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啟超不配”?

1927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西北邊疆考察。

考察期間,斯文·赫定認識了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劉半農。當時,斯文·赫定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之一,有資格向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提名候選人。斯文·赫定了解到魯迅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又很喜歡他的作品,便與劉半農商量,希望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啟超不配”?

劉半農很高興,便給臺靜農寫信,請他代為諮詢魯迅的意見。9月17日,魯迅收到信件。9月25日,魯迅回信了。他在信中對臺靜農說:“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魯迅不希望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這是為什麼呢?他自己緊接著解釋說:“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那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啟超不配”?

《小約翰》是荷蘭作家凡·伊登的代表作,曾經被魯迅翻譯介紹到中國。顯而易見,魯迅認為自己的水平還不夠,不足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魯迅覺得,中國還沒有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建議瑞典文學院不要將這一獎項給中國人:“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在魯迅的力辭下,斯文·赫定沒有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2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他憑藉《創造進化論》獲得這一獎項。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啟超不配”?

魯迅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仍然是當代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不過,他在回覆臺靜農時,為什麼要將梁啟超扯在一起,說“梁啟超自然不配”呢?

上世紀80年代,北京魯迅博物館兼魯迅研究室主任陳漱渝到臺靜農的臺北寓所,對臺靜農進行訪問時,臺靜農回憶了這段往事時說:

“1927年9月中旬,魏建功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訂婚宴,北大同人劉半農、錢玄同等都前往祝賀。席間半農把我叫出去,說在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諾貝爾獎金的評委之一,他想為中國作家爭取一個名額。當時有人積極為梁啟超活動,半農以為不妥,他覺得魯迅才是理想的候選人。”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啟超不配”?

原來,當時有人希望斯文·赫定將梁啟超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因此魯迅會說“梁啟超自然不配”這幾個字。

梁啟超生於1873年,魯迅生於1881年,梁啟超只比魯迅大8歲。梁啟超病逝於1929年,魯迅病逝於1936年,梁啟超只比魯迅早去世7年。這就是說,他們是同時代的人,並世長達48年。不過,他們一個是清朝維新派人士,一個是現代文學家、思想家,思想理念上相差甚遠,幾乎沒有什麼交集,看上去就像兩個時代的人。

有意思的是,魯迅一筆帶過“梁啟超自然不配”的事情,他弟弟周作人卻寫了好大一段文字來譏諷梁啟超: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啟超不配”?

“洋人之暗於東亞文藝與中國的藝文人士之缺少自知之明,為周知的事實,因此愚對於這個榮譽問題不能不略有懷疑。我所不能解定者即梁君(梁啟超)到底是否一個文學家?夫梁君著作之富,與其‘筆鋒常帶情感’,海內無不承認,但吾人翻開《飲冰室全集》,雖處處可以看到帶情感的筆鋒,卻似乎總難發現一篇文學作品,約略可以與竺震旦(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中國名字)之歌詩戲曲相比擬。所以我縱亦希望梁君之能夠運動到該獎金以為吾國民族爭光,唯對於梁君是否一個文學家這個問題尚未能解決,故不能不抱一部分的悲觀也。”

在周作人看來,梁啟超甚至不算一個文學家。在他的代表作《飲冰室全集》裡,找不到一篇作品能夠與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泰戈爾相提並論。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啟超不配”?

周作人還特地加了一條編者按:“本年文藝獎金頃聞已經給予意大利的Luigi Pirandello了。”Luigi Pirandello即路伊吉·皮蘭德婁,是意大利小說家、戲劇家,於193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遺憾的是,1934年時,梁啟超早已去世。所以這場筆墨官司是打不起來了。

【參考資料:《蔡登山:魯迅愛過的人》《魯迅文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