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四川在线记者 蒲南溪

3月17日,已经全部清空并消毒完毕的南充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内,又收治了两名发热病人,早上八点医生岳凤文准时到达医院进行对病人的检查排查工作。自3月13日最后一名患者肺功能恢复后出院,医护人员都在忙着给两栋感染病区进行彻底的消杀工作,不留死角。

一千多公里外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院区的南充中心医院20名队员已完成阶段性救治任务,作为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医疗队,正原地休整待命。

截至目前五十余天的抗疫工作中,作为南充市市级定点新冠肺炎救治隔离院区的中心医院内,共收治并治愈新冠肺炎患者、重症患者、疑似观察病例共计136例,确诊病例23例,危重症病例3例。

面对“新冠肺炎”这个素未蒙面的“对手”,134名医护人员也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挑战,曾因恐惧担忧而失眠彻夜,也曾剪短头发“驰援”武汉前线,还因为病人出院的一声“谢谢”深感一切都值得。他们以专业的素养、守护的决心、坚强的意志投入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未曾退缩。他们说,“不到全国人民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们就继续坚守”。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挑战:病区一栋变两栋 ICU从无到有

今年的除夕夜是谢琼芳、熊红梅等医护人员怎么都不会忘记的。从1月21日下午五点钟第一位新冠肺炎疑似病人入院,到24日(除夕)不过三天的时间,感染科二楼就住满了。“新冠的病人等着收治,一楼还住着病情不允许回家的其他感染病病人,天都快黑了,怎么办?”

当天晚上11点,作为南充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的谢琼芳接到通知,立即转移一楼病区的七八名患者,“患者都还在睡梦状态,拖儿带母地开始转移。”同时嘉陵区人民医院内科楼也从下午开始腾空,总务、院感、护理部共一百多位工作人员紧急对内科楼进行改造。

直到凌晨两点,物资、仪器设备完成交接,感染科病院从一栋楼变成了两栋,床位翻番,所有的物资、人员准备到位,随时可以接收普通新冠肺炎患者。“坐下来的时候,饭都凉得没味道了。医院又给我们额外送来了夜宵。”

住院楼准备好了,全院呼吸科、重症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医生护士也前来支援,原本只有二十多名的感染科团队增加到四五十人。

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熊红梅曾在急诊科和重症科担任护士7年,除夕这天,她被临时任命为重症护理组组长、感染病院副护士长。“2月7日中午正吃着饭,就接到通知要在感染科内组建起重症病房,以接收一名从南部转院过来的危重患者。”那一天她连续工作了19个小时,只吃了一顿午饭,晚上睡下后,五点就醒了。第二天七点就到病房,组织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接收病员前的再一次检查。“进入病房开展抢救工作,一定要做万无一失的准备,哪怕是一具空针,一根吸痰管,都要做好最科学的规划:在位、易取、不绕弯……”

在这间ICU内,医护人员通力合作,2月16日,该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拔除呼吸机管道,这也是四川首例成功停机拔管的新冠肺炎病例。

#SplitPageHere#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适应:一星期后步入正轨

“不知道路有多长,有多艰难。”谢琼芳回忆起刚开始收治新冠病人的一个星期,有近20年工作经验的她第一次亲身接触“未知”病毒,压力非常大,“那段时间真希望生病的是自己。”以前负责病区消毒清洁的保洁人员在春节前后纷纷辞职,护士们不得不肩负起保洁、消毒、物资配送等多项工作。

“大家都没在隔离区工作过,穿上防护服说话不清晰,行动也迟缓,有的同事还会有全身冒冷汗,甚至休克的症状。”在院感医生的培训和心理疏导下,大家对整个程序逐渐驾轻就熟。

一开始防护物资紧张,负责后勤保障物资发放的护士严菲常常在头一天发完物资后,晚上因为担心第二天能否有物资照常发放而睡不着。“后来想起,才觉得当时是白担心了。”

为了节约防护服和N95口罩,医护们不论男女都用上了纸尿裤,从早上八点值班到下午的两三点。同时开始集中对病人进行检查和专家组讨论的时间,每天早上九点半前采集标本,下午五点各临床专家教授进行电话视频会议,集中诊断。“大概一周的时间,病人周转起来更快了,各科医生的时间也节约了许多。”感染科医生罗国平回忆说。

曹海泉是中心医院支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院区的医疗队队长,他们2月15号正式进病区后,病人马上就收满了。“病患多,人员不熟悉。来自全国各地12支医疗队要互相协作,大家都需要时间来熟悉。靠个人是无法完成救治工作的,必须有团队的合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秩序。”脱防护服是流程最严格的,不仅有二十多个步骤要遵守,他们还坚持医护人员双进双出,同时还有院感人员的监督。虽然要花去一个小时的时间,但也保证了安全是一切的前提。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决心:“我行李早就放在科室了”

2月13日凌晨3点,去武汉援助的通知下来了,8点就要出发。前期已经按身体素质好、孩子不能太小、未进隔离区的条件选定了四名医护人员。谢琼芳给正在值班的护士打去电话,

“明早八点,到医务科集合,去武汉。”

“好,护士长。”

“行李呢?”

“我行李早就放在科室了。”

应征去武汉的医护人员早就把行李带到了值班室或者寄放在车里,时刻准备着去“前线”。

去年春节因为甲流,感染科的医护人员都没能回家过年。今年他们提早就跟谢琼芳打了报告,“护士长,我想回家看看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面。”“护士长,我想把娃娃带回去给他们看一眼。”……可是当疫情爆发,他们都没有二话,全力投入到工作。

刚工作两年的岳凤文本是烧伤整形科的医生,报名到感染科支援的事他只告诉了女朋友,父母都不知道。他说最担心的倒不是安全问题,因为有院感老师的细致培训,最担心的是工作干不下来。“我年轻,而且是党员,去一线是应该的。”经过20多天在半污染区的工作,岳凤文逐渐适应,于3月9日开始进入污染区。

#SplitPageHere#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暖心:一张素描记住你们工作的样子

前几天,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支援的护士杨柳收到一幅素描,是病区一位87年的患者画的,他说还没画完。

这个患者刚来的时候,每次医护人员去给他治疗时,他都会哭。原来是妈妈已经因为新冠肺炎去世,爸爸在其他医院隔离治疗。此后医护人员都会每天跟他聊天,关心其心理状况。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有一天杨柳发现这名患者的电子信息栏旁边显示一个蛋糕图标,“难道今天是他生日?”患者却说,还过什么生日啊。医护人员还是想着要送他一些礼物,便拿了自己带来的零食、拖鞋送给他,买不到蛋糕便画了一个蛋糕给他。慢慢的,该患者更加配合治疗,不久出院。他的父亲也被治愈出院。

素描是在患者出院前的一天晚上收到的,笔触虽然稍显粗糙,但是也能看出,他想要记住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身影,这样的身影给过他安慰,也许会成为生命继续的一种力量。

“大多数轻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心理疏导。”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医护人员践行着“偶尔去治愈,经常在帮助,总是去抚慰”。“当看到病人们从恐惧、焦虑的状态中脱离,重新变回原本活泼的样子,我觉得一切都值得。”罗国平说,在这段时间内,他感受到太多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存的喜悦,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感到全体医护在治疗病人、疏导病人时的齐心协力。

而在中心医院院区,从1月21日收治第一个病人起,为了沟通的方便,一个名叫“我们在一起”的微信群就建立起来。“在有的善解人意的病患身上,我也学到了要多为他人着想,多多体谅的素养。”谢琼芳说,好多病人出院时都说,“我们要做永远的朋友。”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