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是別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裡的寶——《我與地壇》裡的母愛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下子就想到了這句話。地壇,在作者的心裡,不只是一處可以躲藏形體的安身之所,還是一個可以冷靜思考尋找人生出路的精神家園;更重要的是,地壇只是一個載體,那裡面承載了太多太深的作者當時不曾領悟的母愛。

即使你是別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裡的寶——《我與地壇》裡的母愛


“她情願癱瘓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這段話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母親,母愛的無私與偉大也正是體現於此。如果可以選擇,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會選擇寧可傷害自己,而讓孩子平安健康;寧可所有的災難痛苦自己承受,而讓孩子快樂幸福。想想那些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供孩子上名校的母親,想想那些傴僂了身子還在勞作幫孩子還房貸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心理。曾看過一篇文,講的是是91歲的老母親照顧69歲的自出生就不能走路不會說話的兒子的故事,看完淚奔。母愛是不求回報的,是不講條件的,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誰誰,不管你是健康還是殘疾,美還是醜,笨拙還是聰明,而只是因為“你是我孩子”!

胡適筆下的母親是嚴厲的,做錯了事會罰跪;魯迅筆下的母親是不辭勞苦的,希望兒子有出息;老舍筆下的母親是忍辱負重的,楊絳筆下的母親是寬厚而隨性的……而史鐵生筆下的母親彷彿是個影子,僅有的一句話“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又象是自言自語——直到“我”悟出這句話裡包含了母親的自我安慰和暗自祈禱以及對“我”的懇求與囑咐時,母親已經不在了。關於母愛的回憶總是飽含溫暖;而母親本身,卻總是帶了苦澀,因為偉大,總是伴隨著無私的甚至不惜任何代價的犧牲和付出。

可是,母愛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呀!當他坐到輪椅上,一定記得以前母親總是幫他上輪椅;當他在地壇裡再獨自閒逛,他仍聽得到母親呼喚的聲音;當他迴歸天國,他只希望那是來自於母親的召喚……

即使你是別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裡的寶——《我與地壇》裡的母愛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裡也沒有答案”

母親知道兒子去地壇,可能在逃躲著什麼又在尋找著什麼,她理解,可是又不全懂;她想問,又怕兒子心煩。母愛,有時候甚至是帶著點怯懦的,孩子有難時,好象自己做錯了什麼;孩子榮耀時,又怕說錯了話惹人笑或者囉嗦引孩子反感。

想我們自己的母親,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不顧及母親欲言又止的時候?史鐵生的一些描寫引起了許多讀者的共鳴,這不只和他頑強堅韌,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光找尋生命的真諦有關,更和他文字廖廖數語卻氤氳全篇的母愛有關。

他在地壇裡“把椅背放倒,坐著或者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知道為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他看蜂兒,看螞蟻,看瓢蟲,看樹幹上的寂寞如空屋的蟬蛻,看露珠從草葉上滾到地下砸開萬道金光……他看時常來的中年夫妻變作老夫妻,他聽小夥子唱歌,他看一個老者用扁瓷瓶喝酒,看中年漢子用網捕鳥,他和想以長跑成績獲得政治上解放的長跑者聊天,他看弱智而漂亮的妹妹受到哥哥的關愛……他在這裡想明白了"死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剩下的就是怎樣活著的問題了"——他在這四百多年的古老園子裡找到了新生的力量。

可是這力量的背後,是母親默默的支撐和時時的牽腸掛肚。母親每次幫他準備,幫他坐上輪椅,看著他走。有一次“我”因為什麼事中途回來,卻見母親維持著“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走出時的牆角”;母親不放心,卻又不敢公開地跟著,連去園子裡找,也要悄悄的,看到兒子好好的,就轉身離去,只留給兒子無意中望見的遠遠的背影……母親也有工作和生活,可她毅然把殘疾的兒子放在了生活的正中央!這就是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之處!她是甚至是無聲的,卻如空氣一般的存在。孩子所在的地方,就是母親牽掛的方向。

即使你是別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裡的寶——《我與地壇》裡的母愛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我真的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這是段悲傷的文字,“子欲養而親不在”,世上最錐心的痛,沒有之一。“當年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被命運擊昏了頭,以為自己是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這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看過寫寫史鐵生的文章都知道,當年母親帶著史鐵生找工作,曾經怎樣的態度卑微甚至諂媚,可是一提到兒子,立刻就語氣堅定“他能做許多事的”;當人家說“回去再等等吧,全須全尾的我們還分配不過來呢”,傷的豈止是兒子的心,母親的心更傷!當史鐵生開始寫作的時候,她跑來跑去,到各大圖書館借書,風雨不誤地推著他去看電影。就算是殘疾的兒子在別人眼裡是根草,可在母親的心裡,他卻是最可貴的寶!

當“我”的人生路“無法再用腿去趟,只能用筆去找”,並且在這條路上成功了之後,母親卻不在了……看到這裡,心疼,發顫。作者曾和一個寫作的朋友聊天,問他為什麼寫作,對方回答“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這是不是也是作者的心聲呢?當“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裡也稍微有點光彩,在眾人眼中也能有個位置的時候”,母親,您在天上,看到了嗎?您笑了嗎?您放心了吧?

“霜殞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當回家的門邊沒了母親,家就只能在夢裡了!沒有了媽的家,就是個空殼子,就是個世俗裡的形式了。所以作者悔恨當年的倔強和羞澀,悔恨沒有好好地體會母親的心,沒有好好地向母親表達……這一點,又將打動多少人的心呢?

即使你是別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裡的寶——《我與地壇》裡的母愛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好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地壇,對史鐵生來說,是他人生陷入絕望時的希望之所在,是他精神上的寄託,是他“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可是,透過剝蝕了的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上的日光和月光,撥開滿園子瘋長的茂盛的花草和樹枝,穿過同樣經歷著悲歡離合的人們,我們分明地看到,一個坐著輪椅的兒子,和遠處樹蔭裡偷偷張望的母親。

這是一幅人間最美的永恆的圖畫。

即使你是別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裡的寶——《我與地壇》裡的母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