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屬於鄉村,但是肉體上卻依賴上了城市,你有這種感覺嗎?

凌萱農業


從小,我在城市長大,現在突然發現,我的周圍大多數都是從周邊縣鄉來的人,他們與我住一個小區,買了房。

他們在我們這個城市有房有車,在他們鄉下也有屬於他們的房和田地。我經常笑他們是“地主”。

他們有的是為了城市裡的工作而來的,畢竟,比他們鄉下好掙錢!還有的是為了孩子的學習而來的,城市裡的教育資源比鄉下好一點!

他們肉體上是喜歡城市的!我看他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習慣也在慢慢改變,在適應城市裡的生活節奏!

他們有的準備老了以後,還回鄉村!

有的,就不再回去了,覺得城市裡各方各面都好!

有的,準備兩邊跑:在鄉下種田養雞養豬!自己可以吃到綠色無汙染的食物。

而反觀,我的同學們和一些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們跑到了深圳、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在大城市買房買車,再不會回來!


韓芳兒的佛系人生


我是城二代,這是一個老同學給起的名字,他的意思是他是城一代。我的爺爺奶奶是農民,爸爸媽媽是第一代走出農村在城市裡生活的人,我這一代雖然在農村出生,不過五六歲就隨父母在城市裡生活,假期回老家和爺爺奶奶或外公舅舅生活一段時間。

有人說,我們精神上屬於農村,而物質生活上離不開城市。還有人說,鄉下人進城就忘了本。可是,誰不願意更好的生活。要不然,那些打工離開農村的年輕人為什麼寧願在城市裡過窮日子,也不願意回農村住大院子。

城市裡熱鬧,農村冷清。人多了自然凡事都有分寸,農村裡就那十幾戶幾十戶人家,人們無所事事,不過就是些雞毛蒜皮是是非非。而城市裡人與人之間關係就沒有那麼密切,即使是對門的鄰居也少有往來,同事之間更是虛與委蛇,彼此雖然內心互相鄙視,也只是保持最淺淺的聯絡。自我小時候起,城裡人就有一種生來的優越感,我經歷過農村的生活,人們和牛馬一樣幹活,過著牛馬一般的生活。正是為了擺脫那樣的生活,年輕人毅然決然地走出大山,在城市裡闖蕩。

小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長大了有出息了可以為山村做點事。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長大之後,發現自己維持生計都很艱難,就更加別提能為山村做點什麼。三十多年過去,小山村依舊是泥濘的道路,只是多了些斷壁頹垣,村子裡剩下些垂暮的走不動的老人,冷清的可怕,田地荒蕪。在城裡打工,一年到頭怎麼也比種地強,乾旱的土地,依舊是靠天吃飯。我以為到了二十一世紀會很牛逼,其實三十多年,外面日新月異,偏遠山村變化不大。不過是小樹長成了大樹,道路上長滿荒草。

房子長期不住人,就顯得格外陰森詭異。

農村人打工掙了點錢,最關心的不過還是自家大門和祖墳,所謂迷信講一講無妨,所以,每翻修一次大門,就偷偷侵佔一尺巷道的土地,從而,村子裡巷道越來越窄。即使無人居住,也要佔用巷道的土地。有山上一個村子修路,要經過我們村子,那村長家就佔用了道路,不讓拆,山上村子的村長老婆,把我們村子的一群男人罵的狗血淋頭。她雖是女流,卻句句在理。幾百年來,甚至更長久的時間以來,人們深受交通不便之苦,而今硬化道路,卻有幾戶人從中作梗,全村人卻保持沉默。

人們把錢都花在葬禮上,陰陽風水師便藉此發了財,人們是比過去富裕了,甚至接受了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但入鄉隨俗,對活著的貪婪和對貧窮和死亡的恐懼,就只能通過賄賂陰陽風水師來解決了。

但我還是在夢裡回到故鄉,那回不去的農村。我早已無法適應落後的生活方式,虛偽的人情世故。看看鄉黨的人情如何,有個大衣哥,名叫朱之文,全村人找他借錢,可是沒人還錢,人們都覺得他應該養活全村人。天水出了個潘石屹,他給潘集寨修了學校,做了很多好事,甚至代言幫村裡人賣蘋果,幫村裡人掙了很多錢,可是等他回到老家,發現祖墳被拆,老柿子樹被挖,蓋了蘋果加工基地,給了十萬塊的賠款,老潘苦笑。

不是說農村人可怕,是人性本就如此,而已。

可是鄉親們的淳樸善良,也讓人感動,潸然淚下。那時候我還在讀書,放假回家,揹著行李,走在十幾裡沒有樹木的山路上,驕陽似火,有一個趕集回來的隔壁村莊的老鄉,素不相識,把我的幾個重行李掛在自己的扁擔上,一路上聊天,都道是農村的空氣好。休息時,他拿出自己買的桃子,在尼龍袋子上擦了擦,我吃了一口,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甜的蘋果。

可是那農村,是你無論多麼有錢也回不去的農村。

上次回去,拉肚子,村裡已經沒有醫生,村尾有個醫療室,大門緊閉,打電話,不通,原來門口貼的電話是假的。找村裡人要了個電話,裡面聽聞是買藥,態度惡劣,惡語傷人。

只能開車去十里外買藥,農村的衰敗,無可避免,水往低處流,而人往好處走。農村的院子,很想蓋幾間能住人的房子,可是一想,交通不便,人工又貴,長期不住,不過是招賊罷了,偶爾回去,農村的院子裡已經滿地荒蕪,老房子快要坍塌,牆上印著“長期閒置”幾個刺目的大字。

那是在夢裡能回去的農村,那是小的時候,村子裡人很多,很熱鬧。


生活閒暇的思考


我確實有你所提問題所說的那種心在農村,身在域市的感覺!我是94年出來打工到現在一直呆在城市裡,城裡給了我奮鬥的目標和嚮往的生活,安居生活和孩子們的幸福成長。但是心裡始終想鄉里生活。那是生我養我20多年的地方,有我美好的童年,陽光的少年,許多美美回憶,,,,,。



四川楊哥


確實有這種感覺,北方人來到杭州也有七八年了,呆的時間越久越發現自己其實不大喜歡這種生活,交流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性子得收著,完全沒有了痛快勁

不過確實回也回不去了,老家的生活條件確實接受不了了

等吧,看看什麼時候老家能實現新農村,不過那時候可能心情又變了吧


唐河闖大爺


我確實有你所提問題所說的那種心在農村,身在域市的感覺!

我是改革開放初考入大學,在上大學之前,最遠也就去過縣城,在縣中學上高中!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所在市直機關工作,一晃三十多了!歲月滄桑啊!

這麼多年,我己適應了城市生活,雖然經常下到農村,也曾在鄉鎮擔任過一段時間實職,但家在市區。明顯感覺生活上與農村己遠!

但大概是學文科的緣故吧,心中總有一種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愫!

這種感覺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強!


浮生半得閒


這種情況太多了,這是因為農耕民族的後人骨子裡就有一種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嚮往,就如同遊牧民族的後人喜歡草原,漁獵民族的後人喜歡大海一樣。但平心而論,現在的國內農村距離美好的田園生活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才有了鄉村振興計劃。鄉村振興不只是國家層面的事,國家只能做到水、電、路、光纖、手機信號等村村通。但每一個小家就需要自己的努力了。我在這方面身體力行,我已經將我的老家的老房子,成功地改造成了一個小酒莊,我也愜意地過上了我的酒莊生活,酒莊生活應該是美好田園生活的最高層級。歡迎朋友們有機會來我的酒莊做客。


遠志長在精釀葡萄酒莊


八十年代未,我告別故鄉,去很遙遠的外地工作,從此後我開始常常思念故鄉。

我的家鄉是個貧窮落後的村莊,可那裡有我熟悉的鄉音,有我熱愛的親人。雖然外邊世界很精彩,可它不屬於我們這些身份低微的人,我們的根在故鄉,只有濃濃的鄉情才能慰藉我們漂泊的靈魂。


用戶735313012142小樹


我沒有這感覺!我現在精神、肉體都屬於鄉村!

年齡小時嚮往大城市生活,中年後嚮往農村田園生活!並且現在已經實施了!

現在我在開發區一待建地上巳開墾了一塊菜地,已種了近三年的菜了,自給自足!基本不用買青菜了!而且已在某湖邊買了一套養老房(武漢市也有房,一直在出租!)!準備老了退休了就過去住!

現在的我很滿足目前的生活!相信未來會有很多人要回歸到農村的!農村太好了!!!

我愛農村!!!


美慧8632


我有這種感覺,這個題目出的好,總結出這麼經典的話,我已經從村裡出來20多年了,小時候的感覺歷歷在目,再加上父母在農村,每年都回家,所以農村的感覺一直很直觀。雖然一直在城市工作,但是覺得還是沒有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一直有自己的鄉村夢,想著把自己的想法付chu於實踐,再加上自己的人到中年,有些想法覺得還是儘快的實踐,但是有很多的困難,首先,父母是很大的障礙,他覺得你回來他們會很丟人,沒有面子。其次村裡的親戚朋友也會異樣的看你,所以還是再等等看看。總之,題目總結的很經典,我深有同感。


錦荃媽媽


這種感覺是有的,農村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那是我們的根,那裡有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有我們涥樸善良的鄉親,有那化不開的濃濃鄉情。累了倦了,那裡是一個可以安放靈魂、放鬆身心的地方。

每個人都會有田園夢,然而現實卻又那麼無奈,我們必須依賴城市,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機會,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在城裡打拼,那裡從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等,都具有鄉村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們根本離不開城市。隨著年齡漸長,特別是人到中年,這種精神上屬於鄉村,但是肉體卻依賴城市的感覺會更強烈,有一種想回卻回不去的無奈。

當然,我們通過打拼把一切安頓下來了,便沒那麼多無奈了,工作之餘,回鄉下盡情呼吸新鮮空氣,盡亨田園生活,這應該是許許多多人的理想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