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滅異姓諸侯,並非過河拆橋,實屬無奈

楚漢相爭時,劉邦出於分化項羽勢力的目的,拉攏了項羽所封的英布,吳芮,臧荼,張耳等諸王,對他們許以好處,將他們封王,使他們倒戈支持自己,同時為籠絡人心將自己的三位重要將領也封王,這使得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的漢朝存在七個異姓諸侯國,其首位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至於這七位,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除張耳,吳芮病逝外,其他五位均死於非命,這也讓劉邦給後人留下過河拆橋,殺害功臣的罵名。

劉邦滅異姓諸侯,並非過河拆橋,實屬無奈

但以小編拙見,劉邦剪除異性諸王的行為雖然不厚道,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各位看官請聽小編慢慢道來。

其一,異姓諸王已威脅到劉家江山,大家看下地圖:

劉邦滅異姓諸侯,並非過河拆橋,實屬無奈

七個異姓諸侯國在漢初已佔漢朝半壁江山, 面積遼闊,兵源充足,各類物質資源豐富。若放任其發展,假以時日,待其羽翼豐滿,兵強馬壯,中央危矣;

其二,分封異姓諸王並非劉邦本意,而是迫於形勢而立。英布,吳芮,臧荼,張耳四人本為項羽所封之王,劉邦只能保持其諸侯王地位,再加以利誘,方能使其四人站在自己這邊。其餘三王本來就是劉邦得力干將,不多加賞賜,他們怎肯為劉邦賣命。特別是韓信,彭越的王位可謂是逼著劉邦給的。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而韓信在此時上書給劉邦,讓劉邦立他為代理齊王,劉邦迫於形勢,只能做順水人情立其為齊王。後劉邦與韓信,彭越相約夾擊項羽,結果二人沒按約而來,致使劉邦大敗。無奈之下,劉邦只能按張良之諫,劃陳(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以北至谷城(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最終二人才領兵而來,共滅項羽。【注:滅項羽劉邦收奪了韓信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

劉邦滅異姓諸侯,並非過河拆橋,實屬無奈

劉邦滅異姓諸侯,並非過河拆橋,實屬無奈

其三,君臣本非同心,皆因利益相連,劉邦根本信不過他們。異姓諸王大多是以利字當先之輩。劉邦能得他們相助,很大原因是劉邦給的賞賜太豐厚。為了利,他們中很多人背叛項羽。就連名氣最大的韓信,在滅項羽所封的齊王田廣的過程中,在明知同僚酈食其已說服田廣投降的情況下,怕功勞被搶,仍領兵偷襲齊軍,致使酈食其被煮殺。如此之輩,又怎能保其永遠效忠自己,如有不測劉邦恐步項羽後塵。【注:長沙王吳芮忠心漢朝,且其封國較小,封國傳五世,最後因無子被撤除;趙國第二任趙王張敖因幕僚預謀刺殺劉邦而受牽連,封國被廢】

劉邦滅異姓諸侯,並非過河拆橋,實屬無奈

綜上所述,劉邦剪除異姓諸王,皆因他們已威脅到天子統治,長沙國小而且忠心,不對劉邦構成威脅,故而未被滅,子孫得以保全。其實,那些被殺的異姓諸王,若能提前感知危機,主動縮小封邑,不問政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