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那双挥别江城时的眼

出于防护需要,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只能让大家看到他们的一双眼睛。在那一双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压力、勇敢、无畏、责任、智慧、奉献。希望以后当你生病就医的时候,当你打算大快朵颐野味的时候,当你听说有人在医院伤医害医的时候,当你有机会规划城市的时候,也要记住那一双眼睛……


3月18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登了一张题为《告别》的照片。在武汉天河机场,天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一位女医务工作者,回首挥别江城。她戴着口罩,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


记住那双挥别江城时的眼

3月17日,天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挥手告别。


此情此景,令我联想起40年前发表的、著名作家谌容的名作《人到中年》以及由演员潘虹主演的同名改编电影。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位病人正是从眼睛认出陆医生。当年正是陆文婷医生在充满干扰的环境中,为他做完了手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在父母的眼中看到慈爱,父母在孩子的眼中看到孺慕,学生在老师的眼中看到启迪,老师在学生的眼中看到求知,情侣对视,含情脉脉,朋友相见,情谊融融。当然,也有一些巧言令色者、恶形恶相者,“心不正,则眸子眊焉”。


记住那双挥别江城时的眼

演员潘虹剧照。


在这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战中,我们看到了亿万双眼睛,其中最能作为代表的,应该是医护人员的一双双眼睛。出于防护需要,除了少数几位——如一度双目噙泪的钟南山院士,绝大多数医护人员也只能让大家看到他们的那一双眼睛。


在那一双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压力、勇敢、无畏、责任、智慧、奉献,还可以看到在面对灾难时,人类所迸发出来的一切高贵的精神。这些精神,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构筑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方舱”,让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记住那双挥别江城时的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几天,来自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开始撤离武汉,无论他们是否沿江东下,李白的这首诗都显得那么贴切。春天是到了,但是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春天的疆界并不全都和火热的盛夏接壤,不要忘记,她的另一端还连着冰雪呢。”我们不要忘记,湖北和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当初是先锋,现在仍在殿后。我们也要记住,那一双眼睛。


当你生病就医的时候,当你在诊室外排队等待的时候,当你为亲友的病情忧虑的时候,要记住那一双眼睛;当你打算饭后一支烟或举杯痛饮,打算大快朵颐野味的时候,要记住那一双眼睛;当你得知自家附近要兴建医院,当你听说有人又在医院伤医害医时,当你有机会规划城市的时候,也要记住那一双眼睛……


记住那双挥别江城时的眼


《人到中年》中的女主人公陆文婷,是艺术虚构的人物,是那个年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乃至广大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钟南山、李兰娟等老一代医务工作者的脸庞上——他们应该是她的同龄人——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双眼睛。而在现在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的脸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一双眼睛。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那一双眼睛是亿万双眼睛的代表,推而广之,在这次防控战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那一双眼睛。由此及彼,作为社会中坚的“70后”“80后”乃至“90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少年锦时,都曾在那一双眼睛的注视下成长,获取了智慧和力量,从而渐渐拥有了那一双眼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是在未来,在后辈人才能看得到的未来,那时的中国人同样会有那一双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