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歷史沒有記載激烈戰事發生,為什麼明朝皇帝被俘虜?

大馬哈魚12


一、皇帝被俘虜和戰事激烈不激烈沒有必然關係。皇帝被俘虜的主要原因一是皇帝聽了王振的慫恿,非要御駕親征,而當時明軍的軍事實力相對較弱,加上關防破壞嚴重,根本就抵禦不住瓦剌的進攻,加之幾十萬大軍中沒有一個明白人(當時唯一的明白人于謙遠在北京),指揮接連失誤,明軍不戰自潰,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帝被俘虜也是正常的。而且當時明軍也傷亡過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也算得戰事上激烈了。


二、“土木堡之變”讓我們記住了兩個人。說起“土木堡之變”裡面的皇帝叫什麼,估計大部分人不知道,但是說起王振和于謙,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先說遺臭萬年的王振,由於明英宗朱祁鎮的寵信,王振大權獨攬,廣植私黨,可以說比皇帝說話都好使,土木堡之變能夠發生,全是拜王振一人所賜。王振是一個能惹事但是能力又不足以擺平事的人,激怒瓦剌的是他,瓦剌打過來時慫恿並挾持皇帝親征的也是他,最後瞎指揮的也是他。“成國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請皇帝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才能起來”,看這一段文字我們就能知道王振當時的權力有多大,當然最後激起眾怒在亂軍之中被打死也是罪有應得。再說千古流芳的于謙於少保(不知郭德綱的搭檔于謙他父親王老爺子是不是也很崇拜這位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領導了北京保衛戰,使明朝得以延續,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足以流芳千古。但是朱祁鎮復辟後於謙被賜死,令人不勝惋惜。

#文史知識局##明朝那些事兒#


舟瑜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的著名慘案,其直接結果就是明朝精銳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那麼為什麼歷史上沒有記載激烈戰事的發生呢,因為此戰一點都不激烈,明軍被瓦剌碾壓,其實我們可以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叫“土木堡之變”,而不是“土木堡之戰”。

因為土木堡之變不是相持戰,而是單方面屠殺,由於王振的多次無腦操作,此戰完全是一邊倒的局勢,明軍毫無抵抗之力,所以談不上激烈戰事,只能說是慘烈。

土木堡之變的背景

瓦剌首領也先在與明朝發生貿易摩擦後,悍然發兵,分四路進攻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蠱惑下,決定御駕親征瓦剌,但當大軍浩浩蕩蕩的來到大同後,朱祁鎮和王振卻被瓦剌的兵威嚇到了,皇帝和太監覺得有些心慌,感覺還是皇宮適合自己,於是準備班師回朝。

然後太監王振開始了他的表演,王振提出經紫荊關回北京,而此路將路過王振的家鄉蔚州,俗話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而這雖然是王振的私心,但對明軍來說卻是安全的,本來帶皇帝參觀一下家鄉再回去也無妨,至少沒有危險,但神奇的是剛出發不久,王振改主意了,說怕大軍路過蔚州會踩壞莊稼,於是改道東北,按來時的路直奔宣府。

那麼王振為什麼會突然改主意呢,難道真的是愛護家鄉的一草一木嗎,顯然不是,有個細節就是大軍雖然變道,王振卻派了很多車去蔚州將自己的金銀財寶裝車,之後跟隨大軍回北京。因為蔚州鄰近大同,極有可能會淪陷。而大庭廣眾之下要搬運自家的財寶顯然有點難為情,這可能就是王振改主意的動機。

土木堡之變的經過

而當大軍到達宣府時,瓦剌軍也追到了,於是明英宗讓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斷後,自己接著跑路,而就在離懷來縣城20裡的土木堡時,王振要求大軍停下來,而就是這個決定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如果進了城,明軍憑藉優勢兵力據城防守也先的幾萬人沒有任何問題,但歷史沒有如果,而王振要求大軍停下來的動機也很簡單,因為自己的運寶大隊還沒到。

而次日清晨,瓦剌大軍殺到,而瓦剌首領也先是身經百戰的梟雄,一看明軍這麼多人強攻不可取,於是假意議和,在明軍後撤時突然發難,而明軍經過多日的長途跋涉,正是疲弊不堪,飢渴難熬之際,面對如狼似虎的瓦剌軍隊,瞬間崩盤,四散奔逃。而王振也在亂中被自己人樊忠一錘斃命。而明英宗也被瓦剌俘獲。

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天順日錄》

土木堡之變歷史上為何沒有記載激烈戰事發生

那麼我們回顧此戰,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歷史記載沒有激烈戰事發生,明英宗卻被俘,因為此戰明軍毫無抵抗之力,何來激烈,說是戰事,還不如說是單方面的屠殺更為恰當。

“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明史-英宗前紀》

而我們從《明史》中也可以看出此戰有多不激烈了,“被圍”,“師潰”,“皆死”無一不體現此戰的一邊倒。

而此戰之所以明軍如此悲劇,王振與朱祁鎮都難辭其咎,特別是王振,真的是無法形容的無腦,可稱千古罪人,要不是之後于謙的力挽狂瀾,其後果真的無法想象。

總結:綜上所述,因為土木堡之變是一場屠殺,而不是一場激烈的戰事,所以歷史沒有記載雙方互毆的情形,但它卻是慘烈的,大明朝遭受了開國以來最大的打擊,要不是于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北方落入瓦剌之手也不是沒有可能。


臨石觀海


土木堡之變的戰事,明史當中記錄的比較簡略,但是我們可以從隻言片語裡看出當初戰事激烈程度。

瓦剌的進攻路線

正統十四年二月,瓦剌的貢使2000人詐稱3000人,冒領賞賜。王振叫禮部按實際人數賞賜,並將馬價減去80%。也先聽說後,大怒,藉口明朝使者去瓦刺時曾答應嫁公主給也先的兒子,這次貢馬是聘禮,而明朝失信,遂於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

  1. 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

  2. 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

  3. 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主要發生的戰鬥有:

1.大同之戰:明軍慘敗

也先所部勢如破竹,明軍丟失了大同城外的所有防禦城堡,大同參將吳浩戰在貓兒莊戰死。

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總兵官朱冕及都督石亨,在陽和迎戰也先,全軍覆滅。宋瑛和朱冕戰死,石亨一個人逃走了,太監監軍郭敬在混亂中躲進了草叢,得以倖免。

當英宗朱祁鎮率軍到這裡時,只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明軍的屍體。

2.鷂兒嶺之戰:明軍全軍覆滅

八月初十,明軍退到宣府時,瓦剌大隊騎兵緊追不捨,朱祁鎮派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斷後拒敵,皆戰死,

又派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三萬騎兵前去救援(也有說5萬的)。朱勇冒險進軍至鷂兒嶺,陷入包圍,,三萬騎兵被“殺掠殆盡”。朱勇和薛綬也都戰死。

3.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

十三日,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離懷來城僅二十里,隨從的文武官員都主張“入保懷來”,王振以“輜重千餘輛未至,留待至”。

鄺埜一再上章要英宗入居庸關,組織精銳的部隊斷後拒敵,這些建議都被王振攔下了。鄺埜又到行殿力請,王振怒斥道:

“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

“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鄺埜回答說。

王振喝令衛士硬把鄺埜扶出,“遂駐土木”。

第二天朱祁鎮想繼續行進,但是已被瓦剌軍追上,無法移動。

土木堡地高無水,掘井深二丈亦不得水,人馬兩天不飲水,飢渴難耐。

也先從土木堡旁的麻谷口進攻明軍,都指揮郭懋拒戰一夜,打退了也先。十五日,也先假裝退兵、講和。王振上當,下令移營就水,軍士跳越壕塹而行,隊伍大亂。

明軍剛一移動,瓦剌軍趁勢四面圍攻,明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瓦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於是明軍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

朱祁鎮與親兵乘馬突圍,沒有成功,乃下馬盤膝面南坐,有一個瓦剌士兵要剝取他的衣甲,看到朱祁鎮的衣著與眾不同,就推擁著他去見也先的弟弟賽刊王,明朝皇帝就這樣作了瓦剌軍的俘虜。

在混戰中,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五十餘人戰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等數人僥倖逃出。

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以棰捶死。”如果他的血性早點爆發,也許歷史會改寫。

太監喜寧投降瓦刺,把明朝的虛實完全告訴了也先。

“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

朱祁鎮率領五十萬軍隊是明朝京軍的所有精銳,幾乎全部被王振斷送,“死傷過半”。

戰爭過後一個月,九月十二日,提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宣府總兵昌平伯楊洪在土木堡撿拾軍器,盔9800餘頂,甲700領,神槍11000餘把,神銃22600餘個,神箭44萬枝,大炮800個,火藥18桶。

由此可見明軍損失的慘重。這次戰役,至少爆出明軍的兩大弱點:

  • 1.士兵戰鬥力已經大大削弱;

  • 2.軍官的指揮能力不足;

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青鑑文史


前言——清代導致了大量的明代書籍被銷燬

根據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此書總結、收錄3236種被清朝統治者禁燬的書籍。這些書籍,我們今天多數只能看到書名了,內容完全不得而知。

且清代從入關開始,就編輯明史,但銷燬對清統治不利的書籍鼎峰時期,是清代乾隆時期,為了編纂四庫全書,銷燬對清統治不利的書籍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達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 餘種、8萬餘塊。

除了焚燬各種書籍之外,清政府自入關以來,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燬或篡改。因此目前僅存的明代檔案只有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中很多已經被滿清修改過)。估計清代時期焚燬的明代官方檔案不少於1000萬份。

今天能直接考究到明代“土木堡之變”的第一手文字上的資料,主要的來源是清編《明史》、以及僅存的《明實錄》,另外還有躲過清代焚書的明代李賢所編著的《天順日錄》

《明史》

是由清代史官所編著的。自唐以來,古代的史官多出自於科舉考試的學生,這些史官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於戰爭的描繪時,多以春秋之筆來描繪戰爭的殘酷、少有描繪戰爭場面的細節。

《明實錄》

則是明代官方撰寫的編年史書,一般是記載皇帝的日常、頒佈的命令、詔敕、律令等等。

現在沒有證據顯示清代有篡改《明實錄》的依據,但是明代朱棣時期,曾經命人修改過《明太祖實錄》,且現今保存的《明實錄》是嘉靖時期,明世宗命人重抄的《實錄》轉藏於皇史宬的,其他的珍藏的《明實錄》已經毀於大火之中。

《天順日錄》:

李賢是明中期的名臣,歷經了四代皇帝,也是親身經歷了“土木堡之變”時的全部過程,是為數不多逃過瓦剌追殺、並返回到京城的明代官員。

李賢的這本《天順日錄》對於“土木堡之變”是相對其他的書籍更為符合史實。

只是李賢此人有個瑕疵,就是很反感明景帝和于謙,認為他們是篡權者,畢竟明英宗還沒死,也沒有退位(是孫若薇太后為了保國,才提朱祁鎮為太上皇的)。所以《天順日錄》此書中對於明景帝和于謙是潑髒水的,尤其是景帝是被說成無日不淫。

因此在此書中所描述的土木堡之變,相對更為中肯,詳細。

在史學界中,有“孤證不立”的說法。史學家在參考《明史》時,會從其他史料中尋求驗證其的真實性,因此在現代很多書籍中所描繪的“土木堡之變”,也是多取決於《明史》與《天順日錄》。

如:

1、正統十四年春,北虜遣使二千餘人進馬,報作三千人。權臣怒其詐,減去馬價,虜使回報,遂失和好。秋七月,虜將也先等大舉入寇,其鋒不可犯,大同失利,邊將有棄城走者。權臣挾天子親出師,百官上章懇留不從,迫促而行。至大同,見虜勢猖獗,始懼,旋師至土木。會兵將無鬥志,人馬飢困,虜眾來襲,前鋒莫當。追而圍之,我師大潰,遂獲乘輿,羈於虜庭,八月十五日也。2、明日駕出,總兵官以下亦弗預知,軍士俱無備,文武大臣皆匆匆失措而隨之。天時、人事極不順。至龍虎臺紮營,方一鼓,即虛驚,眾以為不祥。明日,過居庸關,又明日,過懷來,又二日,至宣府。連日非風則雨,人情洶洶,聲息愈急。隨駕文武連上章留之,振益怒,俱令略陣。明日,當過雞鳴山,眾皆懼,無不嘆息怨恨者。予不勝其怒,與三五御史約,謂:“今天子蒙塵,六軍喪氣,無不切齒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於駕前,數其奸雄誤國之罪,即遣將領兵詣大同,而駕可回也。”欲謀於英國公,不得間,竟行,人人自危。未十日,兵士已乏糧矣。方秋,禾稼遍野,所過一空。將至大同,殭屍滿野,寇亦開避待我深入。至大同,又欲北行,因鎮大同中官郭敬密言其勢決不可行,振始有回意。——《天順日錄》3、明日班師,大風,至晚雷雨,滿營人畜驚懼益甚。又連日雷雨滿營,過宣府,寇追至。明日於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天順日錄》4、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甲午,發京師。乙未,次龍虎臺。軍中夜驚。丁酉,次居庸關。辛丑,次宣府。群臣屢請駐蹕,不許……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明史 英宗前記》

另外《明史》中也記載了其他人在土木堡時的場景,與《天順日錄》的記載是符合的,如:《天順日錄》中“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在《明史紀事本末·卷32》:“初,師既敗,上乃下馬盤膝面南坐”。

由於當事人是文官,並沒有直接參與到戰爭之中,因此《天順日錄》中記載的土木堡之變,多是以李賢親耳所聞、或親眼所見的,如成國公率領五萬騎兵與蒙古對戰,被伏擊最終全軍覆沒。這應是親耳所聞,因沒有直接參與,所以描寫的時候是一筆而過。

但是當在土木堡被圍困的時候,李賢的描述就很是詳細了,如缺水,挖井二丈深無泉、以及士兵太渴了,已經無力再戰瓦剌,乾脆解甲等待死亡。

所以,在《大明風華》在土木堡之變時,是很符合明清的書籍所記載的事情。比如行軍到宣府的時候,是雷雨交加,武將苦勸,反而被皇帝和太監痛罵。還有被圍困的時候,士兵因飢渴乾脆解甲的場景。

再則,題主所述,少有激烈的戰事,其實應該是在參考《明史》時產生的錯覺。

《明史》中只是述說“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所以明英宗親征。

可若是參考了明代官職及職權來分析,參將都戰死了,這可以說明大同的戰事已經陷入崩潰之中了,另外《明史》中記載,明英宗還沒出京城之時,明軍又被瓦剌所擊潰——“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

所以再結合李賢作為當事人的親眼、親耳所見聞而著作的《天順日錄》——“將至大同,殭屍滿野,寇亦開避待我深入”。

結合兩者,明英宗、李賢等親征大軍還沒到大同前,戰爭已經爆發了,且是明軍連戰連敗,到了皇帝親征的隊伍快到大同時,“殭屍滿野”,可瓦剌人的戰術是避開明軍鋒芒,引誘明軍深入。

同時《天順日錄》中又記載了一件事,那就是明英宗的親征太過匆忙,開始就沒有人知道,總兵以下都不知道,群臣匆匆失措而隨之,剛剛出京城不到十天,軍隊就斷糧了……

隨後就是行軍時,瓦剌在側,而雷雨交加,或不是雷雨就是大風天,軍隊疲憊不堪。準備到土木堡之時,宣府說援軍快到了,而瓦剌也追了上來,最後是派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結果被伏擊,全軍覆滅。最終瓦剌大軍攜勝威,兵圍明軍於土木堡之內……

總述

為什麼開頭要述說清代焚書的事宜,主要是在雍正四年時,雍正頒佈了中土歷史上唯一的禁武令,隨之在民間流傳的兵書大都被銷燬了,剩餘的些官編武書,又被清收歸國有。再到乾隆之時,編輯《四庫全書》時又銷燬了大部分有關兵事的書籍。

所以,現在能看到的描繪土木堡之變的,只能是通過文官的眼觀和耳聞;另外就是史學家們辛苦從各種資料中,去驗證、考究出來的。


圖片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