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阮一峰的《未來世界的倖存者》,重新認識科技的力量


讀阮一峰的《未來世界的倖存者》,重新認識科技的力量

作者阮一峰,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員,很可能聽說過他;如果你是一句前端工程師,非常可能曾經閱讀過他在網上寫的教程。

他的博客中的教程總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說得清楚而又簡潔,尤其對於初學者來說,真的是很好的教材。除了編程的教程之外,阮老師的博客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章,尤其是有關科技方面的思考很值得一讀。

而這本《未來世界的倖存者》正是他對科技變革對人類社會影響的一些思考,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現實篇、職業篇、方法篇、案例篇、未來篇;其中的“現實篇”和“未來篇”我覺得寫得非常好,下面我想著重來討論這兩部分中提到的觀點。


現實篇

在“現實篇”中幾篇文章其實討論的並不是現實,而更像是作者以為的“即將到來的現實”:白領的崗位會消亡,大部分人可能會變成無用的人,階級固化、窮人可能一輩子也無法變成富人,也許讀大學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因為知識更新太快,你大學裡學的知識很可能畢業後就已經不適用了。

以上內容我大部分都是認同的,但我對階級固化可能沒有那麼悲觀,我更相信互聯網教育的普及會讓每個人在知識面前變得更為平等,而知識可以創造財富,社會階級將更多的會由知識來決定,而不是固化的家族財富。

同時,對於未來的發展,我會更多地持“不確定”的態度,比如儘管比爾·蓋茨在1995年出版《未來之路》一書的不少預測現在都變成了現實,但它關於VR的預測卻有些過於樂觀。

總而言之,VR緊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估計要不了20年,科學就能把它造出來,而且讓它很便宜,像今天的電子遊戲機一樣,在街上出售;穿上它就能前往另一個世界,假如軟件豐富,想上哪兒就能上哪兒。----選自《未來之路》

阮老師在書中寫到“VR技術在2016年成了現實”,但據我所知,其實現實離當初比爾蓋茨的想象還挺遠的,儘管這幾年VR一直是比較熱門的話題,但現在的技術離實際應用還挺遠,VR遊戲的體驗也還遠達不到“想去哪兒就能上哪兒”。

在《那些無用的人》一文中,阮老師引用了很多《人類簡史》中的論斷,認為人工智能會代替人,從而讓大部分人成為無用的人,甚至認為人工智能也許是人類最後一次的技術革命。

但我覺得無論是對VR的預測還是對人工智能的樂觀,都應該參考一下“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的命運。在過去多年中看起來它都是基本成立的,但元器件的大小並不是沒有極限的,CPU 的運行速度不可能一直翻倍下去,總是會到達某個瓶頸。同樣的道理,科技發展也不是線性或者指數級的,也同樣可能會遇到瓶頸從而一直不能前進的時候。

人工智能好像這幾年才流行起來,但我彷彿已經看到了它的瓶頸。現階段的人工智能只能處理 “有大量可標記數據來訓練” 的 ”概率問題”。

如果可訓練的數據較少,人工智能基本上派不上用場;如果是“非概率問題”,是需要嚴密邏輯來推理的問題,人工智能也無能為力。

有不少人提到通過AI來編程,但我並不看好,我認為AI不可能寫出有實用價值的代碼,因為代碼講究的是嚴密的邏輯,而人工智能靠的是“概率推理”,它不可能為人類模糊的開發需求寫出邏輯嚴密的代碼來。


未來篇

在未來篇中,作者發揮了大膽的想象力,把基因編輯、長生不老、換頭術和 “不如鞋子(人工智能)聰明的人類” 這些科幻電影中的事物都提上了日程,感覺馬上就要變成現實了。

我覺得這些確實可能挑戰人類社會現有的模式,但我更為擔心的卻是《技術的邊界》一文中提到的觀點:

問題是,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先進,也越來越難懂,大多數人已經不能夠理解技術了。

多少人能說清,手機通信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對著空氣發送信號,就能被幾千公里以外的另一個人實時收到,而不會發錯對象?或者,為什麼掃描槍掃一下手機二維碼,你的資金就轉到了商家的賬上?

2018年初,發現全世界使用最廣的因特爾CPU的底層有一個漏洞存在了10年;全世界都在用的CPU,但真正懂的人並不多,而且真正懂並且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的人就更少了。計算機的世界異常複雜,隨著人類社會越來越計算機化,使用的系統會越來越複雜,正如書中所說的:

現在的情況是:沒人能夠理解全部技術,每個人只懂自己的那一小塊。根本無法預測和判斷,某個領域的技術發展會引起整個系統怎樣的變化。

當技術的大廈越來越高時,系統的某個小BUG可能會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當基因可以被編輯,生物芯片成為系統的一部分時,系統崩潰的後果可能是無法挽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