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很多书,只要掌握4个表达技巧,你也可以做到“能说会道”

最近,有人私信问我:

表达有什么技巧么?

听你讲的好有道理呀,我也想像你一样,有什么讲表达的书推荐么?

表达其实是一种输出,意味脑袋中必须有内容能输出。就像是一个盆子里必须有水,才能倒得出来,在倒的时候,才需要考虑技巧、逻辑和对方的接受能力。

当然,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的你,是不可能没有内容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这些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否则表达出来的内容就会很混乱,就像是把一盆水一下子倒出来,只会把别人全身浇湿。

那么,在表达的时候,如何梳理才能做到“能说会道”呢?

不用看很多书,只要掌握4个表达技巧,你也可以做到“能说会道”

第一步,先学会把事情客观地表述清楚。

在讲述一件事情时,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先把自己的观点粗暴地抛出来,再寻找各种机会证明自己是对的,循环的争执就产生了混乱。

客观地讲述一件事情,就需要先把事情讲清楚,最好的训练方式,应该像小学时写说明文一样,把事情发生的过程先讲清楚,可以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过程,慢慢讲述,不要带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第二步,能分辨讲述中的重点是什么。

在能做到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就需要分辨讲述重点了,这是一个需要有思考介入的过程,既涉及到讲述的重心,也涉及到我们可能要表达的结论或情感等,否则会让听众感觉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第三步,把重点讲清楚。

就像写一篇说明文一样,介绍一个风景区,除了把风景区的环境,周边介绍清楚之外,重点是把风景区的特色讲述明白,最优的结果,当然是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如果是与人交流,就需要把握交流的核心,要想把握交流的核心,就需要用心倾听,绝对不能“自以为是”。

例如,下面是我与我们老大的一个交流过程。

不用看很多书,只要掌握4个表达技巧,你也可以做到“能说会道”

在这段对话中,我发了一个写完的课件给我们老大,她回复“你本科是学什么的?”

我在回答对方问题的同时,就需要思考: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我得到的结论是:可能她觉得我写的不好。

紧张之余,我需要弄明白,她到底想问什么。

随后,我就继续回答:如果写的不行,我再修改。

这时对方就会说她问的原因了:可能是要夸我,也可能是要提出要求。

不用看很多书,只要掌握4个表达技巧,你也可以做到“能说会道”

她说了一些细节后,我表达了一个我“懂了”的态度,对方接着提出建议。

在处理这些信息时,我需要用到前面讲的第二步,把信息中的重点提炼出来,再做有针对性地回应性表达。

我理解到的,她要表达的重点有:

1、替换一些产品的图片;

2、对数据分析软件多做一些介绍;

3、把教案中如何培训的过程写出来;

4、给我布置了接下来一周的任务;

5、问了是否做了一个Excel(截图中没有呈现)。

不用看很多书,只要掌握4个表达技巧,你也可以做到“能说会道”

在抓住了这些重点后,除了第4点,我有异议,其它内容都达成了共识,所以就表达了我对培训的理解,以及写教案中会遇到难点,对方也表示理解。

这样的一个对话过程,就完成了,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干活。

如果是演讲,互动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我们依然要尽量照顾到听众可能有的疑问。

建议先把要演讲的内容讲给朋友听,听对方是否能听懂自己在讲什么。也可以讲给自己听,但是需要我们自己用空杯心态去听,这会比较难。

第四步,把内容讲述的吸引人。

这一点是最难的,也是表达的艺术性体现,重点在于为听众创造有价值的情绪体验。

像是制造情境、突显听众的价值感、设定心锚、打破听众的理解惯性等等,都是可以给听众带来情绪价值的技巧。

制造情境,可以用小故事开头。

有一次,我在讲座中,是这样开头的:先是沉默,等大家都安静了之后,我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然后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

突显听众的价值感,可以夸听众,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回应他“这个提问很有价值,这也是我正要讲的内容”。听众提出一个质疑,回应他“我想先请大家为他鼓掌,因为今天的听众特别擅长思考”。肯定了听众,也就激发了他们听讲的热情。

同时要注意,虽然是一个人的提问,但是回应的对象一定要是所有听众,否则其他人会感觉没有自己什么事。

设定心锚,是和听众达成某个一致(默契)。例如,在有的培训中,我会提前与大家做好约定:当我说“最高品质”时,大家一起说“静悄悄”。然后练习几次确保大家都知道,并学会了。在培训中,我会在需要时喊一句“最高品质”,然后大家会积极回应“静悄悄”,并且现场能立刻安静下来,对学生的培训,此技巧效果最佳。

前面提到的“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个心锚,只是,这不是我们约定出来的,而是利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形成的。当我们听到“很久很久以前”时,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到一个好像是要讲故事的情境中,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听过童话故事,几乎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

打破听众的理解惯性,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例如,在讲座中,先说了一句“很久很久以前”,紧接着开始讲我接手过的某个案例,就打破了听众“以为我要讲童话故事”的惯性理解。我不断地使用“很久很久以前”后,就形成了一某种默契:当我还没有开始往下讲,听众就开始会心地一笑,知道我不是讲童话故事。这种情况同时又产生了一个心锚效应。

总得来说,把内容讲得吸引人,是一件需要不断琢磨的精细活儿,可以先模仿你喜欢的听讲方式,练会,再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不用看很多书,只要掌握4个表达技巧,你也可以做到“能说会道”

表达是一种互动,只有倾听者准备好了,表达才能真正进行,调动倾听者的倾听需要永远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之间的交流,两个人都想说,双方各自说着自己要讲的话,根本没有做到交流,所以才无趣、乏味。


最后,再补充一个特别特别特别重要知识点:很多人不是会不会表达,而是容易紧张,紧张了之后脑袋一片空白,然后就断片了。

这是因为缺少刻意的训练。

表达技能,是一种需要实战练习,才能习得的连续行为,不可能只靠思考就能获得。犹如游泳一样,明白多少技巧都没有用,因为你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学会游泳。


最后,希望大家看了之后,有所收获;如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尽量给大家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