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會背井離鄉周遊列國,原因實屬無奈

作為中國人,基本上對孔子生平的大概事蹟多多少少會了解一些,然而當真正深入細節時,大多數人卻都雲裡霧裡,比如孔子五十多歲時為何會帶著弟子周遊列國,而放棄了自己魯國大司寇的職位?這其中的緣由其實也純屬無奈,這就是孔子擔任相職時墮三都事件的失敗。

魯國公室的衰微

要講孔子就必須把他放到當時魯國那個大環境下,孔子在魯國活動的年代在公元前六世紀後期,此時的魯國已經原不是最初周公旦和他兒子統治的魯國了,卿大夫有模有樣地學著諸侯對周天子乾的事,也就是說此時的魯國國君已經完全被架空。在孔子十歲的時候,當時魯國的國君魯襄公去世,也就是在這位國君在世時,魯國公室徹底衰微,原因就在於三桓將魯國民十二分,‘三桓’得七,並且除軍隊統帥權外還掌握了軍戶的徵賦之權,三桓掌握了實權,魯國國君從此再難撼動本國卿大夫的實權。

孔子為什麼會背井離鄉周遊列國,原因實屬無奈


向孔子求助的魯定公

魯襄公時公室衰微,而其一去世,其子魯昭公其實也就和傀儡沒區別了,而魯昭公最終又因為鬥雞事件在外流亡,公室更顯得顏面無存了。孔子三十四歲時,魯國兩個卿大夫在鬥雞時,季平子給雞套上護甲,郈昭伯給雞套上金屬爪子。季平子因怒而侵犯郈昭伯,最終三桓的季氏和昭伯大大出手,最終式微的一方昭伯請求魯昭公援助,也許魯昭公對自己估計過重,竟然去討伐季氏。但結果可想而知,最終被三桓聯合給放逐了,最終無奈地在外流亡直到去世,而在其流亡的七年間,魯國依舊正常運轉,可見魯國國君存在感之底。孔子四十一歲時,魯昭公在晉國去世,得知消息的魯國國人擁立其弟魯定公為君,而這位魯定公對之前的事多多少少是感覺恥辱的,要知道自己的祖先周公輔佐成王時說一不二,管蔡要鬧事,說打就打,天下雲集響應,而現在別說輔佐周天子了,連自己的家臣都管不住,何其悲哀,想到此處的魯定公悲從中來,可謂無處覓知音,不過轉念一想魯國此時不是有一個四處講學收徒名叫孔丘的人嗎,也許他有辦法也順不定。

孔子為什麼會背井離鄉周遊列國,原因實屬無奈


大刀闊斧,墮三都

魯定公找孔子原因很容易理解,因為孔子宣講的周禮正是自己的祖先周公旦制定的,此時也許按照孔子的方法去行,也許魯國還能重換生機。魯定公召見孔子聽取了他的意見並讓其參與許多的大事決議,孔子五十一歲時在齊魯夾谷之會,輔佐魯定公,以禮歷階,誅齊淫樂,從齊國手中討回了汶陽之地。至此魯定公認為孔子是個能託付社稷之事的人,任命其為大司寇兼任相事,開始推行周禮改革,而其中要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墮三都,藉以剷除盤根錯節的三桓勢力。當時周禮規定貴族的城牆是不能高武十八尺的,但很明顯跋扈了幾十年的三桓是不會理會這條規定的,然而孔子上臺了,他們不理會就不行了,孔子派自己”暴虎馮河”的弟子子路去做這件不受歡迎的事,一開始三桓多多少少並不太排斥,畢竟自己這邊的家臣也有莫有樣學著自己架空魯國國君的樣式把自己架空了,因此削城牆藉以加強魯國君權或許也能讓自己解脫,不過可惜的是當時改革的難度還是太大了,當時魯國的卿大夫早已習慣了海外天子的生活,突然有人告訴你以後做順民就行了,誰會同意,由於不斷有卿大夫反對造反,後來三桓也反水,再加上此時的齊國搞起了大國沙文主義,如果你孔子敢吧最後一個三桓的城牆削了,我的軍隊就要干涉一下了,最終孔子發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不會有太大進展後,只好無奈地放棄了自己在魯國恢復周禮的報負,最終出走周遊列國試圖尋找新的出路。

孔子為什麼會背井離鄉周遊列國,原因實屬無奈


現在評價孔子基本上不會掛上政治家這個頭銜,然而孔子自始至終對於踏入仕途都是懷著極大的熱忱的,只不過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人們更多地把禮當做諂媚,而把無禮當做風尚。而在孔子去世多個世紀後,一些人把禮演變成禮教,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成為了徒有其表的形式,而深層次的禮的質被人為刨去,換成了奴化好用的法家御人的內核,構成了中國特色的封建思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