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起”南充市中心醫院戰疫紀實

“我們在一起”南充市中心醫院戰疫紀實

四川在線記者 蒲南溪

3月17日,已經全部清空並消毒完畢的南充市中心醫院感染科內,又收治了兩名發熱病人,早上八點醫生嶽鳳文準時到達醫院進行對病人的檢查排查工作。自3月13日最後一名患者肺功能恢復後出院,醫護人員都在忙著給兩棟感染病區進行徹底的消殺工作,不留死角。

一千多公里外的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腫瘤院區的南充中心醫院20名隊員已完成階段性救治任務,作為治療危重症患者的醫療隊,正原地休整待命。

截至目前五十餘天的抗疫工作中,作為南充市市級定點新冠肺炎救治隔離院區的中心醫院內,共收治並治癒新冠肺炎患者、重症患者、疑似觀察病例共計136例,確診病例23例,危重症病例3例。

面對“新冠肺炎”這個素未蒙面的“對手”,134名醫護人員也是“一張白紙”。他們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挑戰,曾因恐懼擔憂而失眠徹夜,也曾剪短頭髮“馳援”武漢前線,還因為病人出院的一聲“謝謝”深感一切都值得。他們以專業的素養、守護的決心、堅強的意志投入工作,冒著生命危險,未曾退縮。他們說,“不到全國人民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們就繼續堅守”。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挑戰:病區一棟變兩棟 ICU從無到有

今年的除夕夜是謝瓊芳、熊紅梅等醫護人員怎麼都不會忘記的。從1月21日下午五點鐘第一位新冠肺炎疑似病人入院,到24日(除夕)不過三天的時間,感染科二樓就住滿了。“新冠的病人等著收治,一樓還住著病情不允許回家的其他感染病病人,天都快黑了,怎麼辦?”

當天晚上11點,作為南充市中心醫院感染科護士長的謝瓊芳接到通知,立即轉移一樓病區的七八名患者,“患者都還在睡夢狀態,拖兒帶母地開始轉移。”同時嘉陵區人民醫院內科樓也從下午開始騰空,總務、院感、護理部共一百多位工作人員緊急對內科樓進行改造。

直到凌晨兩點,物資、儀器設備完成交接,感染科病院從一棟樓變成了兩棟,床位翻番,所有的物資、人員準備到位,隨時可以接收普通新冠肺炎患者。“坐下來的時候,飯都涼得沒味道了。醫院又給我們額外送來了夜宵。”

住院樓準備好了,全院呼吸科、重症科、中醫科等科室的醫生護士也前來支援,原本只有二十多名的感染科團隊增加到四五十人。

來支援的醫護人員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熊紅梅曾在急診科和重症科擔任護士7年,除夕這天,她被臨時任命為重症護理組組長、感染病院副護士長。“2月7日中午正吃著飯,就接到通知要在感染科內組建起重症病房,以接收一名從南部轉院過來的危重患者。”那一天她連續工作了19個小時,只吃了一頓午飯,晚上睡下後,五點就醒了。第二天七點就到病房,組織工作人員一起進行了接收病員前的再一次檢查。“進入病房開展搶救工作,一定要做萬無一失的準備,哪怕是一具空針,一根吸痰管,都要做好最科學的規劃:在位、易取、不繞彎……”

在這間ICU內,醫護人員通力合作,2月16日,該患者成功脫離呼吸機,拔除呼吸機管道,這也是四川首例成功停機拔管的新冠肺炎病例。

#SplitPageHere#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適應:一星期後步入正軌

“不知道路有多長,有多艱難。”謝瓊芳回憶起剛開始收治新冠病人的一個星期,有近20年工作經驗的她第一次親身接觸“未知”病毒,壓力非常大,“那段時間真希望生病的是自己。”以前負責病區消毒清潔的保潔人員在春節前後紛紛辭職,護士們不得不肩負起保潔、消毒、物資配送等多項工作。

“大家都沒在隔離區工作過,穿上防護服說話不清晰,行動也遲緩,有的同事還會有全身冒冷汗,甚至休克的症狀。”在院感醫生的培訓和心理疏導下,大家對整個程序逐漸駕輕就熟。

一開始防護物資緊張,負責後勤保障物資發放的護士嚴菲常常在頭一天發完物資後,晚上因為擔心第二天能否有物資照常發放而睡不著。“後來想起,才覺得當時是白擔心了。”

為了節約防護服和N95口罩,醫護們不論男女都用上了紙尿褲,從早上八點值班到下午的兩三點。同時開始集中對病人進行檢查和專家組討論的時間,每天早上九點半前採集標本,下午五點各臨床專家教授進行電話視頻會議,集中診斷。“大概一週的時間,病人週轉起來更快了,各科醫生的時間也節約了許多。”感染科醫生羅國平回憶說。

曹海泉是中心醫院支援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腫瘤院區的醫療隊隊長,他們2月15號正式進病區後,病人馬上就收滿了。“病患多,人員不熟悉。來自全國各地12支醫療隊要互相協作,大家都需要時間來熟悉。靠個人是無法完成救治工作的,必須有團隊的合作,必須要遵守相關的秩序。”脫防護服是流程最嚴格的,不僅有二十多個步驟要遵守,他們還堅持醫護人員雙進雙出,同時還有院感人員的監督。雖然要花去一個小時的時間,但也保證了安全是一切的前提。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決心:“我行李早就放在科室了”

2月13日凌晨3點,去武漢援助的通知下來了,8點就要出發。前期已經按身體素質好、孩子不能太小、未進隔離區的條件選定了四名醫護人員。謝瓊芳給正在值班的護士打去電話,

“明早八點,到醫務科集合,去武漢。”

“好,護士長。”

“行李呢?”

“我行李早就放在科室了。”

應徵去武漢的醫護人員早就把行李帶到了值班室或者寄放在車裡,時刻準備著去“前線”。

去年春節因為甲流,感染科的醫護人員都沒能回家過年。今年他們提早就跟謝瓊芳打了報告,“護士長,我想回家看看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不知道是不是最後一面。”“護士長,我想把娃娃帶回去給他們看一眼。”……可是當疫情爆發,他們都沒有二話,全力投入到工作。

剛工作兩年的嶽鳳文本是燒傷整形科的醫生,報名到感染科支援的事他只告訴了女朋友,父母都不知道。他說最擔心的倒不是安全問題,因為有院感老師的細緻培訓,最擔心的是工作幹不下來。“我年輕,而且是黨員,去一線是應該的。”經過20多天在半汙染區的工作,嶽鳳文逐漸適應,於3月9日開始進入汙染區。

#SplitPageHere#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暖心:一張素描記住你們工作的樣子

前幾天,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支援的護士楊柳收到一幅素描,是病區一位87年的患者畫的,他說還沒畫完。

這個患者剛來的時候,每次醫護人員去給他治療時,他都會哭。原來是媽媽已經因為新冠肺炎去世,爸爸在其他醫院隔離治療。此後醫護人員都會每天跟他聊天,關心其心理狀況。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有一天楊柳發現這名患者的電子信息欄旁邊顯示一個蛋糕圖標,“難道今天是他生日?”患者卻說,還過什麼生日啊。醫護人員還是想著要送他一些禮物,便拿了自己帶來的零食、拖鞋送給他,買不到蛋糕便畫了一個蛋糕給他。慢慢的,該患者更加配合治療,不久出院。他的父親也被治癒出院。

素描是在患者出院前的一天晚上收到的,筆觸雖然稍顯粗糙,但是也能看出,他想要記住醫護人員忙碌工作的身影,這樣的身影給過他安慰,也許會成為生命繼續的一種力量。

“大多數輕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心理疏導。”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醫護人員踐行著“偶爾去治癒,經常在幫助,總是去撫慰”。“當看到病人們從恐懼、焦慮的狀態中脫離,重新變回原本活潑的樣子,我覺得一切都值得。”羅國平說,在這段時間內,他感受到太多對死亡的恐懼和生存的喜悅,同時也前所未有地感到全體醫護在治療病人、疏導病人時的齊心協力。

而在中心醫院院區,從1月21日收治第一個病人起,為了溝通的方便,一個名叫“我們在一起”的微信群就建立起來。“在有的善解人意的病患身上,我也學到了要多為他人著想,多多體諒的素養。”謝瓊芳說,好多病人出院時都說,“我們要做永遠的朋友。”

“我们在一起”南充市中心医院战疫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