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存款給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貪


兒子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存款給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貪

【1】兒子經常不在身邊,為癱瘓父親僱保姆來照護

聞大爺是一個心地特別善良的老人。

聞大爺68歲那年,老伴兒去世了。過了沒兩年,聞大爺中風,無法行動癱瘓在床。

聞大爺就一個兒子,平時出差比較多,在家的時間很少。為了讓聞大爺身邊有個人照顧,考察了很久,兒子給聞大爺僱了個保姆,照顧老人的起居。

誰都知道,照顧癱瘓老人真挺麻煩。兒子也經常看到一些家中無人的時候保姆欺辱老人的新聞,心裡有些放心不下,在家裡裝了攝像頭,不在家的時候時不時打開手機看看,生怕對老人照顧不周。

每次回家看望老人的時候,兒子總是“有意無意”的跟保姆聊聊天,打聽打聽家裡情況。原來保姆家在農村,愛人去世了,有倆女兒,也早嫁出去了。現在老家就她一個人,女兒們誰也沒提過要接她過去住的事兒。自己跑到城裡來找個活做。雖說沒什麼多高的文化,但是能感受到人還是挺淳樸。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保姆做事挺利索,而且照護老人很盡心,讓兒子安下不少心。

兒子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存款給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貪

就這樣,大概過了五、六年的時間。

兒子每次回到家中,不管老人腦子清不清醒,都會陪父親坐一會兒。看著父親無法動彈的樣子,想想年輕時候拉著自己飛奔的畫面,兒子心裡挺難受。

有一天兒子回到家中看看老父親。聞大爺的精神狀態挺不錯,跟兒子聊起天來。

“兒子,最近工作忙不?

保姆挺不錯,挺麻煩人家。多給人家點錢。”

兒子說道:

“爸,我還行,就是總得外出,工作倒是不累,這個你放心。

我知道,我也經常跟她聊聊,我覺得人還行,照顧你也照顧的不錯。錢上你放心,咱們從來不短人家的。”

聞大爺指著床頭的抽屜說:

“你把抽屜打開,看看還剩多少錢。”

兒子隔一段時間都放一千塊錢在抽屜裡,是給保姆平時買菜、買家用品的。兒子打開了抽屜,裡面放著幾百塊錢,還有一個破舊的本子。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寫著,哪天買什麼、花了多少。字不好看,將就能認出來,都是保姆每天的花銷。

兒子大概看了一眼,錢數能對上。跟父親說道:

“爸,錢還夠。

挺細緻的,你看,每筆都寫的挺清楚,連幾毛、幾分都記著呢。人家確實讓咱們挺放心。”

聞大爺癱瘓之後,所有的花銷都是兒子付的,可能也是對於無法陪伴父親的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吧。但是,起碼兒子這份心讓聞大爺挺高興。不像有些家庭,別說身體不便,就算是身子沒大事的老人,孩子們都不來看望。

【2】父子商量,要給保姆一些“額外”的獎勵

又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回家看老人的時候,跟老人說起了話。

聞大爺情緒有點激動:

“唉,你媽也走了。你看我現在這種狀況,要不是看著你們好,我也沒啥活著的念頭了。”

兒子經常聽到聞大爺唉聲嘆氣的抱怨。心理上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也只能寬慰:

“爸,你這是說什麼呢。年紀大了身體還能沒個毛病?你不用想那麼多,就算為了我們,也好好活著,舒心一點。這不都有人照顧麼。”

聞大爺說道:

“這得有多少年了?少說得五年多了吧?人家保姆照顧的挺好。

我有個想法跟你商量商量。我有兩張存摺,其中有一張我想著能不能留給她。她陪著我聊天的時候,我也知道她家的情況,現在也是一個人,老伴兒也沒了。她那倆姑娘也不怎麼管她,有時候我覺得心裡也不落意。”

兒子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存款給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貪

兒子聽完這話,心裡有了大大的問號,也有些警覺。保姆的錢他給的只多不少,沒虧欠過什麼。父親莫名其妙提起這個念頭,是不是保姆偷偷慫恿老人了?他知道父親很善良,心眼好,但是也容易輕信別人的話。

“爸,你這是怎麼想的?是你的意思?”

聞大爺回道:

“你放心,爸這時候腦子不糊塗。

我是想啊,照顧來照顧去的,挺難的。人家不容易,你說都這歲數了還不在家好好歇著?為啥?我看見過她有一回給他閨女打電話,打完了自己偷偷抹眼淚,我心裡挺難受。她倆閨女對她不好。

幾年下來,我覺得人家人不錯。該給工資給工資,從情從理上,咱們能不能也多給人家一些補償?

你放心,這都是我的意思。我從來沒跟她說過,她也沒提過任何這方面的事兒。”

兒子相信父親的話。

考慮了一會兒,兒子告訴聞大爺:

“爸,行,就按照你的意思來吧,我沒啥意見。”

父子倆都商量好,誰也不會先跟保姆提起這件事兒。兒子也向父親做出了承諾。

兒子始終認為:只要老人有想法、不過分,自己都答應。這也是對老人孝敬的一種方式。其實當時在找保姆的時候,兒子就糾結很久,到底是自己親力親為照顧老父親、還是找保姆來負責。

【3】老人過世,兒子執行老人“遺願”,卻遭到拒絕

癱瘓在床八年多之後,聞大爺過世了。

兒子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存款給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貪

處理完後事,兒子一直都記得當時父親說過的話。雖然完全可以不給、權當自己壓根不知道這個事兒,但是從心理上過不去。遵從老人生前留下來的意思,也算是對老人最後的尊重吧。

兒子又找到保姆,把父親的意思說明,並且告訴她稍微等一段時間,等自己把父親財產的繼承手續辦完了,大概有幾萬塊錢給到她。

接下來的對話,卻讓兒子感動不已:

“小聞,正好我也找你說點事兒。我打算回老家了。

這些年也掙了一些錢,比我在老家強多了。而且你時不時的還逢年過節的多給我點兒,你們一家子人都挺好。

人別太貪心了,得到自己該得的就行了。

有時候看看你們家,你爸是身體不行,但是有你在,每次你回來看他的時候,我看著都挺高興的,比我那兩個女兒強!起碼你們還是個家。

你爸爸是好人,心意我領了。這些錢,我不該要,更不能要。”

從兒子內心來講,一直到父親去世,都不會充分信任她這個“外人”。這種心情和做法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只是僱傭關係,而且不在自己跟前兒工作。

將父親的存款給到對方,也完全是出於對父親想法的考慮,從內心也絕非主動、樂意,甚至都不想給——畢竟只是僱傭關係,該給的都給過了。

聽完這一番話,兒子突然意識到:是自己把人想太壞了?還是自己撞大運遇上好人了……

兒子意識的問題很正常。我想,多數人可能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畢竟,我們看到、聽到、甚至親身經歷過的“壞事”太多了,讓人們心裡不得不建立起很強的防線。

從聞大爺、兒子對待事情的方式和做法上,是重情義的。

一家人比較善良。


兒子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存款給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貪

雖然是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的外人,而且關係很清楚,該給多少已經給了。只是為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而已。這種想法,已經超出了事情本身。

兒子完全可以當什麼都不知道,只是從內心過不去,畢竟是父親的心願。我想,他不一定完全處於心甘情願。

但是一家人這麼做了,說明,這一家人是“好人”。

從保姆的角度,完全可以接受這份錢。

雖然屬於“白”得的,對方既然提出來了,而且確定要給,自己拿著也無所謂。但是還是拒絕了。

照著她的話說:人別太貪心了。

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人能夠有這樣的認知,我想,已經超越了很多人的內心想法。

見著錢了,誰不想努努力拿到手裡?拒絕,代表著人想明白了:什麼是自己該拿的,什麼是自己不該拿的。

很多家庭成員之間,都會為一點錢財鬧得不可開交,說白了,沒想明白。

【4】啟示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別用利益去考驗親情。

其實只需要做到兩點,就能避免很多麻煩,讓自己站穩立場:


兒子按照父親的遺願,把存款給到保姆,保姆:我不要,人不能太貪

自己做對。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很多朋友都提出過這樣的苦惱,自己辛辛苦苦贍養老人,結果老人把財產給了別的子女,問我怎麼辦?客觀的講,沒有特別好的外部解決辦法。我的回覆通常是:順其自然,但求心安。你願意養老人,自己心安;不願意養老人,只要自己也心安就可以了。不必為此來糾結——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兩頭的事兒,自己左右不了另一頭,只能解決自己這頭。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兒,當然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拿上面的事情來說,其實聞大爺的兒子就是做對了自己。不管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做了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知曉保姆存款留給她的事情。這樣他自己才能心安。至於保姆要不要,他左右不了。

建立防線。

我們藉著聞大爺的事情來說:兒子僱傭保姆的目的是照顧老人,但是並不放心,所以家裡安裝了監控。這是風險防範的意識,跟是否信任保姆無關。如果一旦出現問題,這些都是客觀證據。

在家庭財產分割上,有哪些防線?客觀證據就是防線

。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有些朋友問道,我伺候爸媽幾十年了,其他兄弟姐妹都不怎麼管,到時候他們能分財產麼?這時候就要考慮,伺候的證據是什麼?不管的證據有什麼?這種風險防範的意識必須要提前建立。否則,最終一定會讓付出人受損。

有些朋友說到,父母去世之後,大哥不知道從哪拿出一份老人生前寫的遺囑,說要把房子全留給他,怎麼辦?同理,遺囑也是需要證據的,不光是看遺囑這張紙本身。誰知道它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是不是老人自己的意思?是不是老人自己寫的?這些都是可以提出質疑、讓遺囑變得無效的關鍵點。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