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迴歸日常,探尋城市“滿血復活”之路

陽春三月,當成都人從疫情信息中“走”出來,欣賞錦江春色,遠眺西嶺之雪,輕酌春芽一杯,小吃火鍋一頓之時,那個記憶中的休閒又浪漫、迅捷又敏銳的成都正一步步迴歸。

日常生活的恢復,實則與經濟復甦緊密相連。清清淺淺的一日之中,早就將餐飲、旅遊、物流、交通等行業涵蓋其中,稍微再複雜一點日常,就是一座城市工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各行各業的平穩運行。

疫情之下,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中國經濟受到了短暫的影響;一個必須樹立的信心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局勢不會改變。

信心的樹立,得看關鍵時期經濟復甦的情況。城市的喧囂、機器的轟鳴、工廠的繁忙、航線的復飛、重大項目的開工……正在動起來,奏響城市的樂章,畫出城市運行的軌跡。

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指引下,成都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在非常時期的經濟發展中,探尋一座城市化危為機、滿血復活之路。

復工復產,知是前提和基礎,行是重點和關鍵。開啟經濟復甦之門,重點是“精準施策”。

疫情之下的城市治理比拼,是個考腦力的技術活,呈現了疫情時期不一樣的城市:理性、冷靜、穩重、睿智。順著時間梳理,可以進行窺探。

2月6日,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的“成都20條”發佈,為的是緩解企業現金流焦慮,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解決企業用工荒。

2月15日,在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態勢拓展之際,成都率先提出建立規上企業聯絡員制度和中小企業行業協會聯絡專班制度,逐企走訪落實好各項援企政策。

3月2日,成都進一步提出要深入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活動,全面落實“一家規上企業一名聯絡員、一個行業一個專班”制度,督導防控工作落實,解決企業復工復產問題,促進穩產滿產。

3月4日,發佈《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奮力完成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意見》,聚焦支持企業穩產滿產和擴能增效、築牢產業功能區生態集成優勢、深度融入國際供應鏈體系等10個方面提出了33條具體措施。

……

政策逐步深入,措施逐層精細,才能變成企業看得到、摸得著的細心服務,行得穩的高效通道。

非常時期的非常之策,需要理念的開拓與創新。成都獨創“一家規上企業一名聯絡員、一個行業一個專班”工作機制、“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活動,並創新搭建產業鏈協作配套、原材料保障、關鍵環節(技術)創新攻關、金融服務、能源保障、交通物流保障、人力資源服務、信息化智能化保障八大援企平臺等,合力啟動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快進鍵”。

以知促行,更需要以行促知。解復工復產之難,關鍵要“深入一線”。

創新舉措只有落到實處,才能看見成效;創新舉措需要智慧勇氣,踐行也需要方式方法。

看似“笨辦法”——深入企業、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卻是“精準策”——這其實更考驗政策的針對性和精細度,避免執行的“一刀切”。

“一行業一專班制度”“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活動、八大援企平臺搭建,最終指向“執行”二字。如何執行?唯有以腳步踏實各自管轄的領域,以腦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月起,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商務局、農業農村局、新經濟委、文化廣電旅遊局、住建局、發改委、投資促進局等八部門的領導幹部已經奔赴各行業一線,瞭解企業之難,紓解企業之困。

八個部門的一把手和行業協會及企業家代表,攜手走進成都電視臺“新天府會客廳”欄目,聚焦企業和行業共性問題和痛點、難點,深入解讀政府相關紓危解困的政策措施。

打破中間環節,電視上對談,直接為政策和企業搭建一條“空中走廊”,信息發出和反饋變得更高效、更便捷,加速城市的經濟恢復。

僅3月11日這一天,天府新區2020年第一季度項目集中開工,天府國際生物城產業生態圈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雙流區2020年一季度重大項目暨成都芯谷高品質科創空間項目集中開工,新津2020年第一季度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天府智能製造產業園舉行。

截至3月10日17:00,成都358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1.69萬戶工業中小企業復工率雙雙達到100%,員工在崗率分別達92.7%、88.6%。

早前的一份第三方報告也顯示,全國15個新一線城市三大行業藍領的復工進度,成都位居榜首。

這是城市滿血復活、經濟加速復甦的有力印證。

“知”“行”合一,化“危”為“機”,打造營商環境3.0。

防疫是場大考,也是一次機遇。如何答好這張考卷,需要治理者的智慧,也有賴日常積累的城市歷史根基。成都素來有休閒、開放的城市特質,休閒的前提是服務好市民,進而服務好企業,開放的前提是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取長補短的特質。

防疫期間,浙江、北京、廣東等地採取“點對點”接工人復工,通過專列、專車方式保證用工儘快返崗;浙江省“一圖一碼”,以縣域為單位制定五色圖,分級制定防控策略;陝西省運用遠程視頻技術監督現場安全作業,都被贊為復工復產的硬核舉措,不僅創造了良好的城市營銷環境,還提升了城市美譽度。

成都創立“一行業一專班制度”“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活動、八大援企平臺搭建,八部門一把手行業對談,發佈33條具體舉措……種種舉措及精準執行,為企業送政策送服務,同時助力國際營商環境邁向3.0版本。實際上,營商環境的升級,從來都不只停留在政策上,更不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實實在在感受得到的便捷與服務,是一直堅持的“急企業所急,想企業所想”。越是疫情之下,越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建設,越需要化危為機,給企業安全感和穩定感。

3月11日,成都海關發佈了今年1-2月四川外貿進出口運行數據。據統計,1-2月成都實現進出口值867.2億元,同比增長13.1%,佔全省外貿比重88.7%。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成都進出口增速排名第2。

疫情讓城市更進一步看見了自己的“優”與“劣”。當下,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又該如何在繼續“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再發力,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資,擴大對外開放窗口,仍需深層次思考。(人民網-四川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