遷,但影響可能會跟隨一輩子。他的身上會永遠貼上“性侵”的標籤,過去他身上所有的好都會被磨滅掉。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使人們寧願相信謬誤,而不願熱愛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而且是由於謬誤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的天性。

——培根

這句話說明了人類對探索真相的惰性,與其暗藏的惡劣天性。

《狩獵》中那些“正義”之士們,他們並不執著於真相,他們相信自己的意願,意願裡克拉兒比盧卡斯更可信;意願裡他們不承認自己會犯錯的事實。即使盧卡斯清白歸來,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已然形成,就無法輕易被抹去,這就是人類的惡劣天性。

縱觀影片全局,《狩獵》與電影內容似乎沒有太大的聯繫,其中的狩獵場景也只有兩個,但這就是導演的精心設計,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狩獵》一詞,更深層意地反映了複雜的人性和現實社會的特性,與電影內容交相呼應,寓意更契合。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1.複雜的人性,不可直視

《狩獵》中克拉兒的行為告訴我們,孩子是天使的同時也可以是魔鬼,下一秒她可以成為狩獵者,捕殺獵物。那些“正義”的討伐之士,轉身便可成為兇狠的惡行佈施者,所有的一切都說明了人性的多變。

著名的作家東野圭吾曾說過,人心是不可直視的。直視人心會傷害自己,人心太過複雜,誰能明白每個人的瞬間想法,有時甚至連本人也不清楚,自己的每個善惡思緒。它本能地出現在人的腦海,主導著人們的行動。我們唯有保持理智的判斷能力,分辨其善惡因果,才能更好地處理事情,並對自己的作為負責。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2.人與社會,依附並存

《狩獵》這部丹麥電影反映平靜生活中的殘忍現實,人和社會的冷酷本質。孩子和成年人,他們的世界組成了這個社會,孩子無知無畏,行為的背後傷害更大,而成人則以社會和道德為標準,把小孩無知的行為結果殘忍地放大到極致。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相互融合,相互改變。人性的善變與社會風氣更是密不可分,人們想要更好的生存,就要努力適應並默認大多數群體的普遍心理,他們的行為、道德、標準是社會的主流。

如《狩獵》中的“正義”者,他們以自己的道德標準,決定他人的行為、人品,他們對盧卡斯“性侵”行為是盲目的確定,從眾心理更是社會的普遍現象,這就是人與社會。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我喜歡《狩獵》這部電影,沒有高超的攝影技巧,僅用單線敘事手法,把複雜的人性演繹得入木三分。不僅是為我們展示人性的多元化,更是帶給我們對人性和現實社會的思考,當我們置身其中,我們應該不盲從、客觀、理智,保持人性至善、平和的本心。

  • 人性多變、社會複雜,我們當保持人性至善、平和的本心

面對這個萬千世界,我們有太多的無奈,不可能萬事順心。人性與社會的複雜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瞭解和參透,人生是一場地獄修行,我們無須自尋煩惱,借用一句佛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狩獵》:“正義”討伐下的演繹,是對複雜人性的思考

人性太複雜,面對別人的是非,我們應當不盲從,理智地觀照內心,客觀判斷,尊重事實。面對他人對自己的非議,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應該保持一顆至善、平和的本心。

結語:人生本苦,人心太複雜會很累。世界那麼大,個人能力很小,我們身在的社會環境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我們只需保持善和的心態,善待自己,影響他人,世界會很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