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做闲客不闲行——读《苏轼词轉》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大多数人居家防护,不能外出,的确少却了些自由和欢愉,但也难得一段陪伴家人和静心沉淀的时光。藉此機會,我捧起了春节前从图书馆借阅、原本打算假期品读的《苏轼词传》,现与大家分享。

《苏轼词传》:经典苏词的情感化解读

《苏轼词传》以苏词为主题,涵盖苏轼所著的叙事、咏史、咏物、赠答、田园等42篇佳作,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书中42首词,大致可归为八类:

一是江山有限情无限。宝马配金鞍,才子对佳人。苏轼一生先后有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位女子伴随身边。她们在正史中出场不多,但却是打开苏轼心门之锁的钥匙。佳人是远行时的牵挂,是寒冬里的温暖,更是生死相约的伴儿。三人之外,苏轼也与许多女子相遇江湖、逢场作戏,但始终发乎情,止乎礼。

苏轼进京赶考时,思念秀外慧中、知书达理的发妻王弗,写就《一斛珠》:“自惜风流云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乃古今往来最知名的悼亡词之一(悼亡诗最有名的还有潘岳的“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以及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中真切透出苏轼对亡妻王弗的思念。

《南歌子﹒感旧》乃苏轼“乌台诗案”出狱后,期待与续弦妻子王闰之(王弗的堂妹)重逢所写,此时苏轼已没有华堂广厦,也备不起美酒佳肴,只有戴罪之身,但他的接风礼则期许默默:“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去终一拍、待君来。”

《人娇﹒赠朝云》是苏轼写给侍妾“天女维摩”——王朝云的,“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苏轼曾感叹,“惟有朝云能识我”,可见她在东坡心中的地位!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相约与写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张先(张三影)共游西湖,不禁对湖中彩舟上众女中一位宛若“湘灵”的女子触生“一眸情”,写下《江城子﹒江景》,“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待曲终人散,“人不见,数峰青”,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

《减字木兰花》是苏轼为官妓郑容、高莹落籍从良写给润州太守许遵的,“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许遵乍看这首词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把每一句的首字连起来,便知其意为“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于是遂了两人意。

二是斗酒相逢须醉倒。苏轼性喜闹热,无友不欢,身边也总是不乏可爱又可敬的朋友。“竹溪花浦曾同醉”的欢乐时光虽少之又少,但朋友的存在却意义重大。一个人只有通过朋友与世界联通,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自己。朋友易得,但志趣相投的朋友难得,志趣相投又患难与共的朋友就更难得了,所以说东坡先生是幸运的。

杭州太守陈襄是苏轼的同僚兼诗友,那年苏轼到离开杭州去赈灾,经过镇江时,怀念身在杭州的陈襄,有感而作《行香子﹒冬思》:“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写出了对陈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之情。

苏轼与欧阳修亦师亦友,是众多门生中最得欧阳修之心的。欧阳修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苏轼第三次经过扬州的平山堂,看到壁上老师的遗草,深深怀念,写下《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与秦观是宗师与门生,是诗友也是知己,秦观还是传说中的苏小妹的情郎。“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得意的便是这位“有屈、宋之才”的秦观。当年,苏轼到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依依作别,把这阙《虞美人》写得凄测婉转:“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参寥子是苏轼同时代的著名诗僧,两人相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参寥子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苏轼称之为“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苏轼被贬谪黄州,参寥子不远千里赶去,在他贫寒的家中住了一年光景。苏轼离开黄州时,参寥子同行。苏轼当年再次离任杭州时,对参寥子依依惜别,遂写下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其中“其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透出苏轼对参寥子赞许和友情。

三是荣辱悲欢共手足。苏轼与苏辙,手足兼知音,向来是文坛佳话。两人自幼一起长大,同戏同学,不论登山临水还是舞文弄墨,未尝一日相舍。出仕后,悲欢离合之事日多,但“手足之爱,平生一人”从未改变。政治上荣辱与共,生活上同甘共苦,精神上相互勉励,这样的兄弟之情读来令人感动、羡慕。

苏轼22岁、苏辙19岁时,兄弟俩同登进士第,名震京都,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年,苏轼在杭州任期届满,弟弟正好在上东齐州任职,于是他申请到离弟弟较近的密州任职,赴任途中本打算绕道去看弟弟,却未能如愿,于是写下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相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苏轼曾对弟弟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分明是不将世人放在眼里,并表示“二苏”成就一定要超过“二陆(西晋的陆机和陆云兄弟)”,只是还未到用武之地。传说宋神宗看到这首词很生气,下诏把苏轼贬到了黄州任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大醉后怀念弟弟的天作之笔,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完这阙词,立刻可以领会苏轼的意思,若再读却又能发现新意和韵味。正所谓人人心中皆有,但个个笔下却无,只能妙手偶得。但愿人长久,道出对弟弟再朴素不过的愿望,告诉弟弟父母早已西去,世间剩下兄弟你我,纵不能联席共枕,共赏婵娟也好。

苏轼七度“千里共婵娟”后,终于换得一次与弟弟相聚,并在弟弟那里住了近半年。重逢不久,即意味着要离别。兄弟二人宦途难测,即使怀才不遇,但后半生也不要流落天涯。兄弟心有灵犀,苏轼写下《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而苏辙当时也写下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宋哲宗年间,苏轼和苏辙同遭贬谪,苏轼任职海南州,苏辙任职广东雷州,到了天涯尽头,生命也近乎尽头,各自保全残命,唯有把酒对望,两相凄然,写下这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道尽兄弟二人的相思相惜相怜之情。

四是万里身同不系舟。凤翔、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州、常州……苏轼的身后,有一长串地名都留下了他的印记。往往是刚熟悉一方水土、结识一干朋友,便要忍痛分离,赶往命运安排的下一站。“身如不系之舟”,是自嘲也是无奈。

苏轼在《南歌子﹒和前韵》中写道:“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且将新句琢琼英。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这是他在陕西凤翔任通判时,年轻气盛,初遭挫折后的“不平则鸣”。他不愿做繁琐呆板的官僚,但却乐于做察民情、发民声的士大夫。

苏轼任职密州时前往常山祭谢祈雨成功的归途中,绕道黄茅冈习射会猎,所获甚多,十分振奋喜悦,写下“史上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豪放词的出现,此前的宋词才被称为“婉约词”。可谓词至苏轼,其体始尊。

苏轼刚到徐州任职两年,又要离任去黄州。苏轼最让人铭记的,就是亲历亲为、成功领导抗洪,深得老百姓拥护,离别时老百姓不舍,苏轼也不舍,写下《江城子﹒恨别》,正是“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刚过,苏轼被贬黄州,惊魂甫定,心有余悸,写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只有了解他当时处境才能明白,词中人即飞鸿,飞鸿即人。

宋哲宗亲政后,刚度过八年好运的苏轼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谪惠州,自觉北归无望,干脆安乐而居。在这样得心境下写出《蝶恋花﹒春景》,就不难理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据说王朝云每次吟唱都泪流满巾。

苏轼刚适应惠州的生活,却又被贬至儋州。困守海南时,写下《千秋岁﹒次韵少游》寄给秦观,道出“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浮于海”,展现出苏轼胸有大气,不被小节放倒。

五是畅游江山悟真谛。“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如画的江山是对每个人最公平的,它不是权贵的专属,而属于每一个心中有日月的人。经过苏轼的眼、笔折射出的世界,给人一种绿色的欢欣,而不是枯萎的颓唐。苏轼也在江山里发现人生的真谛。

许多人热爱苏轼,是由于苏轼热爱这个世界,喜欢仙游江山。当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外出巡视,自新城放舟而下,经七里滩、严陵满,途中有景,景中有典故,自应有新句、新词以配之。《行香子﹒过七里》,“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此时的苏轼顺流直下,心旷神怡,舒畅自得。

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其招牌作。他以雄健的笔力使词脱离“儿女情长”的窠臼,赋予其横塑气概、英雄本色。“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苏轼有报国之志,却壮怀难酬。他是文人命,终究做不了文武双全的周郎,但依然对周郎梦不舍。

被贬黄州期间,苏轼逐渐过上了田园般的日子,开田种地,闲游山水。有天夜里独自骑马出去游玩,醉卧溪桥,写下《西江月﹒顷在黄州》,“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骋骄,我欲醉眠芳草。”随处而醉,随处而眠,此时的苏轼并不在乎美酒佳肴,而在乎前方的风景。

苏轼和张怀民同为贬至黄州的落魄人,张怀民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两人在此相谈甚欢,苏轼写下《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吹同样的风,不是每个人都快哉,苏轼能乘快哉风,皆因胸中的浩然之气。其实,人只要坦然自得,无处不是快哉亭,无处没有快哉风。

黄州有个清泉寺,下临兰溪,与一般的河流相反,兰溪竟向西流。苏轼病愈后游至此,轻快得意,写就《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西流的兰溪再次给了苏轼勇气追逐理想,其实苏轼的乐观也是因为他对前途始终抱有希望和追求。

宋神宗元丰七年,神宗废除王安石推行的多项新法,旧党人才重新受重用。苏轼收到皇帝手札,命从黄州平迁汝州,途中心情舒畅,游历多地,盘缠用尽,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修养,与好友刘倩叔游罢南山美景,以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雪来乳花浮午盏,茸蒿笋试春盘”道出“人间有味是清欢”。

六是欲隐青山却难留。“归隐田园”是苏轼念叨了一生的话题。在黄州他实现了躬耕的愿望,当起了“陶渊明”,但苏轼与陶渊明不同,他即使身处田园,也留了一只脚在他热爱的人间,不为贪恋俗世繁华,只为不负胸中抱负。所以他永远也做不了纯粹的隐士。

因上书反对变法,苏轼受到宋神宗疏远,自请外放杭州,写下《浣溪沙﹒感旧》,“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但苏轼并未归隐,他在杭州八年,树立了关心百姓、果断决事的良吏形象,而且他也并未忘怀国事。

苏轼在徐州任上干旱求雨成功,遂前往石潭谢雨,归来写下这首乡村风景画《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糅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谢雨未见谢雨词,借而用雨后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反映出苏轼爱民为民、与百姓同喜欢同忧的情怀。

被贬黄州,苏轼身为团练副使,却领不到俸禄,生活窘迫,于是辟地“东坡”,筑住“雪堂”,劳作田园,春雨刚下,丰收有望,写下《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感叹“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

苏轼想咏杨花时,友人章质夫的杨花词《水龙吟》已是传诵一时的名作,于是步后韵写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从离开柳树那刻起有了自己的生命,但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流落的苏轼从杨花的命运看到自己的命运。

苏轼到黄州之后,领略到“江陵千树橘”的胜景,写下《浣溪沙﹒咏橘》:“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若无对生活保持新鲜感的心,是断然无法写出这么盎然的情趣。

七是何处心安是吾乡。苏轼早已觉出,人生就是一场大梦。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困境和难题。难得的是在梦中清醒、自然、执着,永不丢弃自己。他在风光时没有得意忘形,失意时也没有哭天抢地。苏轼一向善于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却有一样从未改变——胸中的浩然之气。所以他不怕鬼,也不怕小人,不怕厄运,也不怕好运。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苏轼徐州夜宿燕子楼,梦见昔日楼主人关盼盼而作。关盼盼乃唐朝徐州守帅张愔的家伎,于张愔死后独守燕子楼十年,最终因白居易的诗被逼绝食自杀,命运十分凄惨。“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轼梦醒寻梦景,却无处可寻,只能一声浩叹。他在词中感叹大梦何时觉,但现实中苏轼无论到哪里做官,都是勤于政务,以图建树。

苏轼因言获罪,被贬到黄州开始思量改过自新,写下《满庭芳·蜗角虚名》,表明“事皆前定”,何必追寻“娲角虚名”,何不“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苏轼带着逃避心态到黄州,天宫美景只是避难所,而他并没有安家的准备。正所谓,求解脱,却难解脱吧!

苏轼在黄州有城中的临皋亭、城东的东坡雪堂两个住处,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酒醒走回临皋亭,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就此“江海寄余生”,意欲放下自我,安顿自我。

《鹧鸠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上阕写出一幅夏末秋初、幽狭但有生机的风景画,下阕写自己“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让“我这位漂泊之人”感觉很舒适。可就这“又”、“浮生”似乎让人读出几丝不甘、几丝惆怅来。

黄州本是宋神宗囚禁苏轼的牢笼,他却把禁锢变成自由,把牢笼变为家乡。他在《浣溪沙﹒自适》写道,他结识了一帮“倾盖相逢胜白头”的朋友,虽然梦回家乡,却“此心安处是裘,卖剑买牛吾欲老”。苏轼硬是把在黄州的苦日子过成了好日子,使自己的精神历程再得升华。

宋哲宗于绍圣元年,恢复宋神宗新法。至此,苏轼则“三入承明,四至九卿”。但这年,苏轼失去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两个官职。已经过了八年太平日子的苏轼嗅到一丝不安的气息,于是写下这首《行香子﹒寓意》,“问书生、何辱何荣”。但经历起落的苏轼早已宠辱不惊,“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八是任我江海寄余生。苏子的才华,横坚都溢,逞才斗巧是他的特长也是爱好。他写雪、柳絮、石榴花、橘树、大雁、雨,无不惟妙惟肖,情、理、趣兼备。托物言志固然是咏物作品的传统,但“纯用赋体,描写确肖”也能做出好活计。好的咏物词,需要一支妙笔,更需要一颗诗心。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是苏轼怀念在至交鄂州太守朱康叔所作,雪是思念的引子,也是怀友的信物。昨夜下大雪,但苏轼不是要告诉好友雪的壮观,而是“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衰静”。自己此时正捧着“水晶盐”,欲与好友共品甘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然可爱,有人嫌”,则埋怨好友为何还不邀约自己过去把酒言欢。

《贺新郎﹒夏景》中,上片咏佳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帘外谁来推绣户”,却是“风敲竹”,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下片写石榴,“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在词中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寄托着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中,“天外征鸿寥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用南归飞雁暗喻自己从黄州调职汝州,有重返朝廷的喜悦之情。“有谁家、锦书遥寄”,“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看似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苏轼忠君、等待征召回京的一番苦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醉归遇雨抒怀之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自己不怕艰辛和磨难,暗示自己面对政治打压的从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进入到了佛学中的“无差别境界”,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要泰然处之。

《洞仙歌·冰肌玉骨》是苏轼的著名词作之一,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爱妃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写出花蕊夫人的美洁。“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出孟昶与花蕊夫人的欢情时刻,人无心赏月,月有意看人。“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写出携手观星的良辰美景。“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点出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与无尽感叹。经典就是经典,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由词及人:历史如何评价东坡先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因主考官避嫌致使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用他独有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这些不幸,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苏轼乃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于诗,他站到了宋诗的最高点;于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他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于绘画,他最早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于词,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流派—豪放派。苏轼的创造力让人惊讶,赵翼说他是:“天生健笔一枝,爽若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而他自己也毫不谦虚:“吾文如万斜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泪,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另辟蹊径,对词的变革,基于其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晁无咎评价到,“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旷才是苏词的最重要的特点。苏轼的清旷之气,让本为“艳科”“小道”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商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垢之外。”从此,词方可登大雅之堂。

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苏轼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干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他只不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苏轼的文章之道,亦是他的人生之道。

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掩卷而思: 读东坡其词、其人可感悟什么?

客观讲,以前学习苏词,都是零星点点,从未像此次这样系统细致地学习,从未像这次这样弄清创作背景、对象和用意去解读,从未全面去了解苏轼其人其事。由于才疏学浅,学习略微费时费力,但的确收获不小。收起书卷,闭目自问,总结起来似乎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守理想和德行。苏轼一生起起落落,但始终抱着一颗报国之心。“乌台诗案”中,被人陷害被贬黄州,苏轼就既来之则安之,静观其变,沉淀修养,等待施展才华,也才有后来再被重用的机会。在黄州东坡的日子,宁可不吃肉,也要房前种一片竹林,以保持德行。所以,我们学习苏轼,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守人生理想和超然脱俗、清心寡欲的德行。

二是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多次身处绝境,但苏轼都能坦然处之。面对政治打压,苏轼在雨中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内心告白;流落黄州,没有俸禄,生活拮据,自劈“东坡”,自筑“雪堂”,劳作田园,悠然自得,而且也正是在黄州,苏轼创作出了《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游览清泉寺兰溪,展现“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诘问,且看“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浩然豪迈之气。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积极心理学,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永不低头,特别时疫情当下,更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相信国家、相信党、相信科学,珍惜难得的时光,做些自己平常没有时间完成的事情。

三是坚持为民爱民,勤于政务。苏轼多次出任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关心民众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布恩泽于民,百姓爱戴这位父母官,称他为“苏贤良”。初任凤翔通判时,水工须于河水暴涨时护送竹筏、木筏至京城,经常致筏颠覆、水工淹死,苏轼得知深感痛心,推动修改“衙规”并实施;任徐州太守时,遇百年不遇的大水,苏轼为防洪,坚守一线,劝回逃难富人,亲自参与建设引水至黄河的水道和城东南的水坝,成功击退洪水;在任杭州知州时,见西湖草长水涸,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利在千秋;后来被贬儋州,在这片蛮荒之地,他办起了学堂,培育后生。学习苏东坡,就要学习他“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为民思想。

四是热爱自然和生活。在东坡先生的笔下,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灵性,这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自然和生活的心。在《行香子﹒过七里》中,感叹浙江桐庐七里滩重重似画、曲曲如屏;挥笔写就《赤壁怀古》,感叹江山如画;在《西江月﹒顷在黄州》中写道,夜游蕲水,“我欲醉眠芳草间”。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中國江山如此多嬌,生活越來越好,我們要熱愛國家,熱愛當,熱愛生活,凝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突来疫鬼闯华夏,幸得浮生多日闲;倚窗嚼品苏子词,如梦识得东坡仙;濠江玉盘挂穹庐,净心明志再踏歌;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做闲客不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