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建设即将接受疫后“报复式”旅游检验

我国旅游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2019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受疫情影响,我国旅游将在疫后出现“报复式”增长,检验五年来智慧旅游建设成果。如今,智慧旅游平台基本得到旅游全要素数据支撑,开始深挖平台产生的新数据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3月10日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我国旅游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55亿人次。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语道出我国游客的心声,一个个说走咱就走的旅行,成就了我国旅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全球旅游业的兴盛。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国人的旅游计划,居家抗疫暂时束缚了国人的旅游脚步,并不影响国人的旅游热情,反而使其在压抑中持续增长。旅游业内人士预计,“报复式”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井喷。

目前,我国已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日可待。国际疫情则因为种种因素而趋于严重,截至北京时间17日7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181377例,中国以外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意大利、伊朗、西班牙、韩国和德国成为中国以外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

鉴于此,疫后“报复式”旅游绝大部分集中在国内,从而检验我国智慧旅游建设成果。按照文化和旅游部2015年1月10日《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

经五年多建设,智慧旅游已在我国各地开花结果,“一部手机游XX”业已成为很多省市区的全域智慧旅游名片。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基本得到电信、交通、地理、卫星、企业等旅游领域全要素数据的有力支撑,而且平台产生的新数据资源逐渐得到深入挖掘,以全面满足游客游前、游中、游后各项需求,全面提升游客吃住行游娱购体验,促进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出台《贵州省“全域旅游融合应用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建设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出“云游贵州”,实现全省A级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共计约16683家涉旅商户信息采集,一站式服务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同时建成贵阳花溪青岩古镇、遵义赤水旅游综合体、安顺黄果树生态度假旅游综合体等智慧旅游景区。

其中,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作为贵州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交易驱动旅游数据与相关领域数据有序高效融合,支撑旅游大数据深化应用;已同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福州、丽江、黄山等国家旅游城市,与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广西旅游数据中心、绍兴市旅游协会等机构交流,拓展中国联通、前海云游数据运营(深圳)有限公司、四川亨通网智科技有限公司等旅游及相关领域企业成为会员,共促贵州及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深入释放旅游数据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