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辛德勒的名單》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描寫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受集體屠殺的影片過去也拍過不少,但是以德國人良知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營救猶太人的真實故事片,這還是第一部。 ——鳳凰網

當觀眾置身於漆黑的影院,眼前唯一的光亮就是面前的銀幕。而觀眾對銀幕凝視的同時,往往也窺探著自己的內心。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在眾多電影類型中,佔據著長久不衰的地位。而兼顧感性表達與理性思考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則使觀眾更容易產生情感認同。《泰坦尼克號》、《中國機長》等都是此類電影的優秀之作。

談到這裡,不得不想起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它雖然是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但依然憑藉其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警醒著不同時代的觀眾。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戰爭題材電影分為集中營類型、全景型、小分隊型等多個類型,《辛特勒的名單》屬於典型的集中營類型電影。影片帶著悲憫的情緒展現了地域的恐怖和戰爭的殘酷,在講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真相的同時,表達無法磨滅的人性力量與人性光輝。

厚積薄發的呈現

《辛特勒的名單》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對影片的戲劇性有著精準的把握。其影片特點保持著好萊塢慣有的"一波三折"的藝術風格。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辛特勒的名單》上映於1993年,距離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近五十週年。歷史事件五十年的時間節點,人們正漸漸遺忘著法西斯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傷痛。這時,《辛特勒的名單》的出現再次讓人們正視了歷史,敲響了警鐘。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早年藝術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作品在影院票房頗高的同時,實際上並不受主流影評界的認可。當時的主流影評家認為其創作的《大白鯊》系列,沒有切合實際的反映生活,而《印第安納瓊斯》則以漫畫式的形象描繪德國軍人,將其塑造的簡單而不堪一擊,這與當時備受關注的《現代啟示錄》所描寫的極為現實的德軍形象差別極大,相比下《印第安納瓊斯》不夠嚴肅。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此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紫色》中,表現了中產階級黑人女人的命運,嘗試尋求新的創作理念

在與奧斯卡獎失之交臂後,厚積薄發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憑藉影片《辛德勒的名單》斬獲多項榮譽。

彩色是作用於眼睛的,黑白的線條是作用於靈魂的。

斯皮爾伯格考慮到,應該使用黑白片的模式拍攝這部影片,因此他與攝影師便煞費苦心的研究如何將黑白片拍出質感。

黑白膠片拍攝拷貝,彩色膠片去掉顏色印製到拷貝上,他們將兩者比較後發現,黑白膠片真實但畫面顆粒感粗糙。而彩色膠片,片基呈藍色,無法呈現紅色,畫面出現霧感。經多次試驗,最終以去掉彩色信號的副片為載體拍攝,印製到全色系正片的拷貝上,這樣所呈現出的畫面顆粒細膩,層次豐富。

藝術思維的追尋

"和平只不過是兩場戰爭之間非常短暫的間隙。"《辛特勒的名單》的社會意義是不可否認的,

它用真實的畫面向觀眾展現人性的光輝,用引人沉思的歷史述說著人性的醜惡,以一個深刻的主題闡釋對人性的思考。

影片開始於一場猶太人的儀式,保留著神聖的宗教儀式極大程度的體現了猶太民族的民族性。流暢剪輯使影片從宗教儀式回到二戰的波瀾,黑白的影片只留有紅色的火苗,並通過燭煙的相似性過渡到波蘭的克拉科夫。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影片對於主人公辛特勒的塑造,十分符合好萊塢主流價值對於完美人物形象的表達。影片主角辛德勒的第一次出現,採用了倫勃朗布光光線效果這是畫家倫布朗經常採用的一種布光手法,主光來自於右前側上方,同時作為輪廓光,在面部陰影處形成三角形的明顯光斑,強調了男性神秘強悍的形象。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一場戰爭開始的時候,哲學家、音樂家、歷史學家揹負著原民族的記憶與文化,是最先遭到抵制和消滅的。而辛特勒將其身份偽造為工人,讓他們為自己效力。

在工廠中,採用了與《美國往事》《公民凱恩》相似的低棚頂用法。在低棚頂的映襯下,辛德勒表現出了巨人般的高大偉岸,但這時的他還是一個想方設法計較自身利益得失、利用戰爭發財、為了金錢同德國人搞好關係、好女色的商人形象。

影片的黑白影調加強了畫面的凝重感,這樣刻意的黑白片,符合了導演斯皮爾伯格的用意,更加凸顯了法西斯主義的殘暴行徑,以及對被害的猶太種族深沉的悼念。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一位十分善於煽情的導演,在《人工智能》中,動人的展現了機器人的細膩情感。作品《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情感表達頗為冷靜,但在片尾仍透露出導演對於煽情表達的執念。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辛特勒的名單》中,辛特勒為獲救的猶太人進行了一次動情的演講。演講可以作為影片更加直接深刻的主題總結,通過演講的方式表達情感,渲染著氣氛,帶動著觀眾情緒

"剛剛德國已經宣佈無條件投降。今天午夜時分,戰爭即將結束。 明天你們就能去尋找你們倖存的家人。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是無果的。 長達六年的殺戮後,全世界都在為這些受難者哀悼。但我們倖存了下來。 "

"你們中的很多人曾經上前親自感謝我,感謝你們自己吧,感謝你們無所畏懼的斯特恩,以及你們身邊彼此關懷、並時刻共赴死亡威脅的人。 "

演講在電影中也十分常見。在電影《刺殺肯尼迪》中律師的長達半小時演講,經過他的調查總統肯尼迪死於自己政府的謀殺。而《巴頓將軍》開頭具有蠱惑力的演講,鼓動著大眾參與二戰

經典場面的塑造

因宗教文化、經濟金融兩大重要原因,納粹黨對於猶太人進行了瘋狂的殺戮。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希特勒上臺之前,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經濟面臨崩潰,失業率高,經濟靠借債維持。在電影《納粹狂魔》中,有著真實的展現。因此希特勒將目光聚焦到富有的猶太人身上,剝奪猶太人的財產,使德國民眾重回希望,鞏固統治。

希特勒認為,德國的雅利安血統是最高貴的。人類的良知善意泯滅殆盡的在希特勒的領導灌輸下形成了一種狂妄自大的種族優越感,反人類反種族的罪行甚至已經滲入到孩子的心裡。

他通過喚醒種族對猶太人的仇恨,從而進一步採取了猶太種族滅絕政策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在影片中,最令人難忘是德國軍官血洗猶太人的大場面表達。

從視覺上,屠殺分為白天和夜晚。導演塑造了大量形象表現猶太人的尊嚴以及慌亂之中人性的脆弱,同時辛德勒和女友的俯瞰似上帝視點,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超現實的象徵著生命與希望。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在拍攝上,採取了分組扛拍。這種拍攝手法多運用在《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中,極具真實感。通過雨天對軍隊追逐老人的畫面,暗喻著整個納粹軍隊對衰弱的猶太民族的壓迫與打擊。

《辛德勒名單》中,同樣使用了大量的細節對比來表現戰爭中極為矛盾的人性和獸性的博弈,比如說

殘忍殺害男人後逗弄孩子。病人、孩子、老人等具有鮮明代表性的個體,展現德國士兵的殘忍。

在屠殺中,導演也表現出了對於歐洲下水道的執念。著名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一整章對下水道的描寫用於謳歌下水道。西方中世紀的大瘟疫導致了巴黎骯髒的環境,因此在黑死病之後出現了下水道這一偉大發明,作為西方的城市腎臟被廣為取景。

屠殺進入到夜晚時,並沒有白天的具象,更多的是通過聲音以及光影等形式上的因素來完成表達。用光進行的屠殺、鋼琴聲、槍聲組成了殺戮的狂歡誠實再現了一個地獄般的場景,具有強悍的理性,形成了精美的白晝與黑夜的平衡、極端情緒的平衡、聲音和光影的平衡,優秀的展現了大場面

《辛德勒的名單》:一場猶太種族的大營救

影片《辛德勒名單》,以紅衣女孩兒的死亡這一情節作為影片的轉折點,展現並歌頌了辛特勒從商人到善人的轉變。通過光線、拍攝角度、前後對比等方式展現了納粹軍官阿曼喪失人性的殘忍形象。豐富的展現了主題,驚醒了人心,不失為一部不朽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