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17个高校联盟大盘点,看我们参考志愿怎么选择?(2)

高校联盟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视,加强高校合作,“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高校合作的主要源动力。高校通过联盟,在竞争中建立互利合作的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7个“高校联盟”,一起来了解一下。

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为主体的高校联盟

1、G7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

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组成“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俗称“国防七子”。“国防七子”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国防科技人才。

目标

秉持“政策研究、资源共享、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的合作原则,通过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共同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成员数量

7个

学科高校联盟

1、“双一流”农科联盟

2018年5月28日在北京成立。发起高校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十七所高校。该联盟成员不仅共同探索农科特色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还会在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战略问题上进行相关研究和探索。

成员数量

18个

2、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8年10月24日,由北京大学牵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加盟的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立。

宗旨

推进医学“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引领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与医学学科建设改革创新发展,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成员数量

9个


3、数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1月11日,数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在北京大学成立,超过二十所高校出席了成立大会。公开报道未公开数学“双一流”联盟的成员信息。

宗旨

引领推动我国数学学科建设改革创新发展,助力数学强国建设。

成员数量

14个

特色高校联盟

1、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

中国首个红色基因大学间的高校联盟

2019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这九所高校均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拥有“同根同源”红色基因。

联盟成立后,9所高校将主要在搭建红色基因教育研究协作平台、创新以德为先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展开合作。

目标

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员数量

9个


中外高校联盟

1、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

2019年11月4至5日,22所世界顶级大学代表齐聚意大利罗马,参加首届“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全体会议,标志着全球首个“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ies Network, 简称“SSUN”)正式成立。

目标

打破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STEM学科)为核心的现状,为教育现代化贡献新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社会科学(商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对于培养未来能够以可持续、公平方式管理复杂系统的领导人才同样至关重要。

“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 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起成立的第一个全球高校联盟,也是全球第一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合作领域的高校联盟。

成员数量

22个


2、亚洲大学联盟

2017年4月29日,清华大学发起成立的首个以亚洲高等学府为主体的高校联盟,涉及亚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亚洲大学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成员数量

15个

3、

“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

2019年11月9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之际,来自欧亚非11个国家的11所矿业高校、中国国际教育相关组织及机构代表汇聚北京,共同开启“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

宗旨

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成员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引领矿业、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矿业精英人才队伍,产出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和能源行业。 

目标

秉承共赢理念,扩大共识,凝聚合力,汇集各国高校优势资源,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矿业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矿业类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矿业类学科专业共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建设发展,为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将构建矿业领域教育信息、学术实践、科研资源互换平台。

成员数量

11个

4、“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2015年10月17日,“一带一路”沿线8国47所高校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加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的47所创始高校:国外8所,国内39所。

成员数量(国外)

8个

成员数量(国内)

39个

地方高校联盟

全国地方高水平高校联盟

2012年,由北京工业大学与苏州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共同倡议成立。旨在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沟通交流,建立地方高水平大学彼此之间协同发展平台和机制。

成员数量

5个

区域高校联盟

1、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

2019年9月22日,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研究型高校联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仪式上签约成立。

目标

是打造互联互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研究型大学合作载体,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任务

主要是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共织国际高校合作网络。

据了解,长三角研究型高校联盟除浙江大学等五所发起高校外,还将包括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有关“双一流”建设高校。

长三角地区是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教育发展同样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成员数量

5个

2、Z14联盟

2013年,为提高中西部高校的综合实力,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等14所大学组成“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一省一校“即“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于2012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目的是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份中,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有区域优势的高水平大学。

目标

推动中西部无部委直属高校省(自治区)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促进形成国家对中西部高校持续、稳定的支持为目标。

成员数量

14个

3、沪港高校联盟

2018年11月6日,“沪港高校联盟”在复旦大学成立。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6所结成联盟。“沪港高校联盟”目的是加强沪港两地高校在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升两地合作水平及协同创新。

成员数量

16个

注:以上联盟排名不分先后,联盟成员数量整理截止时间2019年12月5日。文中所有表格数据均为手工整理,如有纰漏,请以各省各校官网信息为准。

注:尊重版权。本文由中国教育在线(eoleoleol)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方发布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本公号推送此文在于传递信息,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